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涨(跌)板块和个股的上升(下跌)趋势形成后,趋势动力加强机制中的后四种机制逐渐形成并且成为维持和加强该趋势的重要动力,并导致股价对基本面(包括基本面惯性预期)的反应过度,股价相比于基本面具有可比性的其他股票估值偏高(偏低)。市场中的估值比较效应使得那些通过基本面的对比在估值上明显被低估(高估)的板块和个股产生补涨(补跌),从而实现了趋势的扩散。
三、通过晕轮效应(非理性强化)所引发的持股意愿的扩散
一只股票(所对应的公司)具有大量的属性,包括它的总股本大小的属性、行业属性、区域属性、核心竞争力属性、公司治理属性以及某种概念属性等等各种不同方面的属性。这些属性又可分为具有不同具体和抽象程度的不同层次的属性,每种属性对应着一种特征模式。该股票的某种或者某些属性使得该股票具有某种优点(缺点),比如盈利前景好(差),成长性好(差),等等,而该优点(缺点)能够提高(降低)人们对该股的持有意愿并且反映在股价中。如果人们是完全理性的,则能够正确地在头脑中建立起该股票的某种或者某些属性(假设为A)与其优点(缺点)M之间的联系,即二者所对应的模式之间的定势,如图5-4,这种定势正确地反映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但是现实中的人们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由于人们的不完全理性,人们会将该股票(公司)具有的一些与其优(缺)点弱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属性在头脑中与优(缺)点建立起联系,即该优(缺)点模式与大量属性模式之间形成定势,其中与A越接近的属性所对应的模式与优(缺)点模式M之间建立起定势的可能性越大,且定势的强度会越高。这就是对该股票认知中的晕轮效应。
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由于某些属性导致基本面明显改善的股票或者板块其优(缺)点M会弥散地跟其他属性(假设为属性B、C、D、E)建立起联系,这则会导致拥有属性B、C、D、E的其他股票或者板块在人们认知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该优(缺)点,因此导致了该优(缺)点的扩散。同样的过程再以属性B、C、D、E为中心向外扩散。股票的所有优点最终都会提高人们的持股意愿,所有的缺点最终都会降低人们的持股意愿,因此,上述过程实际上就是晕轮效应所引发的持股意愿的扩散的过程,也就是趋势的扩散过程。
情感参与下的晕轮效应发生过程与上述过程类似,只是强化的不是股票的属性模式与优缺点模式之间的定势,而是股票的属性与人们对其情感(喜欢或者厌恶)以及需要(持有意愿)之间的定势。人们持有或者观察到他人持有价格上升(下跌)的股票而盈利(受损)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弱化)其持股意愿的过程。由于人们的不完全理性,人们并不能准确理性地将股价上升(下跌)所带来的快乐(痛苦)进行归因,而是会将这种快乐(痛苦)和由其带来的喜欢(厌恶)情感以及持股意愿的提高(下降)弥散地与其他弱相关甚至不相关的属性建立起联系,这个过程就是非理性强化过程,由此导致人们对其他具有受过强化的属性的股票也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和需要,从而实现了持股意愿的扩散过程。比如,一个人买入某只股票后股价上升因而心情大悦,非理性强化的结果是,他除了越来越喜欢这只股票外,还越来越喜欢跟该股具有类似特征的其他股票,甚至越来越喜欢所有的股票,这就是持股意愿的扩散的过程。
四、市场中的情绪感染所引发的持股意愿的扩散
某些股票或者板块受重大利好或者利空的影响,会产生暴涨或者暴跌,同时伴随着乐观、疯狂或者悲观、绝望的情绪的滋生和蔓延。这些情绪通过情绪感染机制由个股蔓延到整个板块,由板块蔓延到整个市场。由于情绪的弥散性,人们一旦受某种情绪的控制,则其对所有股票的持股意愿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情绪的扩散过程同时也是持股意愿的扩散过程,也就是趋势的扩散过程。
§§§第四节反转与持续整理图形理论和波浪理论
之所以把反转与持续整理图形理论和波浪理论放在一起加以探讨,是因为这些理论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趋势在运行过程中在图形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性。读完这一节后你会发现,这些理论实际上反映的还是趋势运行过程中在图形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表层的规律,而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规律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更本质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可以使我们对趋势的认识更深刻,也更简明。考虑到绝大多数本书的阅读者对这些理论应该相当熟悉,而且查阅这些理论并非难事,因此,在本节中我们首先只是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些理论,然后把这些理论放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之中。
一、反转图形理论
反转图形就是预示价格趋势将逆转的图形,主要有头肩型、双重型、圆形等等。
二、持续整理图形理论
持续整理图形是股价在一定范围内持续波动的图形。一般有三角形、旗形、楔形和菱形。
三、波浪理论
艾略特通过对自然循环的观察,利用道琼斯工业指数平均(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作为研究工具,发现股票市场的走势遵循着5个上升浪3个下跌浪循环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说一个循环由8个浪构成,即“八浪循环”。
一个循环完成后又开始另一个新的8浪循环。某一级的波浪可合并为高一级的浪,亦可以再分割为低一级的小浪。低一级完成8浪循环并且相互衔接完成高一级的8浪循环,从而实现“浪中有浪”。
四、将这三种理论放入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上述三种理论都总结了趋势在运行过程中在图形上所表现出来的某些规律。其中反转图形理论总结的是某一级趋势在反转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图形特征,持续整理图形理论总结的是某种趋势的下级趋势(调整趋势和反弹趋势)在图形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波浪理论则总结的是某一级趋势(包括反转趋势)在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波浪形态特征。
这三种理论所总结和反映的是趋势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标准形态或者说典型形态,具有理想化的特征。实际的趋势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包括基本面的、技术面的和心理面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中又可分为不同层次和级别的,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因素对不同级别的趋势发生影响。由于这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现实的趋势运行形态是千奇百怪,形状各异的。我们往往会事后将之归类为某一种形态,而这种归类经常是牵强的、主观的。实际上,在不综合考虑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各种相关因素的情况下,仅仅依据技术形态上符合或者接近哪种标准图形来预测未来走势,这种技术方法的预测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其结论的可靠性也是比较低的。
如果我们从上级趋势与下级趋势的关系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这三种理论,把这三种理论所对应的各种技术图形看成是上级趋势与下级趋势相互叠加的结果,那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否会更加深刻呢?
(一)统一理论框架下的反转图形理论
首先我们假设某一级趋势是水平运动的,其下级趋势围绕着上级趋势上下波动,如图5-9(a)所示。
现在我们要改变上级趋势的形状,将之上弯和下弯,而下级趋势相对于上级趋势位置不变。那么上级趋势不同的弯曲位置和方式下所形成的图形将对应着不同的反转图形:
1.如果上级趋势上弯或者下弯的中心对应着下级趋势的与弯曲方向反向的趋势的转折点,那么将形成头肩底或者头肩顶的反转图形,
2.如果上级趋势上弯或者下弯的中心对应着下级趋势的与弯曲方向同向的趋势的转折点,那么将形成双头形态或者双底形态,
3.如果上级趋势弯曲的幅度(比如说弯曲半径)远大于下级趋势的震荡幅度,那么整体上则会呈现圆形顶或者圆形底的形态,
4.其他不规则的弯曲方式则会形成其他不规则的形态。
总之,反转图形实质上是上级趋势的反转与下级趋势的波动相互叠加所形成的一种技术形态。
(二)统一理论框架下的持续整理图形理论
如前所述,某一级趋势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反弹或者调整的下级趋势,该下级趋势的形态往往是上级趋势与下级隐含趋势相互叠加的结果。叠加后所实际发生的反弹或者调整趋势可能是向上的、向下的,也可能是水平的。下级趋势如果其时间周期达到一定级别,则在运行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更下级隐含趋势。更下级隐含趋势围绕着下级趋势上下波动,这两种趋势的叠加便形成了不同形态的持续整理图形。
在图5-6中,不同的持续整理图形是不同的下级趋势和更下级隐含趋势叠加的结果。图形中整体的上升、水平或者下降趋势是由下级趋势决定的(其中上升直角三角形形态属于上升趋势,下降直角三角形形态属于下降趋势),而具体形状则是由更下级隐含趋势运行状况所决定的。更下级隐含趋势有以下几种可能形态:
1.围绕着某一点位上下波动,而波幅逐步收窄。上下波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向上和向下的趋势动力加强机制中的机制2(心理层面的相互暗示和感染)和机制3(价格趋势定势)。该动力在趋势运行中逐渐衰竭,因而导致波幅逐步收窄。这种更下级隐含趋势与水平方向的下级趋势相互叠加,则形成对称三角形持续整理图形;与上升的下级趋势叠加可能形成上升楔形图形,与下降的下级趋势叠加则可能形成下降楔形图形。
2.围绕着某一点位上下波动,波幅基本维持不变。上下波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向上和向下的趋势动力加强机制中的机制2(心理层面的相互暗示和感染)和机制3(价格趋势定势),由于某种原因使得股价上下波动的动力几乎没有衰竭或者有来自于基本面或者技术面等方面的加强动力弥补了在运行中逐步衰竭的动力。这种更下级隐含趋势与向上的下级趋势叠加则形成下降旗形,与向下的下级趋势叠加则形成上升旗形。
3.上升直角三角形主要形成于向上的下级趋势以及动力逐渐衰竭的更下级波动隐含趋势在运行中遇到上方阻力的情况,在震荡过程中震荡的动力逐步衰竭,导致波幅逐步收窄,但同时上方阻力逐步衰竭,该图形构造完毕后,大多数情况下股价会选择突破阻力位上升。同理下降直角三角形主要形成于向下的下级趋势以及动力逐渐衰竭的更下级波动隐含趋势在运行中遇到下方支撑的情况,在震荡中过程中震荡的动力逐步衰竭,导致波幅逐步收窄,但同时下方的支撑也逐步衰竭,该图形构造完毕后大多数情况下股价会选择突破支撑位而下降。
总之,持续整理图形实质上是下级趋势与更下级的波动隐含趋势相互叠加所形成的一种技术形态。
(三)统一理论框架下的波浪理论
波浪理论中的所谓“八浪循环”中的8浪其实很难得到现实证据的支持,很多时候之所以能够在一段行情中找到8浪形态,其实更多的是先入为主地牵强附会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根据需要在波浪很多的一段行情的形态中牵强地找出N浪形态其实并不难。
这并不是说波浪理论毫无意义。如果从上级趋势与下级趋势相互作用的视角来看,波浪理论至少包含三点内容(其中第2、3点是暗含的)是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
1.浪中有浪。这一点与不同级别的上级趋势与下级趋势相互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
2.波浪理论中其实暗含着这么一条规律,即:某一级别的趋势在运行过程中,会经历产生、加强、衰落、逆转、反向趋势产生、反向趋势加强……如此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该循环过程中,衰落、逆转到反向趋势产生这个过程是相对缓慢的,而产生后逐步加强直至开始衰落的过程则是相对快速的。
对第2点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本章第二节中所述,趋势衰落、逆转到反向趋势产生这个过程是一个对基本面未来预期逐步逆转的过程,也是原来趋势所对应的五种趋势动力加强机制逐步衰竭,然后反向趋势的五种动力加强机制逐步产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1)人们根据基本面的信息对基本面未来预期进行调整和逆转的过程往往倾向于保守和缓慢,这跟思维中的保守性偏差有关。(2)由于基本面惯性预期定势和价格趋势定势的作用,原来趋势会具有一定的惯性,惯性趋势的消退和反向惯性趋势的形成都需要经过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这就好比海中快速行驶的游艇一样,在折回转向过程中速度会显得相对缓慢,又好比钟摆摆动过程一样,你会感觉摆动速度在中间较快,在两侧则较慢,其实是惯性使然。(3)基本面惯性预期定势与价格趋势定势不同步,价格趋势定势变化相对滞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趋势的逆转过程。
3.牛长熊短,或者说涨长跌短。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解释:(1)从长期来看,大盘以及大多数股票整体趋势是向上的。(2)从经济周期来看,扩张期通常长于收缩期,对二战以来的统计结果是,扩张期大致是收缩期的4倍。(3)牛市和熊市中的市场心理并非完全对称,这也是造成涨长跌短和慢涨急跌的重要原因。(4)趋势越长,趋势动力加强机制越强,因此趋势动力加强机制又进一步放大了牛长熊短。
我们首先假设上级趋势和下级隐含趋势是匀速上下波动的,并且其时间周期的比例是4:1,然后我们按照上述第2点和第3点的规律将这两种趋势加以改造,最后将上级趋势与下级隐含趋势进行叠加后形成实际的运行走势。这时你会发现,由此形成的实际运行走势与波浪理论中的标准波浪运行形态非常相似。
实际上8浪,7浪还是9浪其实并不重要,因为现实中不同行情的浪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但是行情主升浪一般发生在趋势的中间而非两端这一点却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或许才是波浪理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