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4404900000012

第12章 世界相聚在南极(2)

1.遥远且无法生存。南极大陆不仅地理位置遥远,更重要的是气候恶劣,不具备生存的环境和基本条件,现阶段除了科学考察,仍是人迹罕至。

2.无直接经济利益。南极很有可能富藏矿产资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以及金属矿物资源,但目前还无法从事商业开发。现阶段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主要是科学考察。由于这座天然的科学实验室具有唯一性,因此主要议题还是如何保护好南极。

3.摩擦与冲突无益。鉴于以上两点基本原因,不难得出没有必要发生冲突的基本结论。

4.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提供了契机。该活动组织科学家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由此引申出广泛国际合作。科学家们在南极首创和平合作精神,在国际社会开创了避免冲突、维护和平的范例,进而为《南极条约》的缔结提供了契机,促成了南极国际共管体制的最终确立。

1957年底至1958年初,涉南极国家之间的外交磋商频繁,经过多方反复磋商,一致认为,应在国际社会建立一个长效稳定机制,目的是鼓励在南极科学考察,以和平合作的方式防止在南极发生争端,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最终达到缓和南极局势的目的。

1958年5月2日,美国向其他11个国家书面建议召开缔结南极条约国际会议,得到各国的积极响应。经过一年多的充分协商,正式会议终于在1959年10月-12月召开,12月1日,12个原始缔约国一起签订《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

《南极条约》的生效是人类社会解决国际争端的一个创举,以“冻结”的方式搁置对领土要求的争议,并确保科学考察活动和国际合作的开展,有效地维护了南极的长期和平稳定,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南极条约》提倡和鼓励缔约各方在人员、信息、条件保障等领域广泛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期望最大限度地节省人类共同拥有的资源,以有效的方式充分认识和了解南极,从而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最终达到永远和平利用南极的目的。《南极条约》从国际立法的角度,为未来全面和平利用南极奠定了基础,展示了以合作为主旋律的国际南极精神。

今天,《南极条约》缔约国已从12个发展到47个,约占世界人口的90%,取得协商国地位的国家增加到28个。以条约为框架的国际共管体制,近50年来不仅运行有效,而且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搁置争议、尊重和维持现状的原则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解决各种争端被广泛接受和普遍采用的原则。此后加入的缔约国必须以承认和接受条约所订立的条款为前提,进而奠定了国际共管的基本框架,确保了南极局势的长期和平稳定。

中国于1983年6月成为缔约国,1985年10月取得协商国地位。

三中国走向南极

中国走向南极,首先从一个大科学家的梦想开始。

1957年,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中国物候观测网和自然资源考察系统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教授,在一次国家高层会议上提出:

中国人应该去南极,研究南极。

1964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海洋局,邓小平、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在批示中强调的六项基本任务中,第三项任务是“将来进行南极、北极海洋考察工作”。

1978年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海洋局作为国家在海上最重要的一支科技队伍,适时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到20世纪末在海洋调查科技上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宏伟目标。

1978年4月22日,中国首艘远洋调查船“向阳红5”号的地质调查分队,从太平洋埃利斯群岛以西4784米的大洋深处,“抓取”了5颗锰结核样品,标志着我国已有在深海大洋中开展大面积科学考察并获取地质样品的能力。

1981年9月15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成立。

1983年5月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的决议。6月8日,中国驻美国大使章文晋向条约保存国美国政府递交了加入书,至此,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成员国之一。中国,离南极越来越近了。

1984年2月7日,国务院同意在南极洲建站和进行科学考察。

5月28日,国家海洋局二所成立南极研究小组。

5月31日,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批准在上海组建中国极地研究所。

8月6日,国家海洋局、南极委下发《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总体方案》。

9月11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组成。

9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向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驻华大使馆发出公告:中国南极委决定在1984年-1985年南极夏季派出中国南极考察队赴南极考察,并准备在南极半岛地区选择一个地点建立夏季站,同时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希望各国政府给予协助和提供方便。

10月15日,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

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编队乘“向阳红10”号和“J121”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港东海分局高桥码头启航,赴南极洲建站并进行科学考察。12月31日,考察队登上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插上南极洲大陆。

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胜利建成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1985年第十三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一致同意接纳中国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1986年,中国被接纳为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SCAR)正式成员国。

加入《南极条约》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严格履行各项条约义务,多次发起科技合作和保护南极环境的倡议,是条约体系的重要维护力量。

和平利用南极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和平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一,中国南极远征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中国人的海洋视野,也建立了中国人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坚韧、持久、和平、远见、和谐的国际形象。

四193年的跨越。

环南极大陆的大洋考察一直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一个梦想。

2014年1月8日,“雪龙”号船奇迹般地从东南极南大洋重冰区脱困后,向浮冰少但风浪较大的西风带边缘行进,继续环南大洋航行考察和前往维多利亚地,以15~16节的速度继续踏上环南极大陆科学考察征程,并争取把因为援救俄罗斯船而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到下午,已经向东北方向航行200多海里。

经过4000多海里的航行和沿途的科学考察,“雪龙”

号船终于在国内大年除夕的前一天,抵达南极长城站。

2014年2月2日零时,“雪龙”号船前往阿根廷乌斯怀亚港。

短暂的南极夏季是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雪龙”号船本次整个环南极大陆大洋考察设置了33个调查站,为了争取时间,一直坚持不去避风,夜以继日地奔赴一个个预先设定好的海洋考察站位。

“雪龙”号船一直沿着南纬63度40分的南大洋向西南航行,2014年2月25日凌晨再次到达中山站附近的普里兹湾,整整环南极大陆航行了一圈,我国海洋科学家多年来的一个梦想实现了。

中国第一次环南极大陆进行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物理和海洋大气等多种学科考察,完成33个站位的多种大洋科考作业,还连带进行了一个环南极大陆的飞行考察项目,总航程达1.1万海里,获得了中国在南大洋第一份完整的科考资料。

环南极大陆大洋调查的意义在于,在一个夏季里用相同项目作一次性连续调查与观测,对整体掌握南大洋特定时间里地质、地貌、生物、物理、化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大气和空气等的性质十分重要。

2013年6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正式启动实施新建南极内陆夏季考察站——中国南极泰山站建站工程。

泰山站主体建筑由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负责组织实施。2013年12月26日,由28名设计、施工、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泰山站建设队伍,乘“雪龙”号船到达中山站,经中山站赴泰山站所在区域开展建站工作。2014年1月3日14时30分左右,泰山站钢结构主体顺利封顶。经过全体建设队员45天的不懈努力,最终按计划完成建站任务,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

泰山站的建立,不仅增加了我国南极考察站数量,也扩大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覆盖范围,使得我国南极科考能覆盖格罗夫山等南极关键科考区域。

南极泰山站和已经建成的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南极昆仑站、北极黄河站,既是我国极地工作者开展科学考察的平台,又是我国对外科学交流的重要窗口。

从1984年开始组织开展南极考察,到2014年3月止,中国向南极派出科学家和保障人员4000多人次,进行了30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成立了中国极地研究所和极地训练基地,建立了4个南极科考站,使我国极地研究的科学性、配套性、实用性和研究水平均达到世界水平,为系统、深入地进行极地科学考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国南极泰山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对不惧艰险、立志造福人类的广大极地科学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信中说,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相信在广大极地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一定能够为造福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让历史告诉未来,“雪龙”精神,山川永纪!

中国南极泰山站

泰山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之后建成的第四个南极科考站,也是第二个南极内陆站,其名称寓意坚实、稳固、庄严、国泰民安,代表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含义。

泰山站位于东南极内陆冰盖腹地,海拔2621米,年平均温度-36.6℃,距离中山站522公里,距离昆仑站约600公里,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410平方米,辅助建筑590平方米。

泰山站圆环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红灯笼元素,色彩鲜艳,网友们则认为富有极强的科幻色彩和现代气息,犹如“降落在冰封世界的UFO”。

主体建筑平面呈正16边形,建筑底部架空,由8根圆柱支撑,集稳健、科学、环保、节能、安全、美观于一身,从容体现现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和风格。主体建筑三层,一层为设备区,二层为生活区,三层为科研区。二层生活区分内圈、外圈两部分:内圈是一个中厅,作为餐厅兼综合活动中心,集餐饮、酒吧、运动、视听、阅读、聊天等功能于一体;外圈为主要使用区,包括宿舍及厨卫、医疗等功能房间。

中厅顶部是两排LED灯,可模拟一年四季甚至一天中的光线变化。由于科考队员在作为夏季站的泰山站工作时,处于极昼状态,灯光变化,可为队员的科研和生活起到调节作用。

每间宿舍内有4张上下铺铁床,中间为写字台,门口为宿舍的供热系统。为了让队员更贴身取暖,供暖口在齐腰位置,不同于普通房间在房屋的顶部。

泰山站站址位于1900米厚的冰层之上,冬季最低温度达-60℃,极端风速达到每秒60米。采用耐低温的特种钢作为建筑主材料,能抵抗强风、暴雪、酷寒、冻融、冻胀、强紫外线照射、盐蚀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环形结构视野开阔,可以减少风阻;主体建筑架空离地,可以避免迎风面飞雪堆积甚至被掩埋;建筑外围护材料,根据高尔夫球体表面凹凸不平而风阻更小的原理,结合风洞试验比对,采用表面有波纹的夹芯保温钢板,使建筑整体更有利于气流通过,大大减少风阻;外围护屋面及地面板有一定坡度,可减少积雪堆积。

降低碳排放量是泰山站建设及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努力方向。

南极地区尤其是泰山站建设地,夏季太阳能、风能充足,泰山站在设计时选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和风电系统提供能源,一般情况下,可提供充足的电力,完全可以满足整栋建筑的用电需求。

此外,泰山站内部设置了二氧化碳实时监控系统,并与通风系统相结合,及时调控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设计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来增加通风效率,并使气流的感觉最小化。此外,还设置了独立吸烟室,并采用单独的通风系统,能有效地排除烟雾,减少火灾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