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前就听到过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之名,知道他曾于十九世纪末,用法语写下一出震惊世人的悲剧《莎乐美》(SALOM),只是从未曾有机缘一览此书。一位上海朋友H君知道我的心思后,辗转寻访,特地帮我觅得一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美国纽约由私人出版的毛边本英文版《莎乐美》。当时共出了1500本,手中一册为第1421本:浅褐色羊皮书脊,紫色布面封皮,手感柔和,制作典雅优美。书中内页贴着一张原来收藏者的藏书票,颜色亦已黄旧:火炉前架起一盏燃烧着三支幽幽昏黄蜡烛的烛台,旁边随意搁置着几本书,气韵清美幽深。书中的十六幅插图则由十九世纪末着名英国插图画家奥布里·比亚兹利(AubreyBeardsley)所作。曾经在中学的时候过手一册插图集,内中便有他的作品,画面上所呈现的那种出人意料的诡美气息,至今印象深刻。
首次领略《莎乐美》的舞台演出,是西班牙的弗拉明哥舞剧。舞者应该已有四十多岁了吧,是一位成熟的妇人,不似苍白美丽宛如冷月般的莎乐美公主,却更象一位高傲跋扈的女王,一昂头凝眸,一转身举手之间,便有着凛然的自傲,绝然的美艳与霸气。剧中表现出诡秘冷酷的残忍心态,与美丽浓烈的爱恨情感如影相随,不离不弃。
一日,与朋友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饭店中小聚。在幽幽的烛光中,朋友谈到弗拉明哥舞剧《莎乐美》,谈起对舞蹈的迷恋。几十年的光阴蹉跎,自已消损了她的容颜,只是在那一刻,对舞蹈的挚爱,瞬间点亮她的双眼,显现出内在热情的魅力。那晚我们相约,如果有机会,一起去看场舞蹈。几日后,她来电话,约我去保利剧院,观看台湾林怀民的“云门舞集”舞蹈团推出的创作舞蹈《水月》。我二话没说,马上答应了。
据古籍记载,“云门”原乃中国最古老的舞蹈,起于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吕氏春秋》曾如此写道。只是岁月更迭,年华沧桑,原本的舞容舞本均已泯灭,留下的只是一个美丽诗意的舞名。1973年春天,一位年轻的作家兼现代舞演习者林怀民,在台湾成立起华语社会中的第一个现代舞团“云门舞集”。三十年后,林怀民已成为国际着名的编舞家,“云门舞集”亦被视为世界一流的现代舞团,亚洲第一当代舞团。
无数次遥遥听说林怀民赫赫的声名,知道他决心致力于从中国古典文化出发,以图建构出“中国现代舞”的宏愿。多次看到介绍林以及“云门舞集”的文章。1976年“云门舞集”推出第一部舞剧《白蛇传》,这部作品被视为林怀民体现“古典中国”的代表性作品。1983年出台的舞剧《红楼梦》,极尽华美纷繁的形式之美,却欠缺贯穿一线的灵魂表现,此时的“云门舞集”亦已开始在国际上绽露头角。五年后,难解传统与现代、写实与抽象,以及自身心灵的困惑和彷徨,林怀民暂停“云门舞集”演出,去往世界各地巡游,以求寻找自我内心的崭新表白方式。
1991年,“云门舞集”再度浮出水面。两年后,舞团推出集亚洲各个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与原始信仰于一体的《九歌》,重新诠释中国伟大诗人屈原所作的不朽篇章。自此,林怀民脱却自身心灵的禁锢,放下国家民族的包袱,完全从人的本真出发,努力表现自己心神向往的自由高远之境界。
创作于1998年的《水月》力求演绎表现“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中国佛学禅意。据说自舞剧出台以来,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享有盛誉。此次有机会在北京保利剧院一睹此剧,心中实实欣然盼望。
与舞蹈《水月》相配的音乐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曲沉静凝重,舒缓如歌。所有的舞者均以白衣出现,舞台上有流水蔓延而去,后置巨大的水银菱镜,反射出水纹波心,片段折射舞者白色舞动漂浮的影子。非常吃惊于他们对自身肌体缓慢的控制游动能力,有太极深浓的痕迹。舞蹈不再是为了表现自身的思想情绪,或者人物情节,个体的存在并不重要,着重在意的是一种修行的状态;仿佛脱壳的灵魂在形体之上飘荡,以理性的自我控制,体现出宛若空灵的无限流动空间。《水月》其实是一种水流心不动的动态禅修体验,表现出一种凝然清冷之美。
演出结束时,特意请林先生签名。他依然彬彬有礼,清癯如昔。岁月总会渐渐走过,不知下次再见,“云门舞集”是否依然如此淡然超脱?
(原刊于《世界日报》之“世界副刊”2009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