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夫子诠解红楼梦
3604700000011

第11章 《红楼梦》人物诠解(2)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根据常识,芍药花一般是在春夏之交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开花。再结合上面我们所讲过的内容,贾宝玉的生日很可能就是四月下旬的某一天。

四月下旬还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具体是四月下旬的哪一天呢?具体哪一天才是贾宝玉的生日呢?如果从《红楼梦》的文本之中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条线索——贾敬的死。因为《红楼梦》中明确交代,贾敬死于宝玉生日之后的第一天。那么,只要我们弄清楚贾敬死的日期也就弄清楚宝玉生日的日期了。那么贾敬死的日期究竟是哪一天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描写贾敬的丧事的过程中交代的一系列日期:

第六十三回写道,“尤氏一面看视这里窄狭,不能停放,横竖也不能进城的,忙装裹好了,用软轿抬至铁槛寺来停放,掐指算来,至早也得半月的工夫,贾珍方能来到。目今天气炎热,实不得相待,遂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寿木已系早年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三日后便开丧破孝。”

第六十六回写道,“贾蓉见家中诸事已妥,连忙赶至寺中,回明贾珍。于是连夜分派各项执事人役,并预备一切应用幡杠等物。择于初四日卯时请灵柩进城,一面使人知会诸位亲友。”

读了这两段话,我们应该对其中的两个有关于日期的数字引起注意,一个是“三日后便开丧破孝”;另一个是“择于初四日卯时请灵柩进城”。如果真的像我们推测的那样,贾宝玉的生日是四月的某一天的话,那么先是“三日后便开丧破孝”;中间再浪费一些时间,例如“加鞭便走,店也不投,连夜换马飞驰”,至少也得十几天左右;再“择于初四日卯时请灵柩进城”。这个“初四日”就很可能是五月初四。

此外,第六十五回写道,“至初二日,先将尤老和三姐送入新房……至次日五更天,一乘素轿,将二姐抬来。”也就是说,贾琏偷娶尤二姐是某月初三。这个初三仍在贾敬死后的七七期内,因此应该为六月初三。而凤姐根据家奴兴儿的话——“这事头里奴才也不知道。就是这一天,东府里大老爷送了殡,俞禄往珍大爷庙里去领银子。二爷同着蓉哥儿到了东府里,道儿上爷儿两个说起珍大奶奶那边的二位姨奶奶来。二爷夸他好,蓉哥儿哄着二爷,说把二姨奶奶说给二爷。”——得知实情的真相以后,王熙凤于第六十八回“一面止了哭挽头发,又哭骂贾蓉:‘出去请大哥哥来。我对面问他,亲大爷的孝才五七,侄儿娶亲,这个礼我竟不知道。我问问,也好学着日后教导子侄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贾琏偷娶尤二姐是在“亲大爷的孝才五七”的期限之内。也就是说,六月初三还在“亲大爷的孝才五七”。而“才五七”也就是说贾敬死后还不到“六七”、还不到四十二天呢。这也就是说,贾敬大约应该死于“六月初三”前的三十六至四十一天之前。

按照这个逻辑,贾敬的死期应该是四月二十到四月二十五之间的某一天。这与上面推断的“四月下旬的某一天”的结论不谋而合。但是再具体到是四月二十到四月二十五之间的哪一天,这可能已经无从考证了。

贾宝玉为什么喜欢吃胭脂?

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能明显感觉有一种特殊的类似于女性性格的东西在宝玉身上。甚至很多人因为这一点并不喜欢宝玉这个人物形象,认为他缺乏男子汉的气概,有的只是女子的柔情与蜜意。但是,当我们从宝玉生活的环境来察看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对宝玉的这种独特的性格多出来些许的谅解——这是由于他生活的特殊环境造成的。

不难想象,贾宝玉从小就生活在脂香粉气之中。从她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生活在奶妈、丫鬟的日夜相伴之下。那些照顾宝玉的奶妈、丫头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亲人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宝玉。对于这个贾府的掌上明珠,贾府上下自然更是托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尤其是像贾母、王夫人之类的人物。就是这样,宝玉一出生就在一群女性的影子里生活着,他每天闻着女性身上散发的脂粉芳香,每天触摸着女性温柔绵软的身体,每天看到的最多的无非都是女性绮丽的衣衫和闪光的钗环以及闺房里的一切东西——这样的环境直接影响了贾宝玉的性格的形成。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小。”

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是的,抓周的是贾宝玉,没有人非要强迫他去抓那些纸、墨、笔、砚、金元宝、书本等物,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好像这是贾宝玉自己的选择,但这实际上是贾府给的选择,自从宝玉出生那一天,贾府已经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了宝玉最终必然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政老爹是发怒了,但是他发怒的对象不应该是贾宝玉,而应该是贾府甚至他自己。作为父亲,贾政并没有尽到父亲的职责,给自己的儿子创造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

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宝玉独特的性格,在这以后,贾宝玉完全按着自己抓周时所“抓”到的命运生活着。第十九回中,袭人劝说宝玉,“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紧要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这并不是一个很随意的描写,这也是贾宝玉生活之中的一个独特的习惯——吃胭脂,它揭示着贾宝玉性格上面的一个独特之处。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惊异于宝玉为什么喜欢吃女性嘴上擦的胭脂。实际上我们也没有惊异,我们似乎在承认,这很正常(当然是对于贾宝玉来讲)。

从那以后,宝玉吃胭脂成了他对女性世界顶礼膜拜的一个极典型的细节,从而在书中屡屡出现。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贾宝玉类似于女性的性格特征并不是天生,贾宝玉也不是天生就喜欢吃胭脂,这都是后天形成的。

贾宝玉的最后结局究竟如何?

贾宝玉的命运,高鄂在他的续书中是这样安排的——“中乡魁宝玉却尘缘”,也即:贾宝玉中了举人,但是最后又留下贾桂重振家业,自己则飘然而去出家当了和尚,还被皇帝封了“文妙真人”。但是,按照曹雪芹的本意,贾宝玉的命运是不是这样的呢?很多红学专家认为,高鄂的安排是有失妥当的。鲁迅先生就说过:“无论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却成了个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和尚。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蓬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可见,在鲁迅先生看来,贾宝玉的命运不应该是像高鄂所写的那样的简单。

那么,按照曹雪芹的本意,贾宝玉的命运应该是怎样的呢?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除非曹公在世,否则我们便也无从找到答案。当然,从前八十回的很多地方,我们还是能找到很多预示贾宝玉命运的“伏线”。按照前八十回里的这些“伏线”提供的线索,关于贾宝玉的命运,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几种猜测:

“出家为僧说”

实际上正像高鄂所写的那样,贾宝玉很可能在八十回后有出家的经历,但是肯定不是像高鄂所写的那样以出家作为最终归结点的。关于贾宝玉在八十回后出家的“伏线”在前八十回有很多条。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有脂批说:“宝玉之情古今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到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之为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

《红楼梦》第八十回曾两次写到贾宝玉对林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得知,贾宝玉最终的命运应该是“悬崖撒手”、“弃而为僧”。这也应该是曹雪芹的本来意愿。所以到现在为止,“贾宝玉最后出家为僧说”为很多人所推崇。但是,《红楼梦》是不是真的就是以贾宝玉出家为僧作为结局呢?这还不一定。所以又有了“贾宝玉和史湘云结合说”。

“贾宝玉和史湘云结合说”

这一说产生于清末民初,当时,有人发现了很多关于红楼梦的资料,例如《阅微草堂笔记》、《红楼佚话》、《痴人说梦》以及传闻中的“三六桥本《红楼梦》”、“端方本《红楼梦》”等。根据这些资料中的记载,贾宝玉最终的结局并不是出家,而是流浪街头,“沦为击柝之役”或“看街兵”,后来在卫若兰(《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曾经出现过的人物)的帮助下与早已为寡的史湘云再见面,并结为夫妻。当然,这种观点并不排斥“出家为僧说”。“贾宝玉和史湘云结合说”的支持者认为,贾宝玉很可能是先出家,然后又还俗,还俗之后才与史湘云结为夫妻的。还有记载说,贾宝玉和史湘云结为夫妻之后,“夫妇在都中拾煤球为活”等。当然,这些流传还是缺乏一定证据的,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种猜测。

“两次出家说”

“两次出家说”是著名红学专家梁智归先生提出来的。梁智归先生在自己的红学著作《石头记探佚》中首次提出了贾宝玉“两次出家说”,他认为,林黛玉死后,贾宝玉被迫和宝钗成亲。但是在结婚以后,贾宝玉由于不满现实的婚姻,再加上“薛宝钗借词含讽谏”,忍无可忍的贾宝玉最后离开宝钗、麝月出家为僧。这就是第二十一回脂批里所说的:“悬崖撒手”。

但是,令贾宝玉失望的是,遁入空门的自己并没有在“空门”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并最终经历了彻底的精神破产,于是断然还俗。还俗以后的贾宝玉与史湘云结为了夫妻。婚后,贾宝玉和史湘云这对“风尘知己,患难夫妻”由于物质生活极度贫乏,并没有获得想象之中的幸福。于是,贾宝玉又一次经历了精神上的波折,终于也“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再次出家为僧。二入空门的贾宝玉在“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引渡下,才回到青埂峰,最终了结尘缘,“复还本质,以了此案”。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具体的情节到底如何,可能我们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了。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倾注笔墨最多的就是林黛玉。林黛玉的悲剧应该是《红楼梦》整部书的悲剧性的一个归结点。而林黛玉的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她的“夭亡”,林黛玉之死应当是整部红楼最为震撼人心的大悲剧。虽然,由于见不到《红楼梦》原书的后半部分,我们也无从知道作者曹雪芹究竟会对林黛玉之死做一个怎样的安排。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林黛玉之死肯定是《红楼梦》一书最精彩的部分。

其实,在《红楼梦》的开篇就预示着林黛玉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她与贾宝玉必定不会有好的结局。

《红楼梦》第一回写道: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这里所说的“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而这里所说的“绛珠仙子”就是林黛玉。“神瑛侍者”贾宝玉“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而“绛珠仙子”林黛玉则是要“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可见,贾、林之间并没有天生的姻缘,而只是一种“感恩”关系。也就是说,当林黛玉把泪水都还完以后,她和贾宝玉的缘分也就尽了。那么,林黛玉泪尽之后,到底是怎么死去的呢?

目前,关于林黛玉之死的具体情况主要有“上吊说”、“投水说”、“沉湖说”等几种假说。

“上吊说”

“上吊说”认为林黛玉是自尽而死的。此说认为,荣、宁两府在被抄家后,就呼喇喇大厦倾,昏惨惨灯焰尽,贾府的人是各自须寻各自门,树倒猢狲散。尤其是贾母的死给林黛玉带来了极大的伤痛。如果说林黛玉爱的是贾宝玉,想与贾宝玉厮守终身的话,那么能帮助林黛玉实现这一梦想的惟一依靠就是她的姥姥——贾母。

贾母死后,林黛玉的境况应该是相当悲惨的。后来,发现与宝玉结合没有希望,林黛玉便选择了上吊来了结自己的生命。

“上吊说”的最明显的证据是第五回里关于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这里的“玉带林”反过来读不正是“林带(黛)玉”吗?把林带(黛)玉挂在树上,不正是上吊自杀吗?另外,林黛玉本身就是天上的草木之物——“绛珠草”,在林木中死亡也算是回归自身的本性。

当然,还有“上吊说”认为林黛玉的形象是象征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让林黛玉上吊正是为了映射崇祯皇帝的上吊自杀。

但是,话又说回来,从林黛玉的性格来看,如果想要自杀,她很可能不会选择上吊这种方式,因为“上吊”死之后的尸体是相当丑陋的,而林黛玉天生就是爱美之人,所以“林黛玉上吊”的可能性很小。另外,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精心刻画的一个“美”的形象,作者怎么会用上吊这种方式来安排她的结局呢?

“投水说”

“投水说”认为黛玉先是嫁与北静王,然后又投水而死的。证据是第四十三回。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写贾宝玉和茗烟到水仙庵祭祀金钏。在《红楼梦》里,水仙庵是祭洛神的地方,洛神又是什么?是水神!这里也和金钏跳井之死相呼应。我们先看看下面这段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