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于组织整合视角的新产品开发研究
3545700000006

第6章 文献综述(4)

交易成本发生源自人性因素与交易环境因素交互影响下所产生的市场失灵(Williamson,1975)。Williamson指出交易成本的来源有:(1)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指参与交易行为的人,因为身心、情绪等的限制,在追求效益最大化时所产生的约束;(2)投机主义(Opportunism):指参与交易的各方,为寻求自我利益而采取的欺诈手法,同时增加彼此不信任与怀疑,因而导致交易过程监督成本的增加而降低经济效率;(3)不确定性与复杂性(UncertaintyandComplexity):由于环境因素中充满不可预期性和各种变化,交易双方均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纳入契约中,使得交易过程增加不少订定契约时的议价成本,并使交易困难度上升;(4)少数交易(SmallNumbers):某些交易过程过于专属性(Proprietary),或因为异质性(Idiosyncratic)信息与资源无法流通,使得交易对象减少,造成市场被少数人把持,使得市场运作失灵;(5)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Asymmetric):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利行为产生的机会主义,交易双方往往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使得市场的先行者(FirstMover)拥有较多的有利信息而获益,并形成少数交易;(6)氛围(Atmosphere):指如果交易双方互不信任,且又处于对立立场,无法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交易关系,将使得交易过程过于重视形式,徒增不必要的交易困难及成本。而上述交易成本的发生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源于交易本身的三项特征。这三项特征形成三个维度影响交易成本的高低。(1)交易商品或资产的特殊性(assetspecificity):交易所投资的资产本身不具市场流通性,或者契约一旦终止,投资于资产上的成本难以回收或转换使用用途。(2)交易不确定性(uncertainty):指交易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发生机率。由于人类有限理性的限制使得面对未来的情况时,人们无法完全事先预测。加上交易过程买卖双方常发生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交易双方因此通过契约来保障自身的利益。因此,交易不确定性的升高会伴随着监督成本、议价成本的提升,使交易成本增加。(3)交易的频率(frequencyoftransaction):交易的频率越高,相对的管理成本与议价成本也升高。交易频率的升高使得企业会将该交易的经济活动内部化以节省企业的交易成本。

以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组织整合,其主要观点在于为达到总生产及交易成本的极小化,组织会按交易成本思路来选择合适的关系治理机制,通过组织整合可降低交易所产生的不确定性,进而降低成本。另外,因交易中双方皆无可避免会有主观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交易成本的存在是为了降低有限理性的影响,即降低机会主义成本,当双方进行有效整合后,由于较熟悉彼此的成本或内部信息,因此会减少彼此的投机行为,而利益也能有较妥善的分配(Williamson,1979;1985;Hennart,1988;Kogut,1988)。

2.3.2资源依赖理论

UlrichandBarney(1984)认为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DependenceTheory)是探讨组织与环境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组织为获得和发展竞争优势,组织需要完全开发组织现有资源,在开发组织现有资源时,遭遇到无法满足组织需求的情况,因此需通过获取外部资源来满足组织的需求。资源依赖的概念是由学者Pfeffer&;Salancik(1978)提出,主要观点如下:(1)环境中充满许多资源,而组织为了生存就必须去争取环境中的资源;(2)因为环境中有诸多限制,所以当组织在向环境争取资源时,必然会有产生不确定性;(3)组织是否能够存续,是要靠其是否具备效能;(4)环境并非一成不变,所以组织便需要时时去侦测,和对其生存能力质疑;(5)管理者的任务便是去发掘出对于组织有意义的改变。Bourantas(1989)则是在归纳了几位学者看法后,对于依赖提出较为严谨的看法。认为组织间的互相依赖是建立在以下三项假设:(1)组织间的互相依赖,是因为对于彼此有其所需求的资源;(2)这项资源是从这两个组织外所很难取得的;(3)其中一组织对于该资源有相当的控制权。在资源依赖理论中,特别强调组织和环境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决定了其对于自主能力和环境的控制能力。而这样的关系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管理层可以重新塑造其对于环境的互赖关系。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组织间的互赖关系区分成两大类(Pfeffer,1976):(1)竞争性互赖:存在于地位相同、同一产业的公司间,彼此对于相同的稀少性资源互相竞争;(2)共生性互赖:存在于互不相似的组织间之相依关系,通常在垂直相关的公司间出现。因此,他们认为当产业集中度、科技密集度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组织的策略与策略型态也因为互赖的关系而产生改变。组织所采取的所有策略,最终都是为了管理这种和环境间的互赖关系,以确保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增加企业本身在营运上策略性资产的形成。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是具备大量权力和能量的社会能动者,其中心问题是谁将控制这些能量以及实现什么样的目的。通过分析组织怎样以合并、联合、游说或治理等方法改变环境,说明组织不再是为需要去适应环境的行动者,而要让环境来适应自身,这是资源依赖理论一个鲜明的特点。该理论强调对环境的影响,强调组织间的关系,认为组织需通过与外界的交换以取得及保留生存所需的资源,而组织为降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提高组织的权力,会扩张对关键领域的控制力、改变互赖情况、减少对单一重要资源的交换,若无法直接拥有所需资源,则利用社会协调以建立与其他组织的连结关系(Thompson,1967;Pfeffer&;Salancik,1978)。因此,资源依赖理论对于组织整合可以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组织可基于彼此的相互利益形成合作关系,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

2.3.3资源基础理论

传统上,企业在进行战略分析时先着重于企业外部的环境分析,随后再以其为基础去分析企业本身的条件,以此作为制定战略的基础。然而,在全球化与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日益动荡的外部环境,以环境分析为起点的战略分析难以为企业指明正确的战略方向,于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逻辑观点因应而生。(Grant,1991)。Selznick是最早阐明资源基础理论观点的学者。在其1957年的文章中,便提出组织的独特能力一词。认为因为不同组织之间因为具有不同的组织成熟度与组织气候,所以导致每一个组织才会具有与众不同的能力。此外还谈到组织中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建构及维护组织的责任。而这些可以说是说明了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想法,即为每一公司所具备的资源的是不同的。Penrose则可说是第一个赋予资源基础理论的理论基础。在1959年的着作《TheTheoryoftheGrowthoftheFirm》中,首先以经济理论探讨了公司资源以及公司成长间的相关性,提出组织不均衡成长理论。认为公司成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冗余(organizationslack)存在不完全市场。为了发挥经济效率,因而改变公司规模,此概念便为资源基础观点奠定下基础。Wernerfelt(1984)依据Penrose论点,首先提出资源基础观点,认为传统策略上的思考方向是从产品的角度出发,进而去发掘所需要的资源,很少从资源角度去看待企业本身所面临的市场和竞争。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资源基础论认为,各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指定各种资源的特定用途,且决策一旦实施就不可还原。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都会拥有基于先前资源配置基础上进行决策后带来的资源储备,这种资源储备将限制、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决策,即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降低企业灵活性。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在资源方面的差异是企业获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经济租金的原因。Barney(1991)则认为作为竞争优势源泉的资源应当具备以下5个条件:①有价值;②稀缺;③不能完全被仿制;④其他资源无法替代;⑤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为企业所取得。(2)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及经济租金的存在说明优势企业的特殊资源肯定能被其他企业模仿。(3)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培育、获取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由于资源基础理论还处于发展之中,企业决策总是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资源基础理论不可能给企业提供一套获取特殊资源的具体操作方法,仅能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资源基础论的研究者们几乎都将企业独特的异质资源指向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习。由于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每一个员工知识和能力的简单加总,而是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聚焦,产生更大的合力。对于弱势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他们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是一件花费大、效果差的事情,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知识联盟来学习优势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则要便捷得多。来自不同公司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学习还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能力的培养。

2.3.4组织网络理论

Granovetter(1985)认为经济行动者的经济行为会受到当时所处的特有社会网络的影响,例如交易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或先前交易的网络等因素。因此在分析经济行动者的行为时,必须考虑其所嵌入的关系网络。由于对网络研究涉及诸多领域,所以对于网络的定义尚未统一。Thorelli(1986)指出,网络是具有长期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既非通过市场机制的交易关系,也不是在同一正式组织结构下的科层关系,而是界于两者之间。Jarillo(1988)则是认为网络是组织间所形成的长期关系,通过网络间的连结去达成某种目的的结合,使网络内的成员相对于网络外的成员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网络中的成员在共同的认知下创造出共同的价值,降低彼此的交易成本,并取得在价值活动上的规模经济与比较利益。Kamann&;Strijker(1991)在回顾以往学者对于网络的定义后,认为网络指的应该是包含组织间所有的互动关系。许多学者开始探讨网络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学者JohnsonandMattsson(1987)将网络的定义及特质归纳有下列五点:(1)网络是一种彼此依赖的关系;(2)依赖的关系隐含专业分工的现象,而其协调是通过网络上的互动行为;(3)互动包含交换及适应;(4)交换的功能则在于取得企业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及服务、促进知识技术;而适应的目的则在解决网络中所存在的利益不一致,并隐含着新生网络关系的发展契机。Oliver(1990)整理1960~1990年研究文献,发现网络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点:(1)不对称性:资源稀少会使组织运用权力、影响力与控制力,以获取稀少资源,因此形成资源或权力的不对称;(2)互惠性:资源稀少,可能引发合作而非竞争。连结形成的过程中,其所展现的特征为平衡、和谐、公平、互惠支持,而非强制冲突及支配。当形成连结的利益大于缺点时,潜在的伙伴将会加入;(3)稳定性:网络关系的形成是为了回应环境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性促使组织建立与管理网络关系,将使组织有更佳的适应力,以应付环境的复杂和不确定性;(4)必要性:为符合立法或法规上必要性的要求,与其它组织建立连结或交换关系,必要性可能为自愿或强制的;(5)效率性:效率情境为内部导向而非外部导向,目的在改善投入产出上,当交易成本提高,从市场结构移向非市场结构的可能性随之增加;(6)正当性:制度环境会对组织施压,迫使其调整活动或产出,建立组织网络是为了取得正当性、以突显或促进组织的声望。

组织网络观点强调与其他厂商的具有异质性连结,这种厂商之间的关系本身可以是竞争优势的来源,Dyer(1996)认为资源的所有者经由专业分工的合作而增加生产力,在价值链中每一个厂商只从事一小段活动,而活动镶嵌在复杂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中所组成的价值链之中,当厂商愿意做具有交易专属性投资时通过价值链分工活动来获得生产力是有可能的,所以,厂商之间的专属性可能是关系专属准租与竞争优势的来源,个别厂商的优势经常是厂商所镶嵌的关系网络的优势有所连结(Dyer&Singh,1998)。Pfeffer&;Salancik(1978)曾指出:组织的联结可以取得资源交换或产出,来避开环境的控制。个别厂商可通过网络联结关系取得控制于其他厂商的外部资源,而网络也可成为产业专业分工的一种方式,通过网络成员间彼此资源互补与专业分工的长期互动关系来建立持久性竞争优势(Thorelli,1986;Jarillo,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