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菊花清
4256800000038

第38章 甜美的城市

沿着英国牛津城中的查韦尔河一路漫步而去,河滩上青草葱绒,经常有一伐长舟在水中划过,掠过几抹水纹,洒下些亮亮的欢笑声。河中两只大天鹅中间,夹着四个小天鹅慢慢浮游着,遇人时也不惊不惧,从容避过,继续它们的旅程。从来未曾如此靠近过天鹅,几乎能触摸到它们柔软优美的长颈,真是清丽不可方物。牛津恬美静腻,卓越不群,遗世而独立,这座马修·阿诺德所言的“梦中甜美的城市”,更因城内牛津大学的存在,愈发显得不同凡响。

1167年,一批法国巴黎大学的学者教授自行放逐来到牛津,并接受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保护,在这里建立修道院式的读书间。1264年,默顿学院(MertonCollege)由英国教会出资成立,英语世界中最早的学习殿堂牛津大学就此诞生。默顿学院的构成仍然是修道院般的设计格局:由礼拜堂、餐厅或宴会厅组成的方庭,周围是仿修道士房间而建成的研究室。

在都铎王朝建立以前,普通大学生往往住在校外宿舍或青年旅社。心傲气盛的学生们毕竟不是严谨自持的修道士,经常会喝酒呼啸闹事,并与当地人生事打架斗殴,曾激起不少事端民怨。然而,年青时的狂放孟浪终会成为过去。许多学生毕业后往往会进入教会高层或政界司法界,最终摇身而为伦敦着名的政客,国家的栋梁之材,执掌司法政界众多要害部门。因而,能够进入牛津或其姊妹学校剑桥读书,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是拥有远大前程的奠基石与前提保障。即便今日,能够在牛津剑桥读书学习,依然是件值得自傲、令人羡慕之事。

穿过牛津城市中心卡尔费克斯(carfax),缓缓去往基督教堂学院(CorpusChristiCollege)。参观学院方庭时,恰好遇到一位牛津毕业生正在此地举行婚礼。牛津大学有一项很特别的规定,牛津毕业生在毕业后五年之内,可以借用其所在学院的礼堂设施举行婚礼,过者不候。

盛装的男女宾客陆续前来,特别是女宾们都身穿鲜艳的裙服,戴着硕大的帽子,脸上化着精致美艳的妆容,真是难得一见的景致。踌躇满志的新郎和他的伴郎们在院里等着自己的新娘,游客们也兴趣盎然地耐心等候。

远远地在教堂石阶前坐下,拿起相机捕捉着各人千变的姿态和表情。打扮得象洋娃娃似的小花童们,有一种天真的羞涩和企盼,在那里排排队,等着同样身穿礼服的照相师给他们拍照。

一阵低低的“来了来了”的私语之后,千呼万唤般地终于等来了仪态万方的白衣新娘,在她微笑着的父亲呵护下慢慢走来,眼神坚定无畏,在众人赞许的眼光下缓缓而过。牧师在礼堂前殷殷地迎接她,几声问候后,列对影像,始终是平和的微笑,温婉的举止。今天不是寻常的日子,正是花开时刻,需要分分秒秒留下纪念,以待日后遥想回思。

最后,新郎新娘相继从视线中消失,游人也渐渐离去,方院中重复往日宁静。方庭门口喷水池内的水柱,蓬勃直冲天际而上,又丝丝袅袅纷纷地落下,在阳光下幻化出五彩的光影。池中紫色的莲花绽开出嫩黄的花蕊,盈盈欲滴,不胜娇柔之至。

来到牛津的第二天恰好是礼拜天,许多商店都关门休市,旅客也少却许多。转往位于王后街(Queenslane)背后深巷里的新学院(NewCollege),此地鲜有行人往来。到达时,突然发现自己的照相机没电了,如此也好,可以完全转向文字来记载自己的印象感知。其实许多感受都是一时一刻的存在,宛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回,永不止歇。

古老的新学院是当时温切斯特的主教威廉(WilliamofWhkeham)于1379年倡导建起。这座致力培养未来教士的学院,旨在弥补因为黑死病所造成的教士缺额。新学院内高墙环绕,有美丽的方庭和花园,依然留存着中世纪古老的景致。

静谧的学院方庭,宛如世外的境界。风声阵阵而过,又有游客杂沓的声音传来,却相隔遥远。进入学院的花园方庭,找到一个凹深的角落,其中只有一把灰色木制长椅,保留着岁月侵蚀的痕迹,阳光晒过后,有温和的暖意。坐下,听听细细的风声、树叶的悉簌低语,阳光拂过青青草地和夹杂其间的白色鹅卵石,在树叉枝叶上留下阴晴不定的影子,真是非常享受的时刻。在此时此地,自己仿佛已变成另外一个人,是世外的隐者。

最后,转回高街(HighStreet),经过玫瑰巷,来到牛津大学植物园。植物园设立于1621年,是英国第一个特别为科学研究而盖起的花园。长青的绿草带和詹姆世一世的花床及大温室,给花园带来了长久的春天和美丽。坐在园中一角查韦尔河边,浓密的树丛完全挡住了外面的视线,偷来片时的闲情。

河对岸青草葱荣,掩映着白色的校舍,那里应该是圣黑达学院(StHildasCollege)。从学院里远远传来悠长的爵士乐,在暮色烟霭中长久地萦绕不去,慢慢述说着心事。岁月迁延,只这一刻真实不虚。

(原刊于三联书店《竞争力》杂志2009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