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于组织整合视角的新产品开发研究
3545700000009

第9章 文献综述(7)

陈力,宣国良(2006)分析跨功能知识整合面临的结构性边界、亚文化边界、知识边界等三种边界,提出通过扩展个人和部门的范式来赢得共识、跨功能职位轮换进行知识整合、构建跨功能的产品团队、构建基于对等知识联网的柔性组织进行跨功能的知识整合、重新配置组织记忆来创造新的组织例规和知识等5种机制来促进知识整合。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5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的相关研究

2.5.1吸收能力的定义

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最早由CohenandLevinthal(1990)所提出,其定义为组织内个别部门或单位认知外界新知识的价值,加以吸收与应用的能力。主要分为个人层次与组织层次:个人层次的吸收能力为个人接触的相关知识及不同的领域背景;组织层次与个人层次并不相同,组织中的成员多方面经验累积,构成组织层次的吸收能力。然而个人层次与组织层次的吸收能力皆存在着路径依赖的现象:个人或组织凭借着先前的知识将影响未来继续以吸收能力获取与累积后续知识的发展能力。吸收能力包含了吸收有价值的知识及产生新价值的知识或行为(Cohen&Levinthal,1990)。吸收外来知识的资源是创新过程的关键,然而组织内部互相连结的所有单元,并非有相同的吸收能力去影响组织的绩效与创新,因为吸收能力通常必须从以往知识中建立与累积,进而产生新想法与创新,若缺乏此能力,则无法自其他单位学习与移转知识(Tsai,2001)。Daghfous(2004)则定义吸收能力为企业有效率的取得与运用外部知识的能力,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及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动。并且认为吸收能力有以下二点:(1)企业接近外部知识的能力;(2)转化(transform)、应用(implement)新知识于企业内部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能力。(3)并提出吸收能力有以下四过程:获取(acquisition):同化(assimilation):转化(transformation):利用(exploitation)。本研究参考Daghfous(2004)与Cohen&;Levinthal(1990)的观点,把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辨别新知识价值、获取外部知识、消化吸收并将其运用于商业目的上的能力。

2.5.2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

由于个人的吸收能力不同于组织的吸收能力,个人吸收能力的加总也不会等同组织的吸收能力,两者的关系为组织吸收能力奠基在组织成员的吸收能力上(Cohen&;Levinthal,1990)。既然,组织吸收能力奠基在组织成员的吸收能力上,那么组织吸收能力便是组织前期相关知识的函数(Cohen&;Levinthal,1990)。所以Chatterji(1996)、Helfat(1997)、Lambe(1997)和Beecham&;Cordey-Hayes(1998)等人指出企业之所以能够善于利用外界的科技知识,大部分是因为该企业原先存在的技术知识的基础。Cohen&;Levinthal(1990)探讨影响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除了既有累积的相关技术知识外,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还包括下列几项:(1)研发投资:企业在研发的投资越多,就越可能产生更多的技术知识,进而提升外界技术信息的认知能力与应用能力。所以说吸收能力是研发投资的副产品;(2)教育训练:厂商也可直接投资于组织的吸收能力,例如员工的教育训练。组织拥有大量优质的人才,将有益于认知与吸收外部资讯。(3)制造过程:吸收能力也会通过制造活动而发展,制造经验会提供公司认知外界信息所需的背景知识,所以说吸收能力也是制造过程的副产品;(4)沟通机制:吸收能力来自对外部信息的搜集与获取,并于组织内部各部门间扩散与交流;(5)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所具有的某些特性会影响组织技术能力的高低,这些特性主要包括环境中相关知识、技术机会多寡,竞争者的技术知识是否容易外溢,以及这些技术知识在自身特性上是否容易学习等等。如环境中相关的技术知识与技术机会多,而竞争者知识易外溢,且这些技术知识本身容易学习,则有助于技术能力的提升,但其中仍须视吸收能力强弱而定。

Cohen&;Levinthal(1990)也指出,吸收能力必须包含两个基本功能:(1)吸收能力可使组织了解及利用特定一领域新的技术知识;(2)吸收能力可使组织对所要引进的技术做更详细的评估,并进而对未来技术的开发展与商品化运用做更正确的预测。Atuahence-Gima(1992)认为吸收能力的来源有三方面:(1)企业基本特性:如研发、制造与营销上的专业知识;(2)企业过去在技术开发上所获得的相关知识;(3)在于研发部门对外界技术发展的察觉与促进角色的扮演。

2.5.3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

Szulanski(1996)与CohenandLevinthal有相同的看法,其认为企业的吸收能力是知识移转的关键因素,缺乏吸收能力是组织内部知识移转上的障碍。国内学者验证吸收能力在企业合作中产生的效益,吕佩谕(2003)实证发现企业间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本身的吸收能力能获取知识信息并加以消化吸收,以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因此部门或组织的吸收能力越高,能够掌握公司信息与环境的能力也越好,同时也越有能力辨别有用的知识加以吸收以创造出对组织有价值的绩效。运用吸收能力概念的典型实证研究。大多数研究认为吸收能力对创新活动的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CohenandLevinthal,1990;CockburnandHenderson,1998),并能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Stocketal.(2001)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效率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韦影(2005)在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中,实证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关系。

2.6本书的研究定位

通过对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相关的文献探讨可知,尽管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组织整合有较多研究,然而现有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首先,现有文献大多是针对供应商参与、客户参与或内部跨职能整合等某一类组织整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缺乏对内外部组织整合的系统研究框架。其次,对于内外部组织整合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研究;另外,对于内外部组织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也较少探讨,对中国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内外部组织整合的大样本实证研究也比较缺乏。

根据以上分析,本书拟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根据相关理论建立内外部组织整合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对内外部组织整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2)对内外部组织整合的关系进行分析和实证研究;(3)对内外部组织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4)探讨吸收能力对内外部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以下章节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实证检验。第3章与第6章分别对组织整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实证检验,第4章与第7章对内外部组织整合的关系及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和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