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悲观→市场参与者消极卖出→价格下降
大多数人看多→理应看空大多数人看空→理应看多
市场恐慌→应买入市场疯狂→应卖出
当市场心理表现出上述条件模式特征的时候,便会通过上述定势影响个体对后市的预期和判断。不同的个体头脑中具有不同的此类定势,即使同样的定势在不同个体头脑中的强度和成熟度也是不同的,因此,面对同样的市场心理面特征,不同的个体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
六、市场明星人物的言行对市场心理的强烈暗示——一种羊群效应
这里的市场明星人物指的是在公众中具有显赫地位,其言论和行为对公众心理具有较大影响,并参与股票市场投资或者投机行为的机构或者个人。比如在中国的明星市场参与者包括社保基金、保险机构、明星基金及其经理、巴菲特、罗杰斯以及其他投资界名人等等。
市场明星人物的言论及行为总是会对市场公众形成一种比较强烈的暗示,这种暗示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判断和预测,很多明星的言论和交易行为甚至被公众看作是市场的风向标。公众对明星人物越崇拜,越信任,这种暗示越强烈,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也会越强烈,从而更容易引发羊群效应。比如巴菲特效应,出于对巴菲特的崇拜和信任,市场在巴菲特入股消息传出之后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人们习惯称此为“巴菲特效应”。
七、市场心理博弈
市场心理博弈通俗地说就是市场中的参与者都在试图分析、揣摩和预测别人的思维和心理,然后据此预测市场走势并进行操作决策,该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连续的过程。
在不同的市场参与者结构下,股市心理博弈的方式各有其特点。这里我们按照市场参与者结构的不同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寡头竞争市场以及庄家操纵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指的是参与者结构具有这种特点的市场:市场参与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数量很多,其中任何一个参与者的规模相比于整个市场的规模都微不足道,因此任何一个参与者的操作都不会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有些情况下很多市场参与者会倾向于去揣摩和预测市场心理及其未来变化,其思维的结果又会影响到其持股意愿和操作决策。如果这种对市场心理的判断和预测仅发生在个别人或者小部分人,或者虽然大多数人进行了该思维过程,但是判断和预测结论是分散的,方向不一,那么这对市场的影响仅仅属于个别心理对市场的影响,其影响是微弱的或者是难以把握的。而如果该思维过程发生在大多数市场参与者,而且他们产生方向一致的预测和判断,那么这种预测就会成为公众心理,该公众心理本身就会对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使得市场产生过度的反应或提前的反应。
在牛市的末期,每个人看到的别人的情绪是乐观的,入市是积极的,每个人都预测和判断别人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可以持续的,既然这样,牛市会结束吗?鬼都不信!于是自己更加乐观起来,每个人都更加乐观起来,市场更加牛起来。这种心理博弈的结果是市场做出了过度的反应。在熊市的末期则正好相反,本来觉得股票的估值已经很低了,值得长期投资了,但是看到的是交易所冷冷清清,人们谈股色变,避之唯恐不及,每个人都相信其他人的这种心理状态会持续下去,市场还会冷清下去,既然这样,股票还会创新低,干嘛找套呢?大家心理博弈的结果是市场过度反应,创下一个只有很少人抄了底的历史大底。
在07年底和08年初,大多数的市场人士都认为在奥运会之前奥运行情不会结束至少不会提前很长时间结束(主力撤退),而奥运会之后或者略微之前行情会产生断崖式急跌。在这种公众心理作用下,07年10月份之前,股市首先做出了过度的反应,然后于10月份开始提前进入了漫漫熊途。
如果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都预测股价(指数)在到达某个位置(比如阻力位)时或者在这略微之前,人们会纷纷看空(多)而抛售(买入)股票,那么这种公众心理通常会使得市场在股价(指数)没有到达该位置之前便提前下跌(上升)。
08年12月25日,中国太保将有15.8亿股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上市流通。在这之前人们大都预测会有3至5亿股会被抛售,根据当时的市场状况市场很难承接,太保的股价会在25日或者其后几日砸出大坑。在这种预期之下,市场进行了提前且过度的反应,25日之前走势一直弱于人寿和平安,于25日在开盘后极短暂的时间内创出10.02元的最低点后直奔30而去,且一去不复返矣。
总之,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心理博弈中,当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中其他人的心理产生一致的判断和预测的时候,也是大家作出同样的反应的时候,也是市场产生过度和提前反应的时候,也是大家集体犯错的时候。
(二)寡头市场。寡头市场指的是市场中存在着若干规模和资金实力比较大的参与者(比如社保资金、保险资金、大型股票基金等),他们每一方的交易操作会对市场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但是任何一方都没有达到能够操纵市场的程度。在寡头市场,股价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这些寡头们的判断和操作以及他们之间的心理博弈。
寡头市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参与者人数较少的完全竞争市场,或者说完全竞争市场的浓缩版,从这个角度来看,完全竞争市场中心理博弈的规律及对市场的影响同样也适用于寡头垄断市场。当寡头之间在对其他方心理的判断和预测方向不一的时候,由判断和预测所导致的操作决策对市场的影响可能会相互抵消,也可能在某种方向和程度上形成合力,总之可预测性较差。而当寡头们在对其他方心理的判断和预测上不约而同地达成一致的时候,则会导致市场产生过度的或提前的反应。
寡头市场尤其是寡头数量较少的寡头市场相比于完全竞争市场,在市场心理博弈方面也会发生独特的现象和规律。例如,由于参与心理博弈的个体数量较少,相对来讲寡头们之间更容易为了实现多赢而在某个阶段在某些方面达成某种默契。比如某个阶段通过共同拉升制造一波行情,再比如说在熊市中共同扎堆到某些板块以“抱团取暖”。
(三)庄家操纵市场。在庄家操纵市场,存在着一个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的庄家,股票的价格主要是由庄家操纵的。市场中的心理博弈主要是庄家和散户之间的心理博弈。
相比于上述两种市场类型的心理博弈,庄家与散户之间的心理博弈的特征是:
1.庄家与散户之间关系的非对称性:庄家拥有资金优势及其主动操纵优势、信息优势、经验和智力优势,弱势在于进入和退出需要一个过程,比较缓慢。散户则正好相反,可以快进快出。
2.庄家与散户之间的心理博弈具有直接和激烈的对抗性,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智力较量和游戏。从根本上来说,股市中的任何心理博弈都具有敌对性和利益矛盾性,只是庄家和散户之间的这种关系表现得更加显著。庄家的具体操作手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试图在低位将筹码从散户中买过来,在高位再派发给他们。散户的具体操作手法也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试图在某个位置上买入股票,然后搭上庄家的便车,在更高位下车。
在庄家操纵市场,很大程度上是由庄家和散户的心理博弈左右着股价的运动:股价在低位的盘整、股价的拉升、拉升之前以及拉升过程中的洗盘,高位的盘整和大量换手……所有这些过程一方面看起来是在顺应着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其中又掺杂着庄家和散户之间复杂而激烈的心理博弈过程。
§§§第六节总结:噪声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一、噪声的内涵
自从布莱克提出噪声这个概念以来,行为金融学界对该概念的理解分歧较大。基于本书的理论框架,我们首先探讨一下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更为合理。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股票市场中的噪声指的是影响股价的一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的信息被有些市场参与者所接收,然后会影响到他们的持股意愿和交易决策,从而影响到股价及其变动。持股意愿和交易决策受噪声影响的市场参与者叫做噪声交易者,噪声交易者接收噪声并且受其影响的交易即为噪声交易。
关于噪声的内涵的界定,有些学者和著作倾向于将其界定为使股票价格偏离价值的因素。这意味着噪声的外延除了技术面和心理面的因素外,还包括人们对基本面的认知中所发生的种种偏差以及人们在信息掌握上的缺陷,这也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是噪声交易者,几乎所有的市场交易都属于噪声交易。这样的话,其内涵过于宽泛使得这个概念的设计意义不大。而如果我们将噪声界定为技术面因素和心理面因素,那么该界定又显得过于狭窄,因为很多关于公司的基本面因素虽然对公司的投资价值并无实质影响,但是现实中也会作为股票炒作的理由,比如中国股市中有时会盛行的“讲故事”行情,年底的高送转行情等等。这些基本面因素也具有噪声的本质特征。
基于以上考虑,本书中将噪声的内涵界定为:对公司及其股票的价值没有实质影响,而对投机者的持股意愿和交易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基于价值分析和判断的交易属于非噪声交易,相应的交易者属于非噪声交易者,而交易决策中受到非价值因素影响的交易都属于噪声交易,相应的交易者属于噪声交易者。这样的话噪声的外延就包括:对公司及股票的价值没有影响的基本面因素、技术面因素、心理面因素。
以上对噪声的界定也意味着,判断某种因素是否属于噪声的标准具有主观性、个别差异性和动态变化性。关于某种因素的信息是否会影响持股意愿和交易决策,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取决于各自对该因素信息的理解以及其投资(投机)理念和策略。关于某种因素的信息,尤其是基本面因素的信息是否对公司及其股票的估值产生实质影响,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主观理解和判断,比如在公司分红对公司投资价值的影响上,个体间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另外,个体投资(投机)理念的变化、知识层次和结构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会导致其判断噪声标准的动态变化。而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中个体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个体间在判断噪声的标准上以及对噪声的反应上又经常会发生趋同,产生共性,或者说产生这方面的公众心理。
二、噪声对市场的影响
某种噪声对市场公众影响的范围越大(噪声交易者越广),对其持股意愿和交易决策影响程度越大,那么该噪声对市场的变化和波动的影响越大。一般说来,越成熟越理性的市场,噪声对市场的影响程度越弱,相反则越强。
噪声会造成市场的不理性,是导致股票价格偏离价值以及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是唯一的原因。导致股价偏离价值以及股价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不完全理性,而人们对噪音的反应只是其不完全理性的一个方面或者一种表现,人们的不完全理性还表现在人们掌握基本面信息上的不完备,人们在对基本面认知上和价值判断上的认知偏差,比如定势效应,近因效应等。
由噪声所导致的股价偏离合理价值(某个时点上公众所认可的合理价值)或者说股价泡沫的持续时间周期可以是不同的,可以秒计,以分计,以小时计,以日计,以月计,以年计,但偏离状态终归是不稳定的,股价最终还是要回归其合理价值,或者说泡沫终归是要破灭的。
1.技术面因素的噪声表现为技术面的某种特征,比如趋势、成交量、形态等,这些特征会随着行情的发展自动消失,比如趋势的破坏、成交量的变化、形态的破坏等,由此噪声的消失也会导致其前期对市场的影响不复存在。
2.心理面因素的噪声表现为市场个体间认知上的相互暗示、情绪上的相互感染、公众对市场明星人物的模仿和趋同、市场心理博弈等等,这些噪声同样会随着行情的演变而消失。比如,认知上的相互暗示和情绪上的相互感染总是会对趋势产生同向的推力,而趋势一旦终止或者反转,则原来的噪声不复存在,或者随着趋势的反转产生相反方向的噪声。
3.基本面因素的噪声表现为对公司股票价值没有实质性影响,但却对市场发生影响的基本面因素,比如公司的总股本的大小、公司的高送转及其他炒作题材等等。非价值基本面因素之所以能影响到人们的持股意愿和交易决策,往往并非由于人们不知道其对公司价值并无实质影响,而经常是因为市场中达成一种默契,将之作为炒作的由头。因此,噪音看似来自基本面因素,实则来自于市场心理博弈。随着行情的发展,这种类似于击鼓传花游戏的心理博傻游戏最终将会曲终人散,噪声不复存在。
总之,绝大多数的噪声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技术面的、心理面的和基本面的噪声的消失,其前期对行情的影响也将消失,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行情会回归到原来的状态,比如原来的趋势、原来的价位等,基本上是“从哪来,还回哪去”,就跟该噪音不曾发生一样。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就是在股市的行情运行中,神马噪声最终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