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已来到杭州,那位翁家山村的相熟茶农特地驾车前来,带我去家中喝茶。一路逶迤上山,春雨后的山野水碧凝绿,白色的薄雾缭绕于青翠的山谷之间,空气爽润新鲜。清明已过,又恰逢工作日,路上车辆稀少,显现出难得的安详与宁静,别有一番山居清凉的恬静意韵。
海拔176米的翁家山位于狮子峰之东,距胡公庙老龙井约二里之遥。除龙井外,山上也宜种桂,与满觉陇一般。因为地势之故,此地桂花盛开时节总晚于山外十多天。据《钱塘县志》记载,翁家山“地宜桂,秋时如入众香国焉”。现代着名作家郁达夫的晚期代表性小说《迟桂花》,便以翁家山为人物的生活背景。也许是远避尘世的闲适环境使然,小说中始终弥漫着一种恬静自然的天真气息。郁达夫曾颇为自负地言道:“《迟桂花》我自以为做得很好……也是杰作。”
翁家山村前有一古老的深井,每次到此,茶农一定坚邀我亲手打一小桶冬暖夏凉的井水上来洗手,据说可以带来好运。总觉得用满满一铅桶清凌凌的井水洗手实在太过浪费,令人肉痛,可实在无法拂却她的好意,只好照办。
进入隐于深巷里的茶农家中,这里与五年前不同,已是一座小小二层楼房,依然是江南民居的味道,舒服自然,绝不夸张。坐在木条长案前的几凳上,一一细细品味面前三杯透明玻璃杯中不同时分采摘的龙井:第一天采摘的“莲芯”、后几日采摘的明前龙井以及雨前龙井。三款龙井均采自深绿色的传统老龙井树“群体种”,而非新开发的“龙井43号”。扁平的“莲芯”嫩绿挺秀,鲜润可爱;另一款明前龙井则纤弱娇小,消瘦了许多;雨前龙井叶色鲜绿,叶形相对粗放舒展。“莲芯”之味初始恬淡,秉荷花之清,回味却甘甜鲜爽,豆香盈然;“雨前”之豆香浓郁芬芳,那款“明前”反倒不如“雨前”有甘美之意。
清末民初的江苏吴县人程白葭在《龙井访茶记》中描写龙井之香气时言道:“茶秉荷气,惟浙江、安徽为然,而龙井为最。饮可五瀹,瀹则尽斟之,勿留沥焉。一瀹则花叶茎气俱足;再瀹则叶气尽,花气微,茎与莲心之味重矣;三则莲心与莲肉之味矣,后则仅莲肉之味”,确是细致入微的描述。
多年前,曾在以天下第三泉着称的虎跑泉喝过一次西湖龙井,真应了十分茶加上十分水,便是十二分茶之谶语。晶莹甘冽的泉水,配上光润细嫩的明前龙井,其味醇厚甘甜,鲜爽清高。通透的玻璃杯中可见嫩绿的叶芽朵朵如花苞欲绽。那日身坐亭台之上,清风拂面,一轮西落的红日在天边凝然不动,真恍若神仙中人。那种印象在心中留下长久不灭的印记,至今难忘。
(原刊于《世界日报》之“世界副刊”2009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