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4404900000010

第10章 突出重围(2)

为了能够积聚能量脱困,考察队抓住停航的间隙,完成了船舶和直升机的检修、维护作业,做好了出现最坏情况的应对预案。

“雪龙”号船被困于冰海之后,甲板部加强了望,不间断观察船舶周围海冰变化,特别对周围每一个冰山进行标注、跟踪,确保船舶的安全;白天值班人员清洁生活区各层甲板卫生和生活区内四楼的卫生;例行检查舱面和大舱内将运送维多利亚地和长城站的设备、货物,确保正常;木匠调拨压载水,调整船舶吃水深度;与国家海洋局进行视频连线,配合央视直播采访,进行设备和线路准备,确保连线畅通;24小时待命进行报文和邮件收发,及时传递往来传真,确保对外通信畅通;驾驶台和甲板各种设备工作正常。

机舱主要设备运行正常;机库门限位开关重新调整;2号消防泵、2号舱底水泵和2号压载水泵马达检查,控制箱检查,电机线圈阻值测量,绝缘测量正常;淡水驳运泵驳水异常管路检查;2号淡水驳运泵声音异响检修,拆卸更换连接轴;直升机库液压系统检查,阀门螺丝紧固;2号和3号柴油发电机组清洁;前部动力分配电箱检查,挡板螺栓紧固;机舱全天冰区机动值班。

1月6日22时,西风终于出现了。

风动云从,众志成城。全船立即进入最高等级“应急状态”,驾驶室和机舱设立双岗值班,确保人员、船舶和设备安全;临时党委成员到驾驶室现场值守,汇总并记录船位、气象、浮冰、冰山、船舶动力和设备运转情况,以及目前采取的行动和即将采取的行动,及时向国内指挥中心和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报告动态。

科考队员陈虹、连晟及时用科学仪器测量浮冰、冰山位置,给船长决策提供了科学数据;第29次南极科考队中山站站长张北辰承担了船上国际信件的翻译与回复;管事缪伟精心烹制饮食,保障队员们随时补充能量;队医楼征背着医药箱在驾驶台待命,准备着随时进行急救和护理。

压力,在人生的旅途中难以避免。面对压力,有人会失去奋进的勇气,熄灭进取的热情,而有人却立定了进取的志向,鼓起了奋进的风帆,从而磨练出坚忍不拔的品格。在“雪龙”号船脱困突围过程中,王建忠船长是承受压力最大的人。在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领导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高度关注下,他的一举一动都将被作为历史记录下来,成为一笔巨大的时代精神财富。

随着突围最关键的时刻一点点逼近,王建忠不是在驾驶台观察指挥破冰准备工作,就是在办公桌前分析资料,做脱困的“沙盘推演”。针对“雪龙”号船破冰突围的实际情况,王建忠将船边的大块浮冰进行了编号,通过精确测算,把握浮冰的近期运动规律和规模。

他集中全部精力,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迎接这场也许是他人生中面临的最大一次挑战。

三破冰突围

2014年1月7日凌晨4时45分。

“雪龙”号船驾驶台上一片忙碌的身影。船长王建忠拿起望远镜,登上左舷了望台,左右扫视着海面。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白色坚冰,终于盼来的西风还很弱,并没有如期吹散“雪龙”号船周围的浮冰。

随船预报组组长于海鹏从船载的气象观测仪上读取了一组数字:风向西偏北,风速6~7米/秒,风力4级。6时,逐渐转为西风,但风力还是不大。卫星导航仪上的地理坐标在微微地发生着变化,半个夜晚的西风将浮冰整体吹得微微东移了,“雪龙”号船也随这块巨大得说不清是什么形状的浮冰发生了漂移。

等待已久的突围计划即将实施。

“雪龙”号船计划从右后侧穿到流动冰区边缘。船头方向从320度转到350度,避开前方的小冰山,向右转向突围。

茫茫冰海,如大敌十面埋伏,“雪龙”号船昂首如横刀立马的孤胆英雄。

主机启动后,王建忠指挥“雪龙”号船向船头右前方进行尝试性破冰。但在连成一片的无垠坚冰中,身长167米、体重2.1万吨的“雪龙”号船,转身十分艰难。由于浮冰太密集,冰上积雪太厚,被船头撞碎、“咬破”的碎冰无处可去,便拥挤地漂浮在狭窄的航道中。

6时15分,北京-“雪龙”号船卫星电话连线接通,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听取了刘顺林和王建忠脱困现场的情况汇报,提出宜早不宜迟,抓住“时间窗口”,实施脱困行动。

6时42分,“雪龙”号船动船,继续破冰。随着风力加大,海冰开始松散,船尾方向开始出现水塘,船周围浮冰和船头方向的小冰山随着风力作用整体向东漂移,但船周围的海冰未出现明显松动。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复倒车、加速、破冰后,航向已由320度转到350度,身边的“水塘”范围有所扩大。

在努力调整航向、拓宽航道的过程中,“雪龙”号船自身也可谓险象环生,舵叶和螺旋桨的导流罩被海冰“别”了几次。每“别”一次,船长和轮机长的心里就“咯噔”一次。舵叶和螺旋桨是远航船的“命根子”,“别”坏了,就回不去了。

“雪龙”号船在被海冰包围的狭窄空间里,缓缓地倒车、前进、破冰、转向,小心翼翼地循环往复,逐渐扩大自己的活动空间。

“雪龙”号船尾方向的不远处,白色的天空下有一抹淡蓝色,那里就是清水区,生机近在咫尺,却因为船身难以转向而显得十分遥远。

驾驶台的气氛很紧张。船长王建忠戴着墨镜,一会儿在左舷的窗口向后观察冰面情况,一会儿又跑到右舷,一边观察,一边指挥值班船员操舵。

连日来的心力交瘁,使他看上去有些憔悴,有些消瘦,出征前基地码头上的热烈场景,总是在他心间挥之不去,“我们不是为失败而来的!”信念唤起了超强的意志力,使他依旧显得精神饱满。

“雪龙”号船见习船长赵炎平、政委王硕仁以及领队刘顺林、大洋队队长矫玉田、维多利亚队队长查恩来等人,都在窗口密切观察每一块浮冰的位移。科考队员陈虹不时地用激光测距仪进行精确测量。

万里之外,“雪龙”号船的一举一动受到国家海洋局“雪龙”号船脱困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的密切关注,刘赐贵局长通过极地办曲探宙主任发来电报,要求船上每半个小时汇报一次情况,包括海冰、冰山状况,“雪龙”号航向,破冰状况以及当地海域的风向、风速、海流等气象要素。

茫茫冰海,连日来的东南风,将周围的浮冰吹得密密实实地冻结在一起。“雪龙”号船的船头是用低碳特种钢材制造的,能在低温的海水里持续作战,它一点一点地啃着冰面,一块一块地压碎坚冰,顽强地扩大着船体的回旋空间。

无奈,浮冰太厚,冰上积雪太多,被“咬碎”的浮冰无处可去,只能淤积在狭小的航道中。倒车的时候,“雪龙”号船尾挤压着浮冰,发出巨大的声响。

与往日大刀阔斧的破冰景象不同,这次“雪龙”号船破冰十分小心翼翼。因为船头不远处那一座冰山,看上去虽然不大,但冰山在水下看不到的部分,至少是海面上露出部分体积的六倍,稍不小心,船就会被冰山卡住。

这是与顽敌对抗中的蚕食和绞杀,狭路相逢,智者胜!

一个上午过去了,“雪龙”号船在原地破开一片南北长约三四百米、东西宽约两三百米的活动场地。总算把船头掉了过来,船头已指向约45度,王建忠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15时30分,刘赐贵局长签发《国家海洋局值班信息》第8期《“雪龙”号船开始实施脱困行动》,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能见度越来越差,“雪龙”号船驾驶台气氛越来越紧张。

从5时一直到17时,“雪龙”号船一直在这片密集的浮冰区狭窄的航道中,艰难地向右转向。

眼见西风越来越弱,有利的天气“时间窗口”越来越接近尾声,而“雪龙”号船头依然还是白茫茫一片,丝毫不见浮冰上有任何变化迹象。

王建忠船长因疲惫而显憔悴的脸上,神情越来越严峻、深沉。他从一个窗口了望,奔跑到另一个窗口了望,用简短而沉稳的声音指挥驾驶员倒车、进车。一次又一次,顽强地与浮冰抗争。

时间窗口只剩下3个小时,王建忠知道最后的决战时刻到来了,果断决定原地向右调头冲冰。成败在此一举。

考察队领队刘顺林、政委王硕仁等临时党委成员,集中在驾驶台,积极支持船长指挥。王建忠身负千钧重担,但绝不是一个人在抗争,这是“雪龙”号船的临时党委和全体船员集体在战斗。

冰面上的雾气越来越大,能见度已不足百米,远处的冰山隐隐约约,越来越难以看清。不利的天气眼见就要来临,破冰突围时间紧迫。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所有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极其沉重。

“雪龙”号船一次又一次地向右破冰,进展缓慢但毫不妥协。

17时50分左右,天色开始暗淡下来。

王建忠紧紧地盯着前方的冰面,计算着回旋空间和冲冰的距离,指挥驾驶员再一次倒车,用船尾再次挤压浮冰,慢慢地挤出一条约400米长、带有一点弧度的航道,趁浮冰还未及合拢,迅速进车,再进车,加速,然后一个右舵,用尽船体速度的全部力量,冲向右前方的一大块坚冰,“轰隆隆……”“雪龙”号船高昂着头并剧烈地震颤了一下!

就在这“轰隆隆”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

仿佛一道闪电,深色的海水撕开了洁白的冰面,在船头方向魔幻般地裂开了一道水线,一直延伸到远方,化作水道,指向清水区。

驾驶台沸腾了,一片欢呼!突围成功了!

冰海亮剑,靠的是“雪龙”号船象征的南极精神,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家人的期盼

我是徐挺的爱人,张萍,一名幼儿园老师。当徐挺告诉我他们成功将被困的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上所有52名乘客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为我们中国感到骄傲,为“雪龙”号船感到骄傲,也为徐挺感到骄傲。

就在我为此事感到高兴的时候,从新闻中得知“雪龙”号船在撤退的时候自身也被困住了,当时非常着急,又无法与徐挺联系上,于是接下来的那一周的时间,我家的电视就定格在了新闻频道,我和女儿只要在家,就时时关注新闻了解有关“雪龙”号船的最新情况,生怕错过任何一点有关“雪龙”

号船突围的消息。

“雪龙”号船受阻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这不仅给船上的所有队员以信心,同时也让我们家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由于“雪龙”号船周边洋流情况和冰山情况比较复杂,极地所领导专门成立了一个资料分析小组,集合了船上的海冰专家和船舶方面的专家,以及气象专家综合来分析,积极收集各方面资料,大量信息包括冰情气候信息,为下一步决策做准备。“雪龙”号船不是孤单的,它有坚强的后盾,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关注下,在极地中心领导的指挥下,他们一定能顺利突围的。之前的担心化作了信心,亲人之间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信心会传递给船上的亲人。

新闻频道的即时报道,不仅让我们家属及时了解了“雪龙”号船的动向,同时也是一次全面的直观的南极科普教育,让大家对南极那块神秘神圣的大陆有了了解,对南极考察有了了解,对我们“雪龙”号船有了了解。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职业的本能让我带领着孩子一起走进了南极那冰天雪地的世界。尽管孩子对南极科考还无法理解,但是,他们知道了地球的最南端是南极,那里有奇异的冰山、似莲花似桌面的浮冰、憨态可掬的企鹅、美轮美奂的朝霞晚霞,火红的“雪龙”号船也印在了他们的脑子里,对“雪龙”号船上的科学家们产生了崇敬的心情。“我要去南极”成了他们心中的向往。

就像徐挺在电视上说的那样,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的。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极地中心领导们的日夜坚守下,在“雪龙”号船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雪龙”号船抓住了突破最佳时间窗口,顺利解困了,重新踏上了科考征途。

在此非常感谢所领导对我们家属的关心。身为南极人的家属,我由衷地感到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