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清华管理课
4359600000018

第18章 文化管理(3)

小李应聘一家做玩具的企业,到企业工作后,迅速地融入工作中。在几位老同事的指导下,小李处理起事情来让企业老总马斌非常满意。但两星期后,小李工作起来没有刚来时那么热情了,因为她发现,企业里她学历最高,但工资却是最低,心里感觉挺不平衡。马斌发现了小李的情绪的低落,马上找她谈话,告诉她只要她工作做得好,企业绝对不会亏待她。谈话时,小李没说什么。但第二天小李找到马斌,要求马斌要么提高她的月薪,要么就当月给她拿提成。而马斌认为,小李的薪酬是他们经过测算的,不是随便给的。而且小李是新人,刚进企业,好多地方需要老员工指导,在小李没给企业创造出效益之前,不能提高薪酬。马斌将有关道理和小李讲了,小李当时表示理解。但小李并没因此努力工作,她每天除完成其部门经理分派的任务外,其他什么事情也不做,就坐在那里发短信息。在进企业一个月后,小李连个招呼也没打就离开了企业。

上面的事例说明了一个情况,一直想薪水的人会执著于金钱,工作起来会斤斤计较,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挣的工资,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前途,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人们对薪水缺乏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大多数人因为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而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也放弃了,实在太可惜。

一个人的一生都在成长,别以为成长仅仅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事,成年人也在成长。只是这种成长所包含的内容更多更复杂,除了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自己的事业和社会地位的发展和提高。与这二者比较起来,薪酬实际上只是一个方面,一个没有多么重要的方面。这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但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想一想,事实就是如此。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薪酬是企业对员工所作的贡献——包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与创造所赋予的相应回报与答谢。但是薪水仅仅是员工工作报酬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少的一部分。除了工资,工作给予员工的报酬还有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培养。这些东西与用金钱表现出来的工资相比,其价值要高出许多。

清华的心理学教授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即使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如果你忠于自我的话,就会发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试着请教那些事业成功的人士,他们在没有优厚的金钱回报下,是否还继续从事自己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绝对是!我不会有丝毫改变,因为我热爱自己的工作。”想要攀上成功之阶,最明智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份即使酬劳不多、也愿意做下去的工作。当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时,金钱就会尾随而至。你也将成为人们竞相聘请的对象,并且获得更丰厚的酬劳。

清华管理课强调,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薪水而工作,没有更高尚的目标,并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

不要刻意考虑工资的多少,而应珍视工作本身给你创造的价值。要知道,只有你自己才能赋予自己终身受益无穷的“黄金”。

企业支付给你的工资也许是微薄的,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但你可以在工作中令微薄的工资增值,那就是宝贵的阅历、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力的外现和品行的锻造。这些显然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也不是简单地用金钱就能买到的。

企业和员工应有共同的利益

一个企业的兴衰靠的是所有员工的努力,而企业的兴衰与员工的利益休戚相关,我们为企业付出时间和精力,企业就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好的生活保障。有的人说身体只是人的躯壳,灵魂才是主要的。但是没有这个躯壳,人的灵魂就无所依附,也就不会存在了。同样,我们的企业就像我们的身体,它是员工得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企业和员工有着共同的利益。

无论是何种企业,企业与职工的关系都是很清楚的——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企业关爱职工,职工爱护企业。企业和员工有共同的目标,我们共谋发展,同时,也利益共享。企业发展好了,职工的利益也得到保障。在这里,工作就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只有这样,企业职工把自己当作企业主人,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明白,自己的工资收益完全来自企业的收益。因此,企业的利益就是自己利益的来源。因此,为企业的利益着想,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对于员工来说,企业就是我们的家。无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技术工人,身在同一企业,就有责任为企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有责任为我们共同的家而努力。只要企业发展了,才能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才能更好地改善我们员工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因此,要学会把企业的困难当成是自己的困难,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当然,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个人是主体。本田企业的创业者本田宗一郎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决策者,而且他的用人之道也是独具匠心。本田在写给报纸的杂谈中发表了这样的见解:“把劳动作为享受自己幸福生活的手段,不是为企业作牺牲,而是为了我们每个人更幸福地生活而劳动。企业应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场所。”清华控股总裁周立业以员工为主体,确定了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只是以业内的岗位要求为标准,那么你就是职场机器人,你不会谋到更多的个人幸福;如果你以企业家及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工作标准,站在企业的利益点上,那么你才能最终找到自己的利益点。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员工是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人,如果你以在工作中形成的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为标准,那你才是真正对得起自己的人。

“工作,又是工作!在这样的破烂企业里,居然还有这么多工作!”这是许多人每天坐在办公桌前的第一个念头。他们只会抱怨企业规模多么小、业务多么简单,而这些怨气将会一天天地累积,直到将自己的工作搞得一团糟为止。这样的员工只看到了自己的一点私利,因为企业规模小而体现不出自豪感,又不去努力奋斗,为企业盈利,总是想要捞一个现成的。他们是目光短浅一族,他们没有看到企业的发展就是自己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也要靠员工的推动。这样的员工,即使侥幸进入大企业,因为他只是看到自己的利益,也不会受到大企业的欢迎。

一个优秀的员工,不应该只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而应站在企业利益的角度看待这个利益共同体。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企业,才能每天去观察它的成长和自己的成熟,从企业和同事那里学习知识和技巧,而不是盲目地抱怨。

李泰是一名好员工,他在企业面临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时候,很多人都私自拿企业里的设备回家,极大地破坏了企业的生产。李泰对这些员工非常反感。他认为企业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破坏了企业的利益就是破坏了自己的利益,因此,他最清楚自己该为这个利益共同体做什么。不仅如此,他还自愿为企业做宣传,让每一个员工都行动起来,为了企业的振兴而努力工作。他的一句最朴实的话就是:企业的利益就是我们员工的利益。

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这就说明不但员工要关心企业的利益,企业也在时刻不断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我们的员工是优秀的,企业也是最关心员工的,员工的积极性也很高,那么这个共同体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因为企业只有依靠员工,员工只有依靠企业,才能相互创造卓越。一方面,作为员工,他们的才智,他们的各种能力,在各自的企业中想办法开发出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企业关心员工,以人为本。

企业和员工有着共同的利益。员工必须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够为企业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去努力;同时,企业应该把职工的各种权益,包括民主权益和他们应该得到的各种利益维护好。这样企业才会兴旺发达,职工利益也能够得到保障。这就叫做“双爱、双赢”,企业与员工相互关爱,相互得益。

清华管理课强调,企业和员工都应该把企业的兴盛放在第一位,员工与企业结合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只有企业的振兴才能为员工赢得更高的利益,同时企业又是员工的企业,要兼顾员工的利益。这其实正是许多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爱企业就等于爱自己

企业和员工有着共同的利益。只有企业发展了,才能带动员工的发展,因此好员工都有与企业共赢的意识。

企业创造了价值,服务了社会,造福了员工。社会得以安定团结,员工得以幸福安康。试想:一个不能创造价值的企业,员工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不能保障,又何来幸福可言:人心涣散,也必将滋生不安定因素。然而,企业属于物的因素,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它必须依靠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如“航空母舰”,必须靠士兵的驾驶和操纵才能发挥巨大的威力一样。因此,只有企业先赢,才能有个人的赢,也就实现了双赢,如果将这个顺序颠倒了,那么就没有了“赢”字。

双赢才是真赢,双赢才是我们市场经济的真谛。双赢首先是企业先赢。作为员工,就要保证你的企业先赢,之后才是自己赢。如果企业赢了,整体效益上去了,你也就赢了。双赢战略有一种递进的关系。如果没有这种递进的关系,双赢战略就实施不好。员工必须站在企业利益的角度,这是至关重要的。要建设好利益共同体,员工就要有一个中长期的概念,明确什么是双赢战略,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先赢,随即赢得自己的既得利益。

很多员工也关心企业的利益,他们很清楚只有企业发展了,自己的利益才会得到保障,并有上升的可能。但这种关心往往立足在自己能从企业的利益里获得多少,是否合理。企业家是以员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多少来衡量员工的,而员工是以能从企业获得多少来衡量企业家的,所以,一旦达不到双赢,企业家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就会被打破。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双赢达成的前提是企业先赢,然后才是个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