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菊花清
4256800000040

第40章 剑桥春绿

去剑桥那日是阴雨天。相对于牛津的柔美与亲切,剑桥更显得宁静清幽,隐秘而遥远。城中处处树荫浓翠,草地青绿,蝴蝶般翩翩粉嫩的野花在树荫墙角里团团片片地绽放,点缀出一派茁茁欣然之意。

从银街转往米尔巷,见到悠悠蜿蜒而去的剑河上有一小小船码头。在此登船,沿河而下,一路观赏这所田园风光静腻秀美的大学城。恰好碰上一群南韩游客,同租一叶可坐八人的方头平底小舟。撑船者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冷静理智。她正在剑桥修教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将到中学作教师,撑篙掌船乃其副业。

女子一篙撑下,小船便在剑河中悠悠荡荡。一路行去。缓缓经过女王学院、国王学院、克莱尔学院。撑篙人神情淡然自若,理性自持,一一娓娓道出沿途剑桥各个学院的历史和背景。

1209年,一些因宗教异见与当地居民纷争不断的牛津学者,迁移至东英吉利位于沼泽地边缘地带的剑桥。1284年,剑桥最古老及最小的学院彼得学院成立。学院内那座建于十三世纪的古老大厅至今依然留存。之后几个世纪,逐渐兴建而起的剑桥诸学院,均呈修道院式的校园风格结构,与牛津约略仿佛。

溯河而上,经过由亨利六世创办于1441年的国王学院,终于见到了那座壮伟绝伦的哥特式国王学院礼拜堂。此教堂于1446年开工,直至1515年方才完成。国王学院建成后,亨利六世年轻的王后玛格丽特决心不让自己的丈夫专美于前。获得亨利六世的同意后,玛格丽特资助创办起女王学院,旨在“赞美和鼓舞女性”。年轻女王的心愿终于达成,前前后后共有三位女王成为学院的庇护赞助人。如今的女王学院拥有着青葱的杨柳草地,美妙的都铎庭院,已被誉为剑桥最美的学院。

沿着清幽的河水,小船闲闲滑去,抬眼见到那座设有尖塔和垛口的叹息桥。此桥建于1831年,模仿威尼斯那座着名的叹息桥。据说当年关在威尼斯地下刑讯室的死刑犯,都要经过那座叹息桥去行刑房受刑;而剑桥的学生去考试间的时候,也需通过此桥,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剑桥每年4月~6月乃学校考试期间,未过,便须退学,从无留级的可能。

经过马德林桥时,那位撑船人告诉我们,在十三至十六世纪,经常有一些明慧的女子被曲为女巫。就在这座桥下,为了测试她们是否清白,那些受怀疑的女子就被绑在椅子上,扔到水里。如果有人幸而挣脱绳索爬上岸来,那就证明她们实实在在的女巫身份,自然将被送上火刑柱烧死;若爬不上来的呢,确实表明了她们的清白,可惜业已葬生河底。不知曾有多少冤魂在水底漫游,在空中漂浮,怀着永远的不平和愤恨。如此美丽的地方,却曾经有过如此野蛮的残暴,真让人叹息。暗自庆幸已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文明世界,毕竟人类在不断进步,心中相信。

小舟在水中慢慢走了一个小时,最后重新回到银街。上岸后独自在剑桥城中随意漫步游览。走进圣玛丽教堂,欣赏着壮丽雄伟的礼拜堂以及流彩堂皇的内部构筑。有一位年轻男子,静静地站在幽暗的祭坛前,唱起天堂颂歌。宛如天籁般的歌唱,无限的宁静和安详,在教堂里盘旋上升,直达云天。他一首首唱,众人静静地听,直到一曲过后,他长久停止无声,大家才各自散去。爬上建于十五世纪的教堂高塔,尽览剑桥,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观无数赏心美景。

一一游赏而过国王学院,女王学院,三一学院,潘伯洛克学院,自然还有那座最古老悠远的彼得学院,心中留下的是学院方庭中青碧的绿草地,院墙外曲折宛转的卵石小巷,多姿的高塔和巍巍壮美的教堂。王后学院后庭内,池塘里黄色的莲花正开,青青的水草郁郁茁生。来来回回走过那座建于1749年小巧精致的“数学桥”。这座古老的木桥上未用一钉,造型素朴典雅。桥下,间有小舟悠悠伐过。进入潘伯洛克学院时,阳光破云绽放,碧蓝的天空,朵朵雪白的云彩,葱绿的草地,青郁森森的大树,红砖校舍老屋,童话般宁静清美的所在。

在国王学院里遇到一位在剑桥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教育家。能在如此的方外之地静心做自己的学问,不禁羡慕他的幸运,他也以为然。交谈中教授言及,近两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大陆和南韩的游客。笑着向他保证,未来会有更多的大陆游客来此。看着他惊愕的样子,转而安慰他,应该不会太过糟糕。

最后转到国王路北端,在一家古董铺子里见到一幅当地画家所绘的淡墨水彩“剑桥时刻”:轻轻的水墨晕染,浅浅的春绿,晓风抚岸;高高翠碧的大树遮天蔽日,青葱的草地上几丛伞状白色欧芹花清丽可人,一前一后两伐长舟正相继穿过拱桥,巍峨磅礴的国王学院是遥遥的远景。“……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谁又能忘却那位上世纪二十年代着名新月派诗人怅然咏诵的这首“再别康桥”呢?这首诗歌诞生三年后,1931年,诗人因飞机失事去世,那年他刚刚三十四岁。2008年7月8日,国王学院后园内立起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刻着“再别康桥”一诗的最初及最后一行,以纪念这位浪漫情深的中国诗人。

(原刊于三联书店《竞争力》杂志2009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