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清华管理课
4359600000017

第17章 文化管理(2)

后来,公司摆脱了困境,逐渐步入正轨,并很快获得了发展。郭辉被提拔为副经理,成了业界颇有声誉的名人。

商业社会中,到处都充满了竞争,充满了挑战。一个企业,若想在波涛汹涌的商潮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有能与它一起乘风破浪的员工。在员工的推动下,企业才能向前发展。因此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不能甘于平庸,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员工们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企业这条船也就会一帆风顺了。

要想与企业一起乘风破浪,员工必须主动参与企业的一切活动,包括变革。在市场经济变革的过程中,有的企业面对改革的深化畏首畏尾,不敢踏出第一步,结果错失发展的良机;有的企业却在改革的风浪中积极探索,主动迎接改变。

不断进行创新,不断变革,是一个企业永葆生命力的最可靠的保证。“要么变革,要么死亡”,这是流行于商界的圣经。“掌握全世界男人的胡子”的吉列企业就是一个靠不断变革、不断推出新产品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典型。IBM也正是依靠不断变革才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雅虎也是因为积极顺潮流而动,最终成就了今天的伟业。这些公司的成功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忘记变革就意味着危机。

清华管理课强调,“与企业一起乘风破浪”,企业所推崇的就是每个员工必须做到的。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企业员工的变革意识和变革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变革的成败。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员工,就必须主动参与变革。

与企业一起乘风破浪,与企业共命运,既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是一个员工成长的必要条件。商业社会到处充满了竞争,充满了变化,员工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顺应时代的变化,与企业一起完成成长过程中的蜕变。

适应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认可并推行的一系列价值观、行为方式与处理事情的原则。一名员工如果能够很好地遵守这些原则,就能使自己的工作符合企业的长期目标,就能很快地融入企业,从而取得大的发展。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着明确的原则和坚定的信念。这些原则和信念似乎很简单,很平常,但正是这些简单、平常的原则和信念成为了它们发展的强大力量。

除了工作能力之外,员工更应该有一个适应企业文化的能力。只有适应了企业文化,才能与企业融为一体,你才能借助于企业这条船完成你的航行使命。越能适应形势变化的员工,生存能力越强。能适应本企业工作的人,不但是指本职工作上适应,而且包括个人修养、言谈举止、工作作风等多方面的适应。

假如你的个人修养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甚至与它格格不入,是很难被企业接受的,即使侥幸进入了企业,也终究会被淘汰。比如上班时精神不集中,在以前的企业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新的企业,却足以让你失业。因此,在初到一个新企业时,一定要事先了解企业文化,知道哪些事情是绝对禁止的,哪些事情是需要学会慢慢适应的。比如,一些大的企业虽然待遇优厚,但可能制度要求极严:每天必须着正装上班,准时打卡记考勤。如果你希望得到这份工作,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定。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接受它的企业文化。你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上班时间听音乐,这实在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

有的人认为,自己在学历上或者在能力上高出别人一筹,就自以为高人一等,以为企业离了自己就不能活。职场上也如此,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内涵里都不会包括做人骄躁。你最应避免盛气凌人,即使自认为能力够强,没几个人比得上自己,还要明了“没有一个人是不可或缺的”,却仍是常见的企业人事观念,太过突出自我,只怕会自阻前程。

其实,好员工并非一定要高学历、高职称,也并不是只要适合于这个岗位的工作,其才能和表现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就可以了,他还需要适应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一个好员工。在知名企业里,往往既有硕士、学士学位的人,也有大专、职高文化程度的人,尽管他们文凭不同,但并不妨碍学历较低的人成为好员工。同时学历高的人被淘汰的也不在少数,就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企业的文化。

阿尔伯特·哈伯德先生曾经说过:“每个雇主总是在不断地寻找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的人,同时也在抛弃那些不起作用、不能适应企业文化的人——那些到哪个岗位都无法发挥作用的人都要被淘汰。”在每个企业和工厂,都有一个持续的整顿过程。雇主会经常送走那些不能对企业有所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吸引新的力量进来。当企业不景气,就业机会不多时,那些不能胜任职位、不能适应企业文化的人,都被摈弃在就业的大门之外,只有最能干、最积极主动、最能适应环境的人,才会被留下来。

职场里可能经常上演这样的故事:一个新员工打算从一个职场老员工那里得到关于企业的一点信息,于是和他攀谈起来:“请问咱们企业的企业家是个什么样的人?咱们的员工都好相处吗?我是新员工,还请您多关照。”

这位老员工看了一下他,回答说:“你刚离开的那个企业的人们,是哪一种类型呢?”

新员工说:“我刚离开的那个企业都是一些很无聊的人,企业家特别自私,不能替员工着想,而同事们也特别自私,我在那里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所以我才来这里。”

老员工回答说:“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我们这里的人,也跟他们完全一样。”

恰巧,另一位新员工也想向这位老员工了解情况,老员工又问他同样的问题:“你刚离开的那个企业的人们是哪一种类型的人呢?”

这位新员工回答:“那个企业的人都非常好。企业家很公正,同事们很融洽,但我想寻找一个更有发展机会的企业。我很不想离开那个企业,但是我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

老员工说:“你很幸运,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是跟你原来企业完全相同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很显然,第一个新员工既不能适应旧的企业文化,也不适应新的企业文化。在他的观点里,所有的人都在和他作对。而第二个人则能迅速融入到企业中,因为他能够认同自己的企业,认同自己的企业家,同时也能认同自己的同事,他是一个能适应企业文化的人。

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一般很注重所选人员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避免提拔个性极端或理想太高的人。因为不能适应环境的人很难和同事和谐相处,很难融入企业文化,只会给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造成一定的阻力,并影响到其他员工的情绪和士气。

家庭百货企业的首席行政执行官米尔纳说起企业在留住IT人才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时说:“从前,我们没有作出好的雇佣决定。”过去,家庭百货企业在雇佣人才的时候,并不关注他们要长时间地待在同一企业的意愿如何,或者能否适应企业文化,这样做的结果会产生很多问题。现在家庭百货企业做许多面试和测验来甄选求职者。“我们不希望雇佣那些不能适应企业文化的人,即使他是很有才华的人才。”米尔纳说。

适应企业文化是企业选择人才的依据,同时也是员工自觉培养的能力,适应了企业文化,也就适应了工作环境,也就在工作上先赢了一步。

清华管理理念强调,企业是员工的另一个家庭,与企业的文化相适应,员工能够代表企业,企业反过来印证员工,这样的企业才是最有战斗力的企业,这样的员工才是最有创造力的员工。

像管理者一样为企业着想

职场上,人们都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只有企业家比员工更积极,因为企业家是企业的主人,而员工只不过是打工的。这种错误认识使得很多员工不能像企业家一样积极地为企业着想。

必须承认,企业家与员工的心理状态很难达到完全的一致,角色、地位和对企业的所有权不同,导致了这种心态的不同。在许多员工的头脑中“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诸如此类的话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他们经常会对自己说:“我只是在打工,如果我是企业家,会把企业做得更好。”但事实上,不能为企业尽力的人,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旦自己开企业,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的员工也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因此他们就会将所有的任务都承担下来,以免员工们的工作对于企业的整体起了破坏作用,而最终将自己送上一无所获的不归路。这是人性的弱点,它使得人们背上了沉重的悲剧包袱,但它是可以改变的。

有的人说我就不想当企业家,只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员工,就这样度过一生。这种人的工作哲学是:我付出多少就应该得到多少回报;自己的工作一定会完成;多余的工作绝不去做。他们每天按时上班下班,做事中规中矩,职责之外的事一概不予理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他们工作的座右铭。综观所有的有这种心态的人,没有一个是事业有成的人,他们经常被拒在“职业门”之外,整日为找到一份他们认为的踏实的工作而奔波。

每一个员工都希望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而“像企业家一样为企业着想”,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还是一种提高能力的方法。好员工应该关注于可能性而不是局限性,即在工作中把目光盯住可能发生的机会,做好准备,努力让自己抓住机会。“像企业家一样为企业着想”,久而久之,你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自然离你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近。

2010年年底,某公司承接了中能硅业这笔大单非标设备,主要的生产任务落在了重型设备制造部。中能硅业对设备制作不但要求工期紧,而且对质量要求又相当高,车间为了赶进度,进行了三班倒安排。在设备制作时又正值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很多员工放弃了与家人、亲戚、朋友的团聚,主动加班加点。在制作过程中,各道工序密切配合,看那打磨的工友们,他们并没有被那些火花四溅和扑面而来的粉尘所吓倒,在那“嗞嗞”的震耳欲聋的噪声中认真地做好每个产品部件的打磨工作;看那些埋头苦干闻着难闻焊剂味的焊工们,他们并没有被那刺鼻的味道和刺眼的焊光所吓倒,在那漆黑的筒体里面,忍受着筒体内的高温钻进钻出,有时进去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才出来;钣金冷作工有时为了校正一点小缝隙要用千斤顶、手拉葫芦等来回校正好几次,直到达到图纸要求为止;探伤工们大部分时间都被安排在了下半夜作业,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与车间协调、见缝插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完成检测任务。当别人回家看着电视,享受着膝下儿女天伦之乐的时候,他们却要和时间赛跑。虽然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序,但他们并不感到厌倦和空虚,认认真真保质保量地完成下达的生产任务。不论是磨光工、焊工,还是冷作工、探伤工,他们都抱着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为了公司的蓬勃发展,放弃了自己的小家,与公司并肩作战,风雨同行,同舟共济。

如果每一个员工都以自己是企业家的眼光及角度为出发点考虑问题,那么企业稳健成长及个人提升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当你以企业家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应该对你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以及你的工作成果,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只要你深入思考,积极行动,那么你所获得的评价一定也会提高,你很快就会脱颖而出的。

当然,清华管理课同时也指出,“像企业家一样为企业着想”,并不是说要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而是向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知道,我们的工作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成为企业家或是拥有自己的企业,我们既是在为自己的历史工作,也是为自己的未来工作。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企业,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

你要做到像企业的主人一样,认真负责地对待企业中的每一件事。热爱企业,积极地处理企业事务。如果你只恪守企业中的规定,只做自己分内最少量的工作,一下班就赶紧回家,你就不大可能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也不可能有更好的机会。

能够像企业家一样为企业着想的人,工作潜力一定比普通员工发挥得更多,更出色。因为他们肯思考,愿意多走出一步。他们总是将企业家交付的工作,多加些创意,多动点脑筋。无论那是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因此,他们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同时觉得工作有趣,自然愿意投注更多的心力,因此更能发挥工作效能。

只有在工作中能够像企业家一样为企业着想的人,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他们会在竞争激烈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用自己的知识、热情和勤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无论企业处于什么状态,他们都不会产生消极倦怠的工作态度,也不会抱怨不止,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工作。这种人才是企业的中流砥柱,一个企业的成败与否,与这部分员工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像企业家一样为企业着想的好员工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企业家身旁实际体验一日。接近企业家,在这一日,无论企业家做什么,去哪里,都跟在身旁听听企业家怎么说、怎么做,和哪些人谈话,和哪些人会面,试着了解企业家每日都处理一些什么样的事务,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你自然就能拥有如企业家般为企业着想的责任感了,也能了解企业现在的状况及问题,进而努力工作为了能让企业更好!

清华管理课强调,如果你将自己比作企业家,像企业家一样为企业着想,你就会发现你的能力是超前的,如果所有的员工都能够这样想,整个团队的生产力也会很快地得到提升。

像企业家一样为企业着想并不是要你成为企业家的奴隶,最终受益者还是你自己。通过像企业家一样为企业着想,可以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与此同时,你也获得了一种成就感。

不要为薪水所累

有很多人认为,我为企业工作,企业就应付我一份相应的报酬,等价交换,否则我怎么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呢。因此,他们的眼睛紧紧地盯住薪水,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东西。

当然,任何人都离不开金钱,任何职场里的人都不能不考虑薪水,如果没有钱,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文化、社会的文明。没有了薪水,员工也就无法维持生计。

生计当然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掘,这是比生计更可贵的。生命的价值不能仅仅是为了面包,还应该有更高的需求和动力,不要放松自己,要时刻告诫自己,要有比薪水更高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