书城文学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4404900000011

第11章 世界相聚在南极(1)

早在古希腊时代,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克罗狄斯·托勒密就猜想,地球的南端有一块未被发现的“大陆”。十几个世纪的时光荏苒、物换星移,人类未能证明托勒密的猜想。1773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驾驶着帆船进入南极圈,在随后两年的航行中,与南极大陆海岸的距离最近时仅有240公里,却为坚冰所阻而返航。库克的航行,发现了南极圈附近的生物资源,由此引发了欧美狩猎者前往南极海域捕猎海豹和鲸鱼的热潮。南极大陆也在一次次无关科学的征服中,逐渐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今天,中国“雪龙”号船来了,中国科考人来了,无论是华丽转身还是骄傲站立,都是中国梦的铿锵誓词。

一跨越四个时代的南极征程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

然而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尾的戏剧,每一个结局都将是这部大戏崭新情节的又一个开始。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可能在1.4万多年前就已经到达过北美,比之前有些学者认为的要早约1000年。发布这项研究成果的考古学家丹尼斯·詹金斯称:在美国俄勒冈州一处洞穴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粪便化石以及少量古器物,这些排泄物可能与生活在西伯利亚和东亚其他地区的早期人类有关。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西伯利亚和东亚其他地区的早期人类可能在气候温暖的年代,沿着连接西伯利亚地区和阿拉斯加半岛的大陆桥前往北美,开启了人类早期的“地理大发现”。

但是,人类对地球两极的探索却开始得很晚很晚。

从1772年库克扬帆南下到19世纪末,先后有很多探险家驾驶帆船去寻找南方大陆,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帆船时代。

1772年-l775年,英国詹姆斯·库克船长(CaptainJamesCook,1728-1779)领导的探险队在南极海域进行了多次探险,记录了南极的多种生物资源,但并未发现任何陆地。直到1819年,英国的威廉·史密斯船长发现南设得兰群岛。

以后,伴随着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为了海疆国界不断扩张,统治者拨出巨额经费支持远洋航海,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前赴后继,奔向南极洲。

1820年11月18日,美国帕默尔乘“英雄”号单桅纵帆船,发现了奥尔良海峡和后来证实为从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南极半岛的西北岸。

南极洲的探险在1820年-1830年趋于白热化。

1821年俄国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率领的探险队,乘“东方”号和“和平”号帆船环南极大陆一周,发现了亚历山大一世岛,别林斯高晋当时把它命名为亚历山大一世海岸。但是他没有上岸,也不知道那本身就只是一个岛。

从此,他以“发现”南极自居。

美国的约翰·戴维斯是第一位登上南极半岛的人。

1821年2月7日,他乘“西西利亚”号纵帆船,从南极半岛北端的休斯湾登陆,这是人类历史记载的首次南极登陆,从此人类开始了深入南极大陆内地的探险活动。

1839年-1843年,英国探险家罗斯三次到南极探险,在南大洋航行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不结冰的水域,即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海。在他继续向南航行期间,发现了一处陡峭且岩石林立的海岸线,绵延于南纬70度41分、东经172度30分的地平线上,即后来所称的阿代尔角,还发现了高达十几米的罗斯冰障和一座海拔3795米高的活火山。

帆船时代的探险家,真正能看到南极洲并留下英名的犹如凤毛麟角,无数追随者却是沉舸雪海,饮恨冰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类南极探险进入英雄辈出的“英雄时代”。

1895年1月,挪威克里斯滕森船长驾驶“南极洲”号捕鲸船登陆阿代尔角,博克格雷温克担任领队的英国探险队成为第一支登上南极大陆的探险队。同时,博克格雷温克也是乘坐雪橇深入南极内陆而到达南纬78度50分处的第一人,这是当时人们所到达的最南的地方。

1907年-1909年,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领导的探险队穿越罗斯冰架,在罗斯岛过冬。次年,他们向南进发,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人拉雪橇,于1909年1月9日抵达南纬88度23分、东经162度处,找到了通往南极点的路线,并且创造了离南极点只有179.7公里的最南的纪录。

1911年,由挪威的阿蒙森、德国的菲尔希纳、英国的斯科特、澳大利亚的莫森和日本的白獭矗中尉等领导的探险队,分别在南极大陆展开探险,目标都是南极点。

阿蒙森是第一位到达南极点的人。1911年10月20日,阿蒙森等一行5人开始了远征南极点的行程,平均每天行进38公里,用3天时间就到达南纬80度的地方,并于12月14日到达南极点,建立营地,设置天文台,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确定出南极点的精确位置,然后垒起一堆石头,插上雪橇作标记,还插上一面挪威国旗。

1911年11月1日,以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为首的5人探险队在支援队的陪同下,向南极点进发。他们靠人拉雪橇运输补给品,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阿蒙森到达南极点之后的第35天来到此地,并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先行到达南极点的测量记录。斯科特伤感地在南极点住了两天,但仍顽强地重新确定了南极点的位置,测得的结果与阿蒙森确定的南极点只差几百米。斯科特等5人1月18日开始返回,由于食物不足,天气突变,体力不支,滞留在归途中,最后全部捐躯。斯科特离开人世之前,用尽最后的生命力,对此前采集的17公斤岩石和植物化石标本进行了妥善保管,树起了一根衡量科学精神的标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类的南极探险逐渐用机械设备取代狗拉雪橇,特别是飞机为人类宏观、正确地认识南极大陆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开辟了南极探险的新纪元,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机械化时代。

1928年11月26日,英国威尔金斯爵士从迪塞普申岛起飞,沿着南极洲半岛的东岸飞抵南纬70度处。他是驾机从事南极洲探险的第一人。

1929年11月18日-19日,美国人伯德率领巴尔钦等人,首次驾机飞入南极内陆,抵达南极高原,环绕南极点飞行,从飞机上拍摄了南极洲大约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完成首次飞越南极点的空中探险。

1926年-1937年,挪威人克里斯滕森、米克尔森夫人多次领导探险队在南极洲探险飞行,发现了英格丽德·克里斯滕森海岸,并进行了航空测量。1935年2月,米克尔森夫人随挪威探险队一起在英格丽德·克里斯滕森海岸登陆,并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位女性。1936年2月4日,克里斯滕森夫人在航空探险中,发现了哈拉尔王子海岸。他们在这一系列的探险活动中,进行了三次登陆,发现了3600公里长的南极海岸线,航空测量了8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还从飞机上向多个地点投下了挪威国旗。

1933年-1939年,美国人埃尔斯沃思进行了四次探险,飞行22天,先后着陆4次,航程3700公里,完成了横越南极大陆的飞行,从南极半岛顶端的邓迪岛起飞,直达惠尔湾东南26公里处。埃尔斯沃思的探险,证实了飞机可以在南极大陆进行多项目的考察作业。1938年-1939年,他又驾机在东经80度的地区飞行438公里,并将这一地区命名为美国高地。

1938年-1939年,里彻领导德国探险队飞入毛德皇后地,共飞行1.2万公里,对35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进行了航空摄影,利用照相和观察手段对6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进行了空中侦察,并将东经21度至西经12度之间新发现的陆地绘制成图。

1939年-1941年,伯德率领美国南极勤务队在惠尔湾建立西基地,在斯托宁顿岛建立东基地,并进行了远距离的航空测量,三次飞过阿蒙森海中的大块浮冰,确定了埃尔斯沃思高地和沃尔格林海岸的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南极洲的探险活动陷于停顿,直到1946年美国实施“跳高行动”。“跳高行动”

派出舰船13艘,出动飞机26架,参加人员达4700人,在南极水域停留近40天,从惠尔湾内的小美洲基地,向南、向东飞行,两架水上飞机沿着南极大陆周围飞行,所到之地除南极洲半岛和威德尔海海岸外,几乎包括全部的南极大陆海岸。这次考察飞行64架次,对60%的南极沿岸进行了观察和摄影,航空摄影1.5万公里,拍摄照片7万张,确定了18座山的地理位置标记。

1946年-1948年,美国探险家龙尼带领的南极考察探险队的3架飞机飞行346小时,着陆86架次,拍摄1.4万张航空照片,新发现13个地区,证实了南极洲确为一个大陆,并在威德尔海南部发现高地,否定了“大陆在此为海峡所分”的说法。

1949年-1952年,挪威、瑞典、英国组成的探险队,冬季在西经10度的毛德皇后地从事科学研究,用地震法探测到冰层厚度为274~2271米,还用飞机沿海岸探测飞行804公里。

1950年1月,法国维克托领导的探险队在阿黛利海岸建立马丁港基地,从事气象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后来成为国际地球物理年计划的一部分。

1954年,澳大利亚在南纬67度36分、东经62度55分的麦克·罗伯逊地建立第一个常设基地,并进行气象学和其他方面的研究。

从1957年-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起至今,众多科学家拥往南极,建立常年考察站,进行多学科的科学考察,这一时期被称为“科学考察时代”。

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参与国际地球物理年研究的国家共有60多个,其中6个国家在南极大陆或附近岛屿上建立基地。

美国海军船只1955年启航,到麦克默多海峡建立科学研究设施,并在惠尔湾建立科学基地。此外由12艘船、3525人和40架飞机组成的“深冻行动Ⅱ”另建立了5个站。1957年冬,由88人组成的探险队在南极洲设置“小美洲五号”基地。

1954年-1955年,阿根廷在菲尔希纳冰架上建立贝尔格拉诺基地,法国在阿黛利海岸建立基地,日本利用破冰船在奥拉夫王子海岸建立基地,比利时在毛德皇后地建立供国际地球物理年使用的科学考察站,挪威在距马塔公主海岸64公里的内地建立考察站。

1957年1月,新西兰在罗斯岛建立斯科特站,并派遣补给队,协助富克斯博士领导的探险队在1957年末从威德尔海经南极点横越南极大陆到达罗斯海。

苏联在南极洲也建立了一些基地,在玛丽王后海岸上建立基地和平站,并在距和平站370公里的内陆建立前进基地。

1956年2月,澳大利亚在麦克·罗伯逊地重建莫森站,还派探险队进入内陆483公里处从事地质、地理探察和科学研究。

1957年1月,美国海军破冰船抵达古尔德湾,船上有30位军人、9位科学家,在龙尼船长的领导下,在此地过冬;蒂尔领导的探险队在80天内行走1313公里,发现了一条从古尔德湾延伸到伯德站附近、低于海平面1067米的狭长海沟;龙尼曾多次飞行到内陆探险,发现了一些新的山和一座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大岛。

1957年-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以及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比利时、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和南非12个国家参加的南极考察活动,开创了南极科学考察国际合作的新时代,促成了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和《南极条约》的签订。

二奠定和平、合作框架的《南极条约》

随着南极考察活动的深入开展,特别是随着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被发现,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因素,南极地区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宣称自己拥有南极洲的土地,因此南极的和平稳定问题摆上了国际议事日程。

在有领土要求的七个国家中,英、法、澳、新、挪五国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土要求可得到其他四国的承认,而该国同时也承认其他四国的领土要求。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均没有提出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南极的局势。人类最终把南极纳入和平共存的轨道,取决于南极的几个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