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菊花清
4256800000033

第33章 青葱家园

秋天是什么?秋天是每一片叶子变成花的季节。

——《衣袋中的玫瑰》越南一行禅师

那是一家可爱小巧的书店。草绿色朴质的木门,透过木门上端玻璃窗格清晰可见店内排排书架,上面层层书籍累累堆积直及屋顶。蛋黄色老旧的石墙边,一支碧绿的枝干绕过墙角,缠绕而上,去到二楼卧室浅绿色窗边。树影袅袅婆娑,窗玻璃上反射出朗朗清蓝的天空。书店门外墙角旁,青草依依。收藏这帧藏书票,只为可放在手边,时时遥遥回想巴黎左岸那家古雅的小书店莎士比亚书局(ShakespareAndCompany)。

每次去巴黎,无论辰光多么紧凑,总会留出一些时间,去巴黎圣母院近旁的那家英文书店里走走,否则心中会觉着空落遗憾。位于塞纳河畔维维安尼广场边的莎士比亚书局,一抹柠檬黄色门楣连接着左右两个门洞。草绿色门窗内,永远的拥挤紧逼。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艺术仰慕爱好者,总喜在此流连徘徊,感受空气中浸淫蕴育的深浓沉郁的文化气息。旁边黯淡的柚木色门里是书局的古董旧书铺,需按铃方可入内,素常无人。

到达书店时已近傍晚,新书铺内依然人来人去,旧书铺已挂上歇业招牌。自不甘败兴而去,见屋内依然有人,决定按铃尝试自己的运气。开门者是娇小玲珑的书局女主人SylviaWhiteman,文雅秀丽依旧。她解释当日七点钟书局将举办一个大型读书会,需要安排室外读书场地,所以提前打烊。告知自己的处境后,终获首肯,允诺可停留片时。在安静无人的书铺内静静寻览翻阅架上旧书,最后购下一版一印的《詹姆斯·乔依斯书信集》、《海明威书信选辑》以及《毕加索生平及作品》三本书。

步出旧书铺时,夕阳斜落脚下。书局门前已布起一排排折叠椅,众人纷纷落座。寻得路旁树下一环凳位,慢慢欣赏浏览手中厚厚的精装书籍,淡淡书香隐约可嗅,心中漾起深深的欢喜。忽见穿着黑色高跟鞋的Sylvia走出书店,疾步来到书局对面街心花园里一位坐在躺椅上晒太阳的老者旁。老人躯体显得衰弱不堪,眼神却仍然锐利清冷。那是GeorgeWhitman,Sylvia的父亲。Sylvia与另一位女员工一起合力将父亲抬到读书会的最后一排落座,尔后亲吻一下老父亲的额头,一副宠溺有加的表情。

连续三次来巴黎,总能遇见在书局坐镇的Sylvia,书局主人GeorgeWhitman年青的女儿。1981年,67岁的George命名自己刚出生的女儿为SylviaBeachWhitman,只为纪念原初莎士比亚书局主人SylviaBeach。

1919年11月,出生于美国一个牧师世家28岁的SylviaBeach,在巴黎rueDupuytren街八号原本的一家小小洗衣店里,开设起一家她梦寐以求的英文小书店及图书馆“莎士比亚书局”。母亲从遥远的大洋彼岸寄来3000美元的毕生积蓄资助Sylvia开店。六年后,书局迁至稍稍宽敞些的ruedeIOdéon街12号,这里原本是一家古玩店。书局对面便是Sylvia的终身挚友AdrienneMonnier女士的法文书店。莎士比亚书局从此成为一代英语及法语作家艺术家们的心灵家园。

1922年,Sylvia为四处碰壁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第一次完整出版他的扛鼎之作《尤里西斯》。这本小说在当时被视为惊世骇俗淫秽下流之作,遭到英文国家的全面封杀。莎士比亚书局几因此而破产。1932年,乔伊斯将《尤里西斯》书稿以45000元美金之价卖给美国兰登书屋,持有完全版权的莎士比亚书局未得分毫,但Sylvia并无懊悔。海明威在他的散文随笔《流动的飨宴》中,深情描述追忆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巴黎那段逝去的青春年华。当时并不介意物质丰厚与否,只要有书可读,有时间写作,饿时有面包可食,困时有长凳可睡,便已足够幸福。“没有人比她对我更好”,多年后忆起年轻时在莎士比亚书局与Sylvia相识一段时,海明威曾慨然言道。1945年,已是美军上校的海明威亲身前往已于1941年被迫关闭的书局,向藏身于书店三楼的Sylvia宣布盟军胜利的消息。

战后,身心疲惫衰弱的Sylvia决定永久关闭书局。1951年,美国人GeorgeWhitman在巴黎左岸开设一家小书店LeMistral,给众多无名困窘的年轻作家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可供温饱的暂时停留创作之所。1962年,SylviaBeach同意George沿用莎士比亚书局之名。半个多世纪后,女儿Sylvia又自父亲手中接下书局。“卖书是为了生活,但书籍却是我们的生命呵”,SylviaWhiteman款款言道。光阴荏苒而去,不灭的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与荣光。

(原刊于三联书店《竞争力》杂志2010年11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