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波动来自于股市资金面的变化和市场参与者心理的波动。而市场参与者心理的波动根本原因在于其非完全理性,直接原因则在于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变化。股市投机者的思维和情绪决定其持有股票的意愿,进而决定需求曲线和价格。而其投机思维和情绪则是由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状况和变化所决定的。本章将在分析市场非理性与市场波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变化如何导致投机者投机心理的变化,进而导致价格的变化和波动。这是本章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市场的不完全理性与股市的波动
某日,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正在开讲《涅槃经》。忽然风吹幡动。一僧说这是风动,另一僧说这是幡动,舌绽莲花,争论不休。慧能挺身,“不是风动,亦非幡动,只是心动!”股市总是处于不停的波动之中,包括每只股票价格的波动,大盘的波动以及各个板块指数的波动。股市的波动源于市场心理的变动,市场心理的变动则产生于基本面的变化、技术面的变化、心理面的变化,这样看来,似乎是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的变化最终导致了股市的波动。从某个层面来看,这个结论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下去,其实导致股市波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的不完全理性,或者说市场参与者的不完全理性,改用慧能的话就是:不是基本面在动,亦非技术面在动,只是市场心理在动。因为假如市场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市场心理并不会动,市场便没有波动,市场也就不存在投机的机会。
我们假设市场是完全理性的,即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完全理性的假设包括: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能够掌握关于每个上市公司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信息,包括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公司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状况的所有信息,并且他们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的加工从而准确地计算出每只股票的合理价值。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准确预测未来货币政策和市场利率水平,等等。总之,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是无所不知的超人,具有横向纵向方面完备的知识。在这种假设条件下,股市将会如何运行呢?
在市场完全理性假设前提下,市场将不存在波动,所有股票价格、所有指数都将直线斜向上运行(当然,有些股票的价格可能会一直为0),直线的斜率取决于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比如国债利率。股票的价格等于其未来现金流的按照市场无风险收益率作为折现率的折现值,如图4-1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中不存在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买卖任何股票的收益率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反证法证明以上结论:在市场完全理性的情况下,假如发生了价格波动,如图4-2所示,如果在斜线上发生了向上的波动,这意味着在波动区间高点H买入的市场参与者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蒙受了损失;如果在斜线上发生了向下的波动,这意味在波动区间低点L卖出的市场参与者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而蒙受了损失。无论哪种情况,这都是与市场完全理性假设相违背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假如人们完全理性,市场本应无波动,基本面的变化、技术面的变化、心理面的变化都不应成为股市波动的理由。股票市场的波动的根源在于股票市场参与者的不完全理性。从根本上说,股市中的任何波动都意味着某些市场参与者采取了不完全理性的行为,都是不完全理性的产物。
然而,现实中的市场是不符合完全理性假设的,甚至是远不符合该假设的,现实中的市场参与者在对上市公司未来盈利状况的预测中,在对股价未来走势的预测和判断中,在对未来投机方法和策略的决策中都是不完全理性的,可能发生的认知偏差在第二章中已有论述。人们任何认知偏差和心理缺陷都会对市场的运行发生影响,都通过一定方式和在一定程度上使股价运行偏离理性的轨道。在本章中,我们将主要考虑人们在投机思维和心理上存在的以下缺陷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1.信息缺陷:市场参与者是无法掌握影响上市公司未来经营和盈利状况的所有信息。几乎所有公司的未来盈利和现金流状况会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而有关这些因素的信息我们只能掌握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我们永远无法获得完全信息。
2.定势效应缺陷:如第二章所述,我们人类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判断只能不断地接近真理,而永远无法达到绝对真理。人们只能总结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定势,然后通过定势来预测和判断未来。但是过去的经验难免是片面的,定势的成熟度总是有限的,人们对未来的预测的准确性总是有限的,客观世界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地否定着我们的预测。
3.近因效应缺陷:受近因效应的影响,人们往往会过分看重宏观经济以及公司经营的现状而对其周期性和长期性重视不够。因此人们往往在宏观经济以及企业的复苏期和繁荣期过分乐观而在衰退期和萧条期过分悲观,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4.市场参与者之间投机心理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市场参与者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判断以及股票持有意愿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暗示和社会感染相互影响的。在这种相互影响中,每个人所获得的信息、思维以及情绪会受其他人影响同时又在影响其他人。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是市场产生集体性的非理性心理和行为。
鲁迅曾经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改用鲁迅的名言作为总结:完全理性市场本不应有波动,现实中人类的思维和心理缺陷导致大量市场参与者的思维和心理在某个错误方向上发生共鸣,于是便有了波动。
§§§第二节资金面对市场的影响
在股市中,大量的股票和资金分散在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手中。在任一时点上,各参与者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选择满仓,有的选择空仓,有点选择八成仓位,有的选择三成仓位,不一而足。股市资金面可分为广义的资金面和狭义的资金面。狭义的资金面指的是分布在股市中的市场参与者手中随时可能用来购买股票的资金(大致上也可理解为所有证券资金账户里的保证金)的数量和资金成本(市场利率);而广义的资金面则泛指整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以及资金成本(市场利率)。而这二者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在资金成本上二者基本是一致的。在数量上,一般说来广义的资金面的宽紧与狭义的资金面的宽紧是密切相关的,“大河有水小河满”。若广义的资金面比较宽松,则较多的资金会流入股市,造成狭义资金面的宽松;相反则会造成股市资金的流出,造成狭义资金面的紧张。出于分析问题的方便,我们以下所使用的资金面概念均指的是狭义的资金面。
以上我们界定的是整个股市的资金面,其实股市中的某一部分市场也可以有相应的资金面,比如某只股票或者某个板块市场对应的资金面。我们把某只股票或者某个板块市场的资金面界定为:在关注和参与该股票或者板块的市场参与者手中(证券资金账户中)等待机会准备用来购买该股票或者板块的资金数量和成本。
资金面对市场的影响分为资金面对市场的直接影响和资金面对市场的心理影响两个方面。
一、资金面对市场的直接影响
如果我们仅考察某一个市场参与者,随着其买入卖出的交易发生,其账户中的股票数量和资金数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从整个市场来考察的话,随着市场交易的不断发生,市场中的股票和资金只是在不同的参与者账户中转移而已,总体上并没有发生变化。
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持有不同的仓位,仓位的高低反映了其对后市的预测和判断,一般说来其对后市越是乐观,其仓位越高,越是悲观则仓位越低。虽然不同的参与者操作策略和习惯不同,比如说有的人喜欢要么满仓要么空仓,有人则习惯于逐步调整仓位,但是对于市场整体而言这一结论肯定还是成立的。我们用市场的平均仓位这个指标反映整个股市或者某个分市场中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平均仓位,同时也反映了整个市场对后市的乐观程度。
平均仓位=总市值/(总市值+市场中的资金总量)
如果求整个股市的平均仓位,则公式中的总市值和市场中的资金总量指的是整个股市的。如果求某个分市场(某只股票或某个板块)的平均仓位,则公式中的总市值和市场中的资金总量指的是该分市场所对应的。
以下我们在不考虑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影响的前提下分析资金面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随着货币政策的放松(收紧),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流入(出)股市,导致股市中的资金总量逐渐增加(减少)。资金总量的增加(减少)又导致平均仓位的下降(上升),而平均仓位的下降(上升)与人们对市场的乐观预期程度不匹配,导致市场失衡。股价开始上涨(下降),并通过两种机制使市场维持均衡:一是股价上涨(下跌)导致总市值上升(下降)从而使平均仓位下降(上升)幅度降低,二是股价上涨(下跌)通过人们的“厌高”(“喜低”)心理或者说高价效应(低价效应)降低(提高)持有意愿。最终股价上升(下跌)到均衡价格从而实现市场均衡,这个均衡价格一定是反映了上述两种机制的影响。一般说来,越是成熟的市场,人们对股票的持有意愿对股价的变化越敏感,资金面的变化对股价的影响越有限,因为人们会根据股价的变化较大幅度地调整仓位,或者说市场通过较大的平均仓位的变化和较小的价格变化以维持市场均衡。
我们设想一种极端的情况:市场中的股票供应非常有限且数量不变,而社会中大量的资金开始关注并进入股市,这会导致市场平均仓位下降到极低的水平。这种很低的平均仓位对应的是很低的对市场的乐观程度,而要达到很低的对市场的乐观程度则需要股价涨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在成熟度较低的市场高价效应并不强的情况下,股价会上升到令大多数人咋舌的程度才会维持市场的均衡状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沪深股市就曾经发生过这种情况。而在股票供应量比较大且比较成熟的市场中整个股市一般不太容易发生这种情况,但是个别的板块和股票却经常会发生类似情况。比如由于某种基本面因素的影响,市场中大量的资金开始关注体量相对有限的某个板块或者某只个股,导致该分市场的资金量大增,同样也会导致该分市场中的平均仓位极低,而进入这个分市场的参与者大都是对高价格“厌高”倾向很弱的情况下,股价也会炒高到大多数人难以想象的高度以维持市场均衡。
同理,我们可以分析在资金总量固定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地发行新股和增发股票导致市场股票供应增加的情况。发行新股和增发股票一方面会增加股市的股票供应量,另一方面会吸走股市中的存量资金,这两个因素都在导致市场平均仓位的上升,平均仓位的上升需要股价的下跌以维持市场的均衡。股价下跌通过两种机制维持市场的均衡:一是通过低价效应提高人们的持有意愿,二是股价下跌意味着总市值的降低和平均仓位的下降。同样,越是成熟的市场,人们对股票的持有意愿对股价的变化越敏感,因此发行新股和增发股票对股价的影响越有限,因为一旦股价下跌到超跌区域,会有大量的资金进入股市,而且市场平均仓位会明显提高。
资金面对市场的直接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资金成本(利率)的变化对股价的影响。利率的上升(下降)会导致人们持有股票的意愿下降(上升),从而导致股价的下跌(上升)。
二、资金面对市场的间接影响——心理预期的影响
很多市场参与者会对未来市场资金面的变化作为一个基本面因素进行提前预测,进而预测这种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在这方面人们的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推导路线大致是类似的:对国内资金面大都是根据经济的增长状况、就业率状况以及通货膨胀率等预测央行货币政策未来的变化,货币政策的变化进而导致资金面的变化。同时作为开放经济体还要考虑国际资金的流入流出。这种预期一旦在市场中达成共识,形成公众心理,那么市场便会对未来资金面的变化作为利好或者利空提前做出反应。因此,资金面对市场通过心理预期的间接影响是作为一个基本面因素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基本面对市场的影响
一、基本面变动对市场的影响的特点
(一)对市场参与者影响面比较大。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无论其投资和投机理念如何,思维方式如何,操作策略如何,大都会或多或少地关注基本面。绝对不关心基本面,而只根据技术面进行操作的投机者有,但是很少。
(二)对市场运行的影响最为根本。基本面、技术面和心理面都影响着股市的运行,但这三者中基本面的影响最为根本,一般对股市大级别的行情来说,基本面是其发动机,是行情的启动力量的来源。而技术面和心理面则主要是顺势起到“锦上添花”或者“雪上加霜”的作用。
(三)基本面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对基本面的预期的变动来实现的。人们不仅能够感知基本面的过去和现状,还会运用相关经验和理论通过思维来预测基本面的未来。由于人们理性的有限性,人们只能不断地根据基本面的变动调整对有限未来的预期,而这种预期的变动影响着人们的持股意愿,进而影响着市场价格。
(四)基本面包含的因素错综复杂:有宏观的因素,有微观的因素;有抽象的因素,也有具体的因素;有直接的联系,有间接的联系;有必然的联系,也有强弱不同的联系。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对基本面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同,对基本面的判断和预期所采用的思维路线和推导路线也不相同,最终形成的判断和预期也会有所不同。另外,同一个市场参与者对基本面的判断和预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思维路线及推导路线,不同的推导路线会产生不同的结论,而其最终形成的结论则是各种不同推导路线所对应的结论的综合结果。
二、宏观经济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周期对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