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具体标准就是“和而不同”、“同而不比”、“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其实体现了懦家的理想的人格标准。
中庸为德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
“中庸之道”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孔子社会管理学说的一个根本方法和准则。孔子管理学说最崇尚中庸,中庸是本着“仁”的原则,是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是最正确的。
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中庸”核心就是“过犹不及”。
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他又引用程子的话说:
“不偏之谓中,不易者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注》)
“过犹不及”反对的是背离中道的两个极端。其实“欲速则不达”也是“过犹不及”的表现形式之一。
孔子管理“中庸之道”方法原则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为中心,从价值取向,采取手段、行为趋向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作了定义。
在价值取向上,提出以是否合乎义的法则作为“中”的标准。
《论语·里仁》强调“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微子》强调“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都表明只有老板的行为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才是真正符合中府之道的。
在措施和手段上,总的原则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实行伦理道德教化的软管理与礼、法、制度等硬管理的统一,真可谓“软硬兼施”。实行礼法的硬约束和德教的软约束,制度的外约束与道德良心的内约束,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是懦家心目中最理想的管理模式。
孔子主张“政宽则民慢,慢则利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是谓“宽猛相济”。
美国斯坦福大学帕斯卜尔教授和哈佛商学院阿索斯教授,把企业经营管理概括为七个因素。其中:战略、结构、制度称为硬因素,人员、技巧、作风、最高目标称为软因素。在硬因素上,美国、日本趋同;但在软因素上,美国却认识不足了,这导致他们的一些知名企业中途衰落,而日本不同。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位善于“软硬兼施”的企业家,他深诸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尊重职员的自尊心,注重精神作用,使公司内部团结合作,成为符合社会、顾客、主管、员工需要的一个严密完善的企业体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
在老板的行为趋向上,孔子强调“中行”。“中行”的具体标准就是:
“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同而不比”《论语·卫灵公》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
这其实体现了奉行懦家中庸之道的理想的人格标准。
在人际关系上,孔子要求:
“以直报怨,以德报怨”(《论语·宪问》)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即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先进》。
要求老板在管理活动中要抑制个人情感和好恶,要掌握分寸不可意气用事。“以德报怨”和“以怨报怨”都不对,只有“以直报怨”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
孔子社会管理学说提出的社会管理和人际协调问题,是任何社会都难以回避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既不“过”,又无“不及”呢?
“中和”,就是要坚持一种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把自然、社会和人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生命大系统,强调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要有机融合、适当调理、和谐统一、措置得当、无“过”无“不及”。“发而皆中节”(《中庸》)是其旨趣。其核心是“和为贵”。
“中正”,即社会的“正义”与“公正”是以仁义道德来匡扶社会正义,以消除社会政治的偏险不正是孔子社会管理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孔子的人道主义,孟子的王道主张,荀子的王制路线,其目标是要使社会恢复“中正”,即以仁义来统束天下。恢复社会正义的一个基本手段就是孟子提倡和主张的“汤放桀”、“武王伐纣”。所以孔子的中庸之道,并不是不讲斗争的一团和气。“中和”是服从“中正”的,“中和”是以“中正”为前提的。顾炎武主张“以汤武之仁义为心”,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主张和强调的都是社会的正义和公正,这个“心”就是仁义之心。中唐与仁义的统一,反映了孔子社会管理学说的方法论与价值论、本体论和目的论的统一。这也是孔子中庸之道的精义所在。
“时中”,即依“时”而处“中”。也就是说,“中”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时中”就是要在动态中求“中和”,在变化中取“中正”。
孔子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子罕》
在孔子看来,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社会管理的方法和原则也要适时变化,有所损益,于变中有不变,于不变中有变。孔子认为管理活动的过程,既有常规性,又因受多种变动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交易性。因此要求老板既要遵循一定的管理标准、界限,同时又要反对“必”、“固”,不能不顾条件而死守某一固定的标准。理想的管理活动,既要依道而行,但又不能处处拘泥常规,而必须通权达变,相机行事。所以所谓“时中”,就是“通权达变”。它蕴含着审时度势、与时更新、推陈出新等一系列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管理艺术。
老板慎、笃、恭
孔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拼,恭以远耻。《礼记》
“慎以辟祸”:
君子用行为的谨慎来避免灾祸,这是古人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慎者,慎言、慎行,严谨、周密之谓也。在说话、做事、决策的时候尤其需要慎重。所以无论是国家间还是财团间,往往都派经济间谍以窃取对方的商业秘密。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在今天商战之中,这仍是一条极为有效的规律。有些人往往是在宴席间、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把自己的机密泄露于人。正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别人往往会利用你的无心之过予你致命一击。所以老成练达的老板都会慎其言行,要警惕“言多必失”,妄行必损。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所说:“老板不仅生活在信息社会,更生活在情报时代。”
平日一提起情报,人们自然地想到美俄的间谍大战,似乎情报总和国家政治联系在一起。其实情报更多是存在于老板日常生活的商业社会中,情报的收集和获得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一样,都是企业经营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企业的情报人员或情报部门对企业决策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企业老板对情报的保密意识极其薄弱,致使大量经济情报外泄,大量的传统“绝技”流失海外。如著名的景泰蓝加工技术、宣纸生产技术都被日本老板“若无其事”地带走了,而苏州的双面绣、龙须草席等的制作方法也因为泄密而不再是中国人的“独门绝活”。更有一些重要的生产技术,如野生大豆种子被一些领导慷慨地无偿赠予竞争对手。如今的世界大豆市场,中国已经风光不再,美国大豆垄断了市场,也就“惟他独尊”了。
作为企业老板,对生产技术的“瓶颈”环节还是要注意“严防死守”,揣摸对方试探的动机何在。老板说以诚信为本,并没说要在技术情报上“坦诚相告”,否则,还做什么生意呢?
“笃以不拼”:
用笃厚修养来超越困境。这句话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要以超脱的态度和踏实的工作来对待人生,看待竟争。没有永远顺水的船,没有永远晴朗的天,人总会遇到困难。人生的理想总有不能实现的时候,更何况世间有太多的不合理现象,竞争中也有许多不公平的现象。翻开历史的一页,都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事件,诸如屈原的忠谏遭忌,贾谊因才被逐,晃错以智被杀。人们总结历史时说:“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这是一种宿命论思想,消极而不可取,而真正睿智贤达的人则以更加超越的态度看待治乱盛衰。比如身处乱世的诸葛亮隐居隆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并不是很多人眼中的消极等待,而是力量的积累与势力聚集的过程。所谓厚积薄发,正是以超脱俗世的态度,换取意想不到的成果,对待事业中遇到的困难也应如此。宋时范仲淹被贬官以来,来到了岳阳楼,面对浩渺的蓝天,面对无边的洞庭湖,微风拂面,他逍遥地吐出了“宠辱不惊”四个字。它意味着超越困难,直面人生,平静地看待生活、看待荣辱。没有这种达观的心态,没有这种超越的精神,他可能会像屈原一样,以自尽明志固然悲壮千古,但也失去了继续为社稷江山,为自己的事业继续踏实奋斗的机会。
“恭以远耻”:
处事恭敬有礼可以避免耻辱;反之,狂妄自大只能自取其辱。这句话是告诫人们随时都要保持一个谦恭的态度,谨慎地对待发生的事情。这在人发迹之前往往是容易做到的。地位卑微时,往往待人谦和,处事卑恭,彬彬有礼,但一朝得志以后,便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这种人往往是仅能发小财、做微事,而难成就大业的。据史书记载,孔子的先祖有名正考父的,官至“三命”(当时最高的官职)。当他为“一命”时,他为了表示自己的谦虚,总是低头走路;后来他的官至“二命”,他就弯腰低头走路,这样别人便不会认为他自高自大,暗中诽谤,以致横祸;后来他又官至“三命”,已为人臣之极,他不是骄横无礼,而是谦逊有加,更加自我收敛。众人对他都十分尊敬,并预言其家风纯笃等,品格卓优,其后必有身怀经国大略的大圣大贤之人。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南洋侨领、富商陈嘉庚是公认的“橡胶大王”,尽管他身家巨富,但为人极为忠厚,克勤克俭。但是,他在兴学办校、捐资救国、疏财抗战方面却出手阔绰,动辄千万,当年的厦门大学就是陈嘉庚捐资兴建的。其大富而不傲,的确堪称世之楷模。
慎、笃、恭虽是古人的信念,但历史证明,这是历千年而不废的经验总结,需要老板时刻谨记。
变领导为引导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人格比金银更重要
日本超级富翁堤义明是一位自觉运用中国古代孔子哲学的企业家,他眼膺荀子的学说。他不仅自己学习和研究荀子的学说,把它应用到现代工业社会,而且还向继承家业的儿子灌输荀子的思想。人格比金银更重要,这是堤义明做人的准则,同时也是西武集团才能充分体现的独特思想。堤义明曾多次被评为世界首富,钱多得用不完,但他从不在大庭广众下摆阔炫耀,也不与人争财斗富。堤义明特别注重人格教育,他有一句名言:
“没有经过教育的人,他只能算是一个动物,而不是一个符合群体社会要求的政党人,当然没有可能成为有益于人群的企业家”。
他在企业经营上,一贯采用温和的策略,将“感谢、奉献”视为发展事业的宗旨,因而他的事业无论扩展到哪里,哪里的政府和民众都会给予热情的欢迎和支持。这在日本的企业界,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1976年,堤义明代表日本体育协会到奥地利出席冬季奥运会,顺便到欧洲各地考察观光旅游事业。堤义明上飞机后,公司里有人开玩笑说,祈求上天保佑老板旅程愉快平和,老板都主动参与不吸烟运动。这明明是一个玩笑,可在第二天,人事部征求全体职员的意见,竟无一人反对,公司发布了一项新条例:全体职员为老板外出的和全顺利而祈祷,从即日开始大家不再吸烟。第三天,公司里没有人再吞云吐雾了。第四天,连接待外来访客的贵宾室的烟灰缸也不翼而飞了。西武国土公司成了日本第一家全体职员及来客一律不再吸烟的企业。堤义明回到公司后初时还很奇怪,弄清原委后,他把各部门主管召集到一起说:“既然是大家的决心,我倒认为是公司里团结一致的最佳表现,值得维持下去。但是如果是你们只想讨好我,才施高压手段禁止职员吸烟,那就不对了,应该取消这种命令。”一个企业有这样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市场竞争中必定无往而不胜,而这一切与堤义明人格修养对西武职员的感召力分不开。这不正体现了孔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吗?堤义明常对西武国土公司的职员们说,我最大的心愿并不是要扩大公司,而是希望能够与了解我的职员一起工作。在堤义明“感谢、奉献”精神感召下,绝大多数职员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工作,任劳任怨,想方设法实现优质服务,提高经济效益;他们中有人为社会、为民众而工作,有人为工作而工作,但很少有人为金钱而工作。有位记者采访西武铁道前社长小岛正治郎,以为小岛一定很有钱,便问:“你有多少财产”?出乎他意料的是,小岛说:“我没有什么财产,不过我觉得在西武工作,对我而言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有一次这位记者在一家西武饭店门前看到一位年轻男子在门口扫地,当记者得知他就是这家饭店的老板,不由惊讶不已,他以为是人手不够,老板才亲自上阵。然而老板的解释是,并不是因为人手不够,只是刚才看到门口有点脏乱,所以就顺便打扫一下。饭店里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最空闲的大概就是他,他觉得老板最适合做这些打杂的事情。堤义明后来接受这位记者采访时说,在西武职员的心目中,扫地、捡垃圾也是工作,能为公司做这些事,是自己的一种荣幸。他们用很实际的行动表达了对公司给予自己酬劳的感谢,同时也以此向公司、向社会、向民众略表自己的奉献之意,这正是西武的良好传统和作风。老板不难看出,堤义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人瞩目的成功企业家,缘于他感谢社会、奉献民众的坦荡胸怀,缘于被他感染的人们用同样的“感谢、奉献”精神给予他的巨大回报。
堤义明用“感谢、奉献”战胜了自己,也战胜了他的10万员工,同时也战胜了整个日本,而这也正是“人格比金银更重要”的最佳范例。
美国行为管理科学家利克特(R.Likert)在其“行为管理支持关系理论”中指出,老板与其员工之间要相互支持,即领导要考虑下属处境、想法与希望,支持员工实现其目标的行动,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由于老板对员工的支持,因而激发员工对老板的信任感,工作中采取合作态度,支持老板的管理。这样,企业凝聚力增加,老板通过“无为而治”就能达到理想的管理绩效。
不是靠发号施令
1981年,前苏联“伏洛格达机床生产联合企业”来了一位新的总经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新来的总经理年方28岁。在暮气沉沉的勃列日涅夫时代,这是一件令人瞩目的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