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人们回顾一波行情的时候,人们经常会更加关注那波行情的最高点位和最低点位。每当回忆起那个最高点位,比如2001年的上证指数2245点,07年的上证指数6124点, 07年中国平安的149元等等,那时持有股票的人会后悔当初没有抛掉,那时空仓的则会庆幸当时没有持有。虽然这种后悔和庆幸的情绪在其他点位也会有,但是每当回顾往事的时候,这种情绪会比较集中地跟最高点位建立起联系,因为最高点位是唯一的,而且是最合适抛售的,从而会强化产生厌恶在该点位持有股票的情感定势。同理,每当人们回忆起以往行情的最低点位,比如05年的上证指数998点、08年的上证指数1664点、08年中国平安的19元等等,那时没持有股票的会后悔当初没有买入,那时持有股票的则会庆幸自己没有抛出,多次回顾和强化,头脑中便会形成和强化喜欢在该点位持有股票的情感定势。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般时间间隔越久的顶部或者底部,代表和象征意义越大的顶部和底部,人们回顾次数越高,关注程度越高,情感强化效果越好,敏感性越强。
(2)后来的行情走到该点位的表现会对上一级别时间周期行情趋势的感觉和判断产生显著影响。当一波新的上涨(下跌)行情逼近前期高(低)点的时候,如果在到达前期高(低)点之前市场转头向下(上),会使得上一级别行情感觉上表现为下降(上升)趋势。而如果有效突破前期高(低)点,则会使得上一级别行情感觉上表现为上升(下降)趋势。投机者如果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在该点位附近买入(卖出)会变得更加谨慎。
2.前期买入卖出股票的点位
当一个人买入某种股票后该股票下跌导致被套,在后来股价重新上升到该点位时会导致此人继续持有股票的意愿陡然下降,原因有二:一是此人被套后每当回忆当初买入该股票的经历便后悔莫及,由此逐渐形成并强化了厌恶在该点位持有该股票的情感定势。二是此人被套后深陷被套之痛,这种痛苦跟该股票建立起联系,则会强化其对该股票的厌恶情感,这种厌恶情感是与第一点中提到的厌恶情感不同的是直接指向该股票的,与其点位没有关系的。此人对该股的厌恶之所以没有引发其割肉是因为他不愿意忍受承认自己错误之痛,或者不愿意放弃解套的希望,也就是说是后两种动机支撑了其对该股的持有意愿,抑制了其抛出的冲动,而当股票价格上升到买入点位使他解套的时候,后两种动机所激发的持有意愿会突然消失或者说陡降,导致其对该股的持有意愿陡降,抛出股票的可能性增大。
当一个人卖出股票后该股股价不断上升,在后来股价重新跌回该点位时会导致此人持有该股票的意愿陡然上升,原因同样有二:一是此人卖出后,每当回忆当初卖出该股票的经历便后悔莫及,由此逐渐形成并强化了倾向于在该点位持有该股的情感定势。二是对于有些后来本来倾向于增持该股的市场参与者而言,其没有增持的原因在于在低位卖出在高位买入即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失败,这种心态抑制着其持有意愿的提高,而当股价重新跌回卖出点位的时候,该种心态消失,其对持有意愿的抑制作用解除,由此导致其持有意愿陡增,买入股票的可能性增大。
3.整数点位
整数点位包括:大盘指数的整数点位,比如2000点,3000点。股价的整数点位,比如5元,10元,20元。价格升幅和跌幅,比如10%,50%(跌50%即腰斩),100%(升幅100%即翻番)。
整数点位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之所以具有敏感性完全是由于人们对数字感受的非连续性的心理特征所致,比如股价从3.95元涨到3.96元与从3.99元涨到4.00元实际上都是涨了1分,但是给人的主观感受却是后者更强烈。
(二)敏感点位对市场运行的影响
当股价趋势运动到某个价位时,其趋势运动往往会受到阻力,该阻力在股价的上升趋势中一般被称为阻挡,在股价的下跌趋势中一般被称为支撑。这个价位或者该价位的附近区域被称为阻力位,在股价的上升趋势中被称为阻挡位,在下跌趋势中被称为支撑位。阻力位对股价运动的阻力作用特点为,当股价上升或者下降运行到阻力位时,股价的趋势运动会受到阻力,表现为上升或者下降的速度减慢,停顿甚至反向运动。第(一)部分所述的敏感点位可能成为行情运行中的阻力位,具体分析如下:
1.上一波行情的顶部点位会成为下一波同周期上升行情的阻挡位,上一波行情的底部点位会成为下一波同周期下跌行情的支撑位。一般时间间隔越久的顶部或者底部,代表和象征意义越大的顶部和底部,其敏感性越强,阻力越大。
2.行情在创新高或者新底之前,几乎所有的点位都是前期有人买入和卖出的点位(缺口除外),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点位对某些人来说属于敏感点位。如果前期在该点位成交量较低,则该点位对行情运行的阻力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如果前期在该点位有大量的成交和换手,则其阻力则不可忽视。根据个体心理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某个点位前期累积的成交量越大(换手率越高),则该点位对行情的阻力越大。我们习惯上称这种点位及其附近的点位为密集成交区。密集成交区对上升趋势具有阻挡作用,对于下跌趋势具有支撑作用。
3.整数点位中大盘指数和股价的整数点位是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所共同面对的,因此会通过影响公众心理而对行情产生阻力作用。而涨跌幅的整数点位则不同,在不同点位买入的个体其升幅的整数点位会发生在不同的位置,因此只有相对于前期密集成交区的涨跌幅的整数点位属于具有一定广度的敏感点位,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阻力作用。
§§§第五节心理面对市场的影响
在股票市场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在心理上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人的心理在受其他人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其他人。个体间这种心理上的相互影响通过以下途径和机制对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
一、市场认知上的相互暗示——认知的趋同
每个市场参与者都在进行对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认知活动,即通过感知和思维形成对市场的判断和预测。同时人们又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接收着别人对市场的认识方面的信息,其最终对市场的判断和预测既取决于自己的感知和思维,又受别人的暗示。由于这种暗示是相互的,每个人的认知受别人的暗示因而向别人靠拢,同时又会暗示别人使得别人的认知向自己靠拢,于是最终结果是彼此相互趋同。只要市场参与者们存在着信息方面的联系和交流,那么认知趋同就是必然的趋势。当然,趋势不代表结果,认知趋同并不代表消除个体认知差异,而只是代表一种趋势,最终趋同到何种程度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流行从众思维的环境下的相互暗示——趋势和波动的加强
虽然股市中总是会有逆向思维者,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从众性思维的,即顺从于市场中正在流行的,大多数人采用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路线和推导路线)进行思维。即使有些人在某些时刻对某些问题会选择逆向思维,那也仅仅是个别偶然的情况,而且在选择逆向思维的过程中恐怕部分还是会受到从众思维倾向的影响。股市中人们的从众思维倾向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解释:一是人的本能和早期强化的结果。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从小便会把他人作为获取信息以及形成对事物认识和判断的重要渠道,因此,作为一种思维本能或者思维习惯,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上很难摆脱别人的暗示。二是在股市投机实践中长期强化的结果。从短期来看,股市中有时候从众思维是对的,有时候逆向思维是对的;从较长时期来看,逆向思维是能够战胜从众思维的,但是由于人们的不完全理性尤其是归因的有限理性,从众思维比逆向思维更易于得到强化,因为市场似乎在绝大部分时间看起来是对的,这就好比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鼓点在大部分时间是在继续着,停止只是那么一瞬间而已。因此,股市参与者中大多数人信奉顺势而为,更倾向于相信市场是对的也就不奇怪了。
市场中任何时候都有看多的理由,也有看空的理由。在上升(下降)行情中,人们会接受来自两方面的暗示:一是来自市场间接的暗示,准确地说,应该是来自市场中广大公众间接的暗示。上升(下降)行情中,人们分析上升(下降)原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接受市场背后广大公众暗示的过程,因为上升(下降)行情实际上本身就是在告诉人们,市场中的公众接受和认可的是看多(看空)的理由。因此,受市场暗示的结果导致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看多(看空)的理由,个体的看多判断以及持股意愿会相应提高(下降),市场原来趋势得到加强。二是来自人们相互间直接的暗示,包括媒体和股评人士对公众的暗示。人们经常说经济学家的特长在于解释过去而不是预测未来,其实包括股评人士在内的市场参与者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上升行情中,人们的思维和表述中更多地受看多信息的影响,人们对市场的看法和判断中更多的是对上升行情的解释,因此对其他人更多的是看多的暗示。相反,在下降行情中,则更多地受看空信息的影响,对其他人更多的是看空的暗示。总之,流行从众思维的环境下的相互暗示的结果是市场趋势与人们之间的相互暗示之间形成了正反馈,市场的趋势得到加强,市场过度上升或者下降,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三、市场情绪上的相互感染——情绪的扩散与趋同
市场中个体之间在情绪上是相互感染的,每个人的乐观或悲观在受别人影响的同时又在影响着别人。这种相互感染的结果首先是市场中的某种情绪会传播和扩散,由点到线到面,范围不断扩大。比如,在某种氛围下,某只股票或者某个板块受意外利空的打击大幅下挫,这首先会造成局部恐慌,然后这种恐慌情绪可能蔓延到整个股市,造成指数跳水。情绪传播和扩散的结果又会导致市场情绪趋于相同。当市场中弥漫着乐观情绪的时候,很少有人会不受其感染,而当市场被悲观绝望情绪所笼罩的时候,身处其境的参与者要保持乐观和冷静也绝非易事。同样,这里的趋同仅是代表一种趋势而不代表必然结果,个体间情绪的差异也是会存在的。
四、市场情绪上的相互感染——情绪的共振和加强
在某些情形之下,当市场个体间情绪取向(乐观和悲观)相同时,相互感染的结果是这种情绪取向会发生共振从而使得市场情绪得到加强和升级,甚至可能发展到极端的集体疯狂或者集体绝望。
我们知道,当火车车厢突然发生火灾的时候,车厢内的旅客如果都能保持镇定,则这种理性氛围可以维持,大家有序撤离。而当车厢内个别旅客一旦表现出恐慌,那么恐慌情绪则很容易通过相互感染迅速在车厢内蔓延,并且不断升级,最终导致集体非理性。发生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在于:发生火灾后,每个个体都本能地会产生恐慌情绪,而道德和理性因素则可能抑制这种本能的恐慌情绪,使之不能表现出来。如果大家都做到这一点,那么集体可以保持理性氛围。而当某个或者某些个体的道德和理性因素不足以完全抑制恐慌情绪而使之微弱地表现出来后,这种恐慌情绪会直接感染别人,在群体中扩散,而别人的恐慌反过来又作用于前者,导致其更加恐慌,于是相互感染的结果是恐慌情绪升级,此机制一。还有一种机制是,恐慌情绪及其相应的行为发生后,会导致人们的道德和理性因素遭到削弱,因而对恐慌情绪和行为的抑制作用削弱,于是恐慌情绪和行为会像火山一样地爆发,进一步加剧了群体的恐慌情绪和行为。
同样的机制有时候也会作用于股票市场。比如,某种基本面因素的变化本来可能引发市场的悲观情绪,但是由于某些技术面和心理面的因素抑制了悲观情绪的产生,所以刚开始阶段市场对利空消息并没有发生剧烈反应,整个市场氛围理性而冷静。后来悲观情绪开始在局部产生,导致抛盘出现,股价下跌,于是通过市场交易状况这种信息传播途径,悲观和恐慌情绪开始扩散和蔓延,相互感染的结果是恐慌情绪不断升级。同时,股价加速下跌以及恐慌情绪的升级使得技术面和心理面特征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导致其对悲观恐慌情绪的抑制遭到削弱甚至解除,而抑制的削弱和解除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悲观和恐慌情绪。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使得悲观和恐慌情绪迅猛爆发和扩散,股价出现跳水。五、反映市场心理与后市走势联系的不同定势与思维——不同的市场判断和预测人们长期观察和总结市场心理(包括大多数人对市场的判断和情绪等)与后市走势的联系,头脑中会形成反映二者联系的定势,这些定势又会运用于人们对市场进行判断和预期的思维活动中。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定势,这些定势会发生在不同的个体头脑中,并引起不同的市场判断:
市场参与者看多→市场参与者积极买入→价格上升
市场参与者看空→市场参与者消极卖出→价格下降
市场乐观→市场参与者积极买入→价格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