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透视股市投机
4361000000019

第19章 股价运动趋势的产生和运行(2)

我们可以用上述原理来解释行为金融学中的反转效应。反转效应是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往往要经历相当大的逆转,从而回复到正常水平;而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最佳股票则倾向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股票在某段较长时间内表现差往往开始于负面消息影响,然后惯性效应加剧了它的恶劣表现。随着基本面的变化,该趋势逆转,原来惯性的消退成为反向趋势的加强动力,于是该股“咸鱼翻身”。某段时间表现最佳的股票其向上的惯性效应也较强,一旦出现逆转,向上惯性的消退就成为向下趋势的加强动力,因而风光不再。

三、水平趋势的产生、加强与逆转

水平趋势最初一般产生于基本面持续的稳定状态或者无趋势性的轻微波动。由于基本面和资金面并不提供行情上升或者下降的理由和动力,因此股价总体上维持水平趋势的运动。

在基本面和股价持续性的水平趋势运动中,前述之趋势动力加强机制中的机制1,2,3同样可以产生:基本面持续性的水平式演进反映在公众的头脑中,便形成水平方向的基本面惯性预期定势;心理面的相互暗示和感染则使得市场参与者在行情水平趋势上相互趋同并达成共识;股价持续性的水平趋势运动反映在公众头脑中便形成水平方向的价格趋势定势。水平趋势动力加强机制1,2,3在基本面和股价的水平趋势运动中得以产生并逐步强化,而其产生和强化后则又进一步加强了股价水平运动的趋势。

在基本面和股价持续性的水平趋势运动中,机制4和5情况则有所不同。长时间缺乏赚钱效应会逐渐地消磨掉市场参与者的参与热情和持股意愿,会导致部分场内资金离场。这会给股价造成下行的压力。这应该是所谓的“久盘必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这里分析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水平趋势运动后,基本面发生趋势性的变化的情况。经过较长时间的水平运动,水平趋势动力加强机制1,2,3得以产生和强化。后来基本面开始逐渐发生趋势性的变化,比如逐渐向好。基本面向好的变化会使股价产生上升的动力,但是机制1,2,3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抑制股价上升动力,使得股价继续维持水平运动趋势。随着基本面利好效应的逐步积累,上升动力不断加大,最终机制1,2,3开始不足以抑制上升动力,股价终于突破水平趋势而开始上升。股价的上升又进一步削弱了机制1,2,3,三种机制的削弱又意味着其对上升动力的抑制削弱,而这又进一步提升了股价上升的动力,股价在这种正反馈中开始上升。总之,股价水平趋势运动时间越长,机制1,2,3的水平趋势动力加强效果越大,对上升动力的抑制越强,上升动力累积得越大,股价突破后在抑制逐步解除的过程中其爆发力和持续性越强,股价最终上升达到的高度越大。这应该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的重要原因。

四、从长期的视角来看主要趋势的变化轨迹

上述主要趋势产生、加强和逆转的过程和机制适用于解释大盘、板块或者个股,或者说,大盘、板块和个股的主要趋势在产生、加强和逆转的过程和原理上是相通的。假如我们回顾和观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比如几十年甚至更长)中大盘、板块或者个股的主要趋势的变化轨迹,我们不妨联系一个故事,进而总结几点思路来总体上解读和把握该变化轨迹。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人生活在黄河上游,他们想要迁移到黄河入海口去,但是他们不知道入海口在哪。如何确定黄河最终从哪里入海呢?当时没有现代的交通条件和通讯技术,甚至没有地图可供参考,他们可以采取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顺流而下,一直走到入海口。我们假设他们徒步而行,而且黄河已经结冰,并不成为他们步行穿越黄河的任何障碍。他们可以依靠视觉,观察一定距离范围内黄河的走势,这个距离的大小取决于其所在位置的地形等因素,但相对于黄河的长度而言还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行走路线,从而以最近的线路到达入海口。在整体上的顺流而下的路径中,具体到每一部分其实他们的运动轨迹并不是与黄河完全重合的。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视觉观察黄河未来一定距离范围之内的运行路线和去向,然后选择捷径从而缩短行进路线。他们也可以根据已经走过的路径以及能够观察到的黄河未来的流向的特征,判断黄河在视觉范围之外的未来流向,然后根据该预测和判断主动地调整行进路线。因此,他们的实际行进路线与黄河的流动轨迹之间具有如下的关系:长期来看大致上是一致的,最终结果是合轨的(黄河入海口),但是中间则很少是重合的,而是表现为前者围绕着后者上下波动。如图5-2所示,图中粗线表示黄河的流经路线,细线表示人们的迁移过程中的行进路线。

我们借用这个故事来比喻股价主要趋势的运行:股市中的基本面及其变化就好比故事中的黄河的流动轨迹,股价的走势就好比故事中人们的行走路线。结合该故事,我们对股价的长期运行走势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和把握:

1.如第四章第一节所述,假如市场参与者们是完全理性的,人们能够准确预知每一个企业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经营和盈利状况,那么股市中大盘、所有板块以及所有股票的主要趋势很简单,都是一条笔直的指向未来的直线,其中没有任何波动。这就好比如果故事中的人们有千里眼,能够观测到千里之外的入海口,那么他们就会直奔入海口而去,根本不需要理会黄河在到达入海口之前的流动路线。

2.现实当中的市场参与者们远非完全理性的,人们对信息的掌握是有限的,对未来的预期和判断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只能利用能够掌握的过去和现在的相关信息,根据经验通过思维(定势和思维定势)进行有限理性的预测和判断。而在这些信息当中,越是最近的信息对人们的预期和判断的影响越是显著(近因效应)。这意味着历史和现实所不断地呈现给人们的信息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经验、思维、预期和判断,进而影响着价格及其运动趋势,成为牵动市场趋势变化的根本动力,或者说,长期来看,市场实际上是被基本面的变化“牵着鼻子走的”。这就好比故事中的人们受视觉范围以及预测能力所限,整体上大致是“跟着”黄河的流动路线行进的。

3.宏观经济、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企业经过很长时期的发展变化后,其未来前途或许是光明的,或许是黑暗的,但是经过的道路却一定是曲折的。这就决定了股票价格在跟随基本面走向未来的过程中,总是会随着基本面的曲折变化而不断地进行着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的交替循环演变的。这就好比黄河在到达入海口之前,拐过了数不清的弯,因此人们在到达入海口之前,也必然会经历过很多的曲折。

4.市场中的人们虽然并非完全理性,但却是具有一定理性的。人们不断地总结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定势和思维定势,然后利用可以掌握的信息,通过思维活动对未来加以预测和判断,从而使得人们具有了一定的预知能力,虽然该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是经常犯错的。这就决定了市场大部分情况下会对基本面的变化做出提前的反应,当然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反应。这就好比人们在行进过程中可以根据已经经历过的黄河走势以及可以观察到的未来走势来预测和判断视觉范围之外的未来走势,当然这种预测和判断有可能是错误的。

5.由于五种机制的作用,市场会对基本面的趋势性变化做出过度的反应,表现为价格随着基本面的变化进行的过度的波动:当对基本面的预期向好时,上升的主要趋势会涨过了头;当对基本面的预期开始逆转而走向恶化时,主要趋势随之逆转,下降的主要趋势会跌过了头。价格总是这样围绕着对基本面预期的变动而更加剧烈地波动。这就好比黄河流程中一旦出现趋势性的流向,则会导致人们对未来流向产生趋势性的预期,由于定势效应和人们之间的相互暗示,这种趋势性的预期往往会超过黄河中短期实际的流动趋势,从而使得人们在趋势上走过了头。如图中迁移路线所示。

6.由于受信息有限性、近因效应、定势效应以及群体内心理互动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在中短期经常会犯错误,表现为市场心理和股价偏离基本面,但是从长期来看,市场最终会纠正错误,表现为市场心理和股价最终会回归基本面。市场就是在犯错与纠错中不断地交替循环运行的。这就好比人们在迁移的行进过程中,虽然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走弯路,但是不会长期偏离黄河太远,而且最终会在黄河入海口与黄河汇合。

§§§第二节次级趋势与短期趋势

一般说来,主要趋势对应的是长期趋势,次级趋势对应的是中期趋势。但其实主要趋势的时间周期是很难界定的,因为主要趋势的时间周期取决于导致主要趋势的主要基本面因素的周期,而主要基本面因素可能是长达一年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或者经济复苏,也可能是长达四五年之久的衰退或者复苏,也可能是长达十几年的技术革命引起的或者体制变革引发的经济快速持续增长。而中期趋势或者次级趋势的时间周期同样难以明确界定,中期趋势或者次级趋势是相对于长期趋势或者主要趋势而言的,其所经历的时间周期一般也取决于所对应的长期趋势或者主要趋势的时间周期。同理,短期趋势是相对于中期趋势或者次级趋势而言的,其时间周期的级别也应根据其所对应的中期趋势或者次级趋势而定。

总之,我们有时候很难根据某一趋势所经历的时间周期来明确地界定该趋势属于主要趋势,次级趋势还是短期趋势,而且这种界定似乎也意义不大。其实我们分析某一趋势的时候,我们更关心的是该趋势与其上一级别趋势以及下一级别趋势的关系,我们称某一趋势的上一级别趋势为该趋势的上级趋势,称某一趋势的下一级别趋势为该趋势的下级趋势。这样,主要趋势就是次级趋势的上级趋势,短期趋势是次级趋势的下级趋势。而且我们相信,任何一个级别的趋势与其下级趋势的关系在原理上是相通的,即主要趋势跟次级趋势的关系与次级趋势与短期趋势的关系在原理上是相通的。

某一趋势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下级趋势的发生,通常我们认为下级趋势一般表现为上升行情中的回调和下跌行情中的反弹,实际上上升行情中的加速上升和下跌行情中的加速下跌在本质上也具有下级趋势的特征,因此也应属于下级趋势的范畴。对于某一趋势的下级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运行的过程,我们可以综合以下四大因素或者说四大效应来加以把握和解释:

一、基本面的变化

一般说来,上涨行情中遇到基本面的利好(指的是超出预期的实质性利好而非预期中的利好兑现,以下同)会产生加速上涨的下级趋势,遇到利空(指的是超出预期的实质性利空而非预期中的利空兑现,以下同)则会产生回调的下级趋势;而下跌行情中遇到基本面的利好会产生反弹的下级趋势,遇到利空则会产生加速下跌的下级趋势。

基本面的变化对股价的影响首先取决于公众对基本面变化的利好或者利空程度的心理评价,而这种心理评价对股价的影响则取决于:

1.牛市和熊市的不同阶段。一般说来,越是牛市的后期,市场对利好会产生比较敏感而剧烈的反应,即反应过度;对利空则相对麻木,即反应不足。而熊市的后期则相反,市场对利好比较麻木,对利空则会产生比较敏感而剧烈的反应。对此我们可这样理解:在牛市的后期,支撑股价上升的因素除了基本面因素以及基本面惯性预期定势(机制1)外,还包括趋势动力加强机制中的后四种机制,这也意味着,后四种机制的作用使得股价对基本面(包括基本面惯性预期)做出了过度的反应,使得股价虚高。而市场参与者把虚高的股价与公司的基本面建立起联系,试图用公司基本面因素来解释公司的股价时,只能通过夸大利好因素和缩小甚至掩盖利空因素才能够有效地解释股价。又由于市场中存在着不同公司的不同基本面状况(包括各种利好利空因素)与其股价的比较和平衡机制,因此,整体而言,市场对基本面的利好因素会反应过度,而对利空因素会反应不足。熊市的后期则正好相反,后四种机制的作用使得股价过低,而市场参与者把过低的股价与公司的基本面建立起联系,试图用公司基本面因素来解释公司的股价时,只能通过夸大利空因素和缩小甚至掩盖利好因素才能够有效地解释股价,然后通过市场的比较和平衡机制,使得市场整体上对基本面的利好反应麻木,而对利空则反应过度。总之,下级趋势的反应不足实质上是由于反向的上级趋势的反应过度引起的,或者说,某一级趋势上表现出来的反应不足实质上是其上级趋势在相反方向上反应过度的表现。

2.以往市场对利好(利空)的反应程度。市场参与者会总结以往市场对利好(利空)的反应程度,然后对比此次利好(利空)与以往的利好(利空)的程度,进而预测和判断市场将会做出的反应程度,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持股意愿。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越是最近发生的市场对利好(利空)的反应,其参考价值越大,对现在市场对利好(利空)反应程度的影响越大。另外,越是与本次基本面变化性质接近或者可比性较强的以往基本面变化及其市场反应,被公众作为参考和比对依据的可能性越大。

二、技术面的因素

对下级趋势的形成和运行可能发生影响的技术面因素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