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红楼梦
3604700000009

第9章 《红楼梦》作者诠解(3)

土默然教授在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时说,洪昇出生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家庭,但是后来由于改朝换代,洪家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先是家族没落,接着又由于家庭的内部矛盾导致“子孙流散”,最终“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很显然,这和《红楼梦》中的贾府的命运是非常相似的。土默然还认为,《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正是清初诗坛上著名的“蕉园诗社”成员——顾玉蕊、徐灿、柴静仪等正好为十二位女子。这些女子都是洪昇的亲姐妹和表姐妹。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洪昇年轻的时候与这些姐妹们一起赏雪踏青,诗词酬唱,情形和《红楼梦》中大观园之中贾宝玉和姐妹们的文学活动基本相似。

另外,我们都知道,根据脂批内容,《红楼梦》的作者有一个名字应该叫作“芹溪”,但是后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时候就认为“芹溪”指的就是曹雪芹。至于那惟一能证明“芹溪”与曹雪芹是一个人的证据——一首张宜泉的诗(这首诗题目下面有对“芹溪”的注释为“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字样),根据专家考证很可能是有人伪造的,因为“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的字样是有人贴条粘上去的。土默然教授认为,“芹溪”实际上并不是曹雪芹,而是洪昇。根据考证,“芹溪”是洪昇早期使用的一个别号,康熙十年他在为《天宝曲史》一书校阅时,使用的署名就是“芹溪处士”,这在当时的《天宝曲史》刻本中早有记载。这也能证明洪昇很可能才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那么,如果《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洪昇,曹雪芹又是怎么“搀和”进来的呢?土默然是这样解释《红楼梦》作者由洪昇变为曹雪芹的“真相”的。土默然介绍说,洪昇人生的最后的一段时间是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度过的。据记载,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底,应曹寅之约,洪昇赴江宁织造来南京“畅演三日《长生殿》”。当时,洪昇是带着“行卷”来到南京的,目的是请曹寅帮助刻版印刷。土默然认为这些“行卷”应该有《红楼梦》的手稿。但不幸的是,洪昇回家途中因酒醉失足落水淹死,从此洪昇的“行卷”就销声匿迹了。根据研究,洪昇的“行卷”很可能是留在曹寅家了。曹寅晚年,家道随之寥落,债务如山,没有能力出版洪昇的书稿。就这样,一直到乾隆中期,曹雪芹才翻出了这些手稿,而这时曹雪芹也处于穷困潦倒之中,和书中的贾宝玉感同身受,于是引发心理共鸣,开始长达十年的“披阅增删”,最终才有了《红楼梦》一书。

那么,洪昇又是在怎样的境况之下创作红楼梦的呢?他有创作这样一部经典著作的现实条件吗?土默然认为,从洪昇一生的变故来看,他的确存在创造这样一部巨著的现实条件和心理基础。根据相关资料,洪昇出生于1645年清兵下江南时的兵荒马乱之中,母亲逃难途中,在一个“费姓”农妇的茅棚中生下了洪昇,从此注定了他一生多灾多难的命运。洪昇前半生生活优裕,肥马轻裘,中年以后,连续遭逢了三次“家难”。第一次“家难”是“子孙流散”之难;第二次“家难”是抄家之难;第三次“家难”是“斥革”之难。

康熙二十八年,即1689年,洪昇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革去了国子监生的资格,彻底断送了洪昇的仕途道路,也彻底葬送了洪昇重振家族的一线希望。

康熙三十一年,即1692年,洪昇带着心灵的伤痛,返回故乡杭州。从这一年到洪昇去世(1704年),整整十二年时间,洪昇怀着满腔国仇家恨,创作了不朽的名著《红楼梦》。

土默然认为,洪昇创作《红楼梦》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国仇家恨:书中说创作此书时“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的心情,正是洪昇回到故乡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自比顽石,慨叹“无材补天”,也正是洪昇经历了亡国、破家、毁身之后所发出的扼腕长叹;作者交代创作此书的目的是把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普告天下人”,所要告诉世人的就是洪昇自己在“百年望族”“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后的愧悔心情。

《红楼梦》作者是吴梅村吗?

几百年来,关于“《红楼梦》是否是曹雪芹所作”这一问题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接受“《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这一观点,但还是时不时会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尤其是近年来这种反对的意见越来越多。其中有人更是提出这样的观点:《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而不是曹雪芹,因为曹雪芹一生坎坷不平,不可能写出《红楼梦》里面所表现出来的士大夫的生活细节。这种观点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很多人对这种观点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增删者和编修者。

《红楼梦》最早的版本之一甲戌本中有这样的记载:“(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记为《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吴梅村说”的支持者认为,这段话足以表明曹雪芹只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并不是创作《红楼梦》。另外,在另一个较早版本的《红楼梦》——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最早刻本的序文中也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这也可以证明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编修者。至于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观点,只是现代人的考证的结果,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吴梅村说”的支持者还说,如果《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曹雪芹,那么,曹雪芹不会在书中通过焦大、柳湘莲之口,当面辱骂曹家列祖列宗,也不会通过尤三姐托梦来诋毁他的列祖列宗。这是人之常情。再说,《红楼梦》之中大量的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是不能臆想出来的,而曹雪芹一生动荡不安,甚至一生都是在贫困交加的苦难中度过的,他不可能写出《红楼梦》中那样壮观的生活场景。

那么,即使《红楼梦》的作者真的不是曹雪芹,“吴梅村说”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吴梅村说”的提出者认为,《红楼梦》中的“悼红轩”、“怡红院”、“红楼梦”等一些名词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清初的明朝遗老写出来的。那这个明朝遗老究竟是谁呢?这在《红楼梦》中就能找到答案。较早版本的《红楼梦》中有这样的记载:“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这些话曾经令很多人疑惑不解,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据此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吴玉峰、孔梅溪或者棠村。但是,“吴梅村说”的提出者在对这三个名字经过组合以后发现了“吴梅村”三个字,据此,隐藏在“吴玉峰、孔梅溪或者棠村”这三个名字中的信息才真正显现出来。那么,吴梅村很可能才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吴梅村说”的提出者并不认为这是牵强附会,他们认为,作者之所以把名字隐藏起来很可能是因为当时残酷的文字狱。他们还说,《红楼梦》中的很多人物在吴梅村的很多诗中都能找到原型,例如《清凉山赞佛诗》是根据清世祖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所作,而《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与清世祖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极其相似。再者,《红楼梦》中的大量诗作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的,作为诗人的吴梅村对此则是信手拈来;吴梅村恰好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创作《红楼梦》的才华;吴梅村的政治观点同《红楼梦》创作主题恰好一致;相比较于一生动荡不安且生活贫困的曹雪芹来讲,曾经隐居十年的吴梅村更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时间。

另外,根据吴梅村一生的经历,他一生坎坷,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斗争,因“吊明之亡”随时有入狱的危险,“牵累几至破家”。这一经历使吴梅村把“吊明之亡”的感情加以升华,继而对清产生了愤恨。但是因为当时专制主义的社会现实,吴梅村本人的这种对封建官僚社会的深恶痛绝的愤恨,只能用“不能补天”的顽石来做喻托,只能通过闺友闺情而披露自己一段极不寻常的情感史话和政治主张,所以吴梅村有写《红楼梦》这样一部明为“不涉及朝廷”,而实为揭露清朝之失的长篇巨著的思想基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