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于组织整合视角的新产品开发研究
3545700000005

第5章 文献综述(3)

制造业

Handfieldetal.(1999)(1)采构原料成本;(2)采购原料质量;(3)新产品开发时间;(4)新产品开发成本;(5)功能、特征、技术;(6)产品制造成本。

制造业

GrunerandHomburg(2000)(1)新产品质量;(2)新产品财务成功;(3)新产品开发阶段的执行质量;(4)新产品低成本。机械行业。

Spanos&;Lioukas(2001)(1)市场表现:包括产品的销售率、产品的销售成长率、市场占有率以及市场占有率的成长率;(2)获利能力:包括产品的边际利润、现有资本投资回报率以及产品的净利等。

制造业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综合上述学者对新产品开发绩效衡量的观点,虽然因为研究重点不同而使得衡量绩效的指标各有差异,但是整体而言不外乎是财务观点、效率观点以及市场观点等。GriffinandPage(1996)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单一指标能够衡量所有项目的成功,建议企业使用多维度的指标衡量新产品开发绩效。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制造企业,由于财务数据的可获得性低,因此本研究将在参考Olsonetal.(1995)、Loch,Stein&;Terwiesch(l996)和SongandMotoya(1998),Spanos&;Lioukas(2001)的观点的基础上,从新产品的质量、开发成本、开发周期、市场反应、获利能力以及客户满意度等六个方面衡量新产品开发绩效。

2.2组织整合的内涵

2.2.1组织整合的定义

整合的概念源自于国外理论界,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指出,整合即为Integrate,指连接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Souderetal(1977)将整合定义为分享价值、相互的目标承诺以及合作行为。SouderandChakrabarti(1978)把整合视为两个或更多实体形成共生关系,从而使得产生的利益超过各分开利益的总和。SouderandMoenaert(1992)把整合定义为协调各部分工作的一个流程。对于组织整合的概念,本书整理了与组织整合的有关文献,将组织整合的定义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类观点强调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Follett(1933)认为在组织内,有三种调停、和解的方法:支配、协议和整合,她把整合定义为跨职能部门(cross-functioning)团队合作的一种精神。LorschandLawrence(1965)认为组织整合是为实现组织目标,相关职能部门之间通过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一致性努力的过程。LawrenceandCorsh(1967)发现,在竞争性环境中,组织要完成既定目标,则部门间的再造和整合是必需的。Lawrence&;Lorsch(1969)将整合定义为组织内的各子系统间所达成的协同一致(unityofeffort)的状态。Bonomaetal.(1977)则认为若组织子系统间有持续的信息交流,且各子系统都认同决策及决策制订的职权,则子系统间存在着整合的状态。LawrenceandDyer(1984)认为,组织在信息复杂及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必须调整人力资源和组织层级;Susman(1992)也发现研发与制造的同步进行有增加的趋势;除了研发与制造的互动外,Sounder(1987)对研发与营销的互动进行研究,发现部门间冲突的障碍起因于部门间缺乏沟通、接触。Scotts(1992)认为在高科技行业而言,部门的协调、相互依赖的需求更为迫切,实证结果并不支持部门资源独立的理论,相互依赖才是组织前进的动力。Song&;Parry(1997)引述Gupta等人的论点,认为整合是存在于部门之间合作的质量状态,是可获得独特新产品效果的关键,而这个合作必须依据各子系统的涉入程度与以不确定性最小化为目标的信息转换。KahnandMentzer(1997)对组织整合的定义为:不同部门间相互协作进而促进各部门融合为一个紧密组织的过程。ScottandBenito(2002)指出组织整合是企业内不同的部分结合起来成为同一部分并且一起行动实现共同目标。

第二类观点强调组织之间的连结,Finkelstein(1996)认为组织整合是不同组织通过有效的组合以提升彼此竞争优势的策略。CannonandWilliam(1999)把组织整合定义为组织双方为了促进营运而连结双方系统和程序的程度,认为组织整合的程度有二个极端,一端是两组织完全独立运作,没有公司间内部系统的连结;另一端是两公司间内部系统具有紧密的连结。至于整合的项目则包括组织间计算机化存货清单/订单、补货系统的整合和JIT运送,也包含联合营销活动。此外,整合的程序也可能涉及个别的例行性活动和服务,例如通过进行定期的设备检查、存货清点来整合卖方,使买方能更接近卖方。Jap(1999)定义组织整合为:组织双方为了获得合作所产生的策略性结果进行的的组织间协调,从而促进组织间分享信息、机会以及获得竞争优势。陈悦琴(2000)认为,组织整合是基于合作双方同意改变个别的经营模式,相互配合,一起控制彼此共有企业体系的某部分。另外,在对新产品开发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把组织整合定义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Swink,1999;WynstraandPierick,2000)和客户参与新产品开发的程度(CampbellandCooper,1999; LinandGermain,2004)。

第三类观点认为组织整合包括组织内部的协调以及组织之间的合作。KimB.ClarkandTakahiroFujimoto(1990)把组织整合分为外组织部整合(ExternalOrganizationalIntegration)和内部组织整合(InternalOrganizationalIntegration),认为组织的内部整合则是指跨部门的合作,外部整合则是由一个或更多个部门小组参与对消费者需求与预期的研究。Somendraetal.(2003)认为组织整合包括内部组织整合与外部组织整合,外部组织整合是指不同组织间的整合行为,内部组织整合是指单一组织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整合行为。MillsonandWilemon(2002)研究中指出,组织整合是指参与在新产品开发的团队与其他团体之间间的合作程度,把外部组织整合定义为企业外部与新产品开发有关团体(客户和供应商)与新产品开发团队的合作与沟通程度,内部组织整合定义为企业内部与新产品开发有关的各职能部门(例如,工程和制造)与新产品开发团队的合作与沟通程度。

由于本论文研究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组织整合,综合上述学者对于组织整合的定义,并考虑与新产品开发活动的相关性,本研究把组织整合分为外部组织整合和内部组织整合,分别给出两类组织整合的定义如下:

外部组织整合: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及其他合作伙伴为了实现获得合作过程中的利益而进行组织间关系协调、信息共享以及与外部组织共同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程度。

内部组织整合: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为了实现新产品开发成功,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支持与配合,使各部门协同一致的程度以及各部门共同参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程度。

2.2.2组织整合的衡量

关于组织间整合的衡量主要有以下观点,CannonandWilliam(1999)认为衡量组织间相互连结的程度有五个,分别为:(1)信息交换:双方重要且有用信息的开放性分享;(2)作业连结:双方系统与程序连结的程度;(3)契约:契约正式化程度;(4)合作规范:双方一起努力去达到彼此及个别目标的程度;(5)协调:双方相互配合的程度。外部组织整合程度也可通过组织间所进行的整合项目来作衡量。Michael(1988)认为组织间的整合可能在下列几个方面:(1)策略整合;(2)战术整合(组织或是系统的改变);(3)作业整合(人员、信息、资源);(4)人际间整合(双方人员相互认识);(5)文化整合(共享价值观、道德)。Jap(1999)认为组织之间的整合过程包含两方面:(1)作业连结;(2)协调。陈玟兰(2002)则指出组织整合的衡量项目包括:(1)共识程度;(2)协调;(3)监督;(4)信息交换。

关于跨部门整合大致有三种方式(Kahn,1997):(1)将部门整合视为互动(interaction)的过程:因此特别强调跨部门间以会议与信息传递形式进行的沟通、交流;(2)将部门整合认为是合作(collaboration):跨部门间是拥有团队合作的精神、会相互尊重,以进行合作达成共同目标;(3)跨部门整合为兼具跨部门互动与跨部门合作的两个过程,互动是以部门相互交换信息的方式,进行跨部门间的沟通,包含跨部门会议、电话会议、电话沟通、电子邮件及各种标准文件之交换;合作则是部门间愿意共同合作、凝聚共识、共享资源以达成目标的程度(Woodward,1965;Schrage,1990;Kahn,2001)。VonHippel(1978)、Wind(1981)认为,研发和营销部门的整合程度可用在规划、产品发展及上市后阶段各项活动中的相互涉入及信息分享的程度等方面来衡量。Cooper(1983)依研发过程确认了十八项研发项目会经历的活动,另外,Guptaetal.(1985)针对高科技产业进行调查,发现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研发与营销部门的整合活动历经十九项活动,而这些活动需要研发及营销部门的共同参与及信息分享,此研究结果印证了VonHippel(1978)与Wind(1981)的观点。Gupta(2003)等人又将这些活动进一步分为三类,分别是营销涉入研发、营销提供研发相关讯息与研发涉入营销。

通过分析上述学者的观点可知,无论是内部组织整合还是外部组织整合的衡量指标都以信息分享、关系协调和共同参与为主。因此本书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将组织间的信息分享、组织间关系协调和外部组织参与程度作为外部组织整合的衡量指标,将跨职能信息分享、跨职能关系协调和跨部门参与程度作为内部组织整合的衡量指标,具体各指标的测量见第5章。

2.3组织整合的理论基础

2.3.1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得奖主Coase于1937年所提出,经过Alchian(1978)、Crawford、Klein、Williamson(1985、1975、1995),以及Grossman与Hart(1986)、Hart与Morre(1990)等人的发展,交易成本理论已经逐步建立了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不同的交易往往就会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Williamson(1975)将交易成本区分为以下几类:(1)搜寻成本: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2)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的成本;(3)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质量进行讨价还价的成本;(4)决策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成本;(5)监督交易的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6)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Williamson(1985)进一步将交易成本加以整理区分为事前与事后两大类。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签约、谈判、保障契约等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包括适应性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建构及营运的成本等。Dahlman(1979)则将交易活动的内容加以分类,认为交易成本包含:搜寻信息的成本、协商与决策成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与转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