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板与孔子的对话
3515900000011

第11章 老板的管理技术与孔子的中庸之道(2)

作为一个几千人企业的经理,发号施令是日常工作之一。但对于尼古拉来说,其巧妙之处就在于靠引导,而不是靠发号施令来推行自己的主张,使自己的主张和大家的看法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就没有奉命行事的感觉,而是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大家(包括自己在内)的意图,其结果必然与奉命行事大不一样。企业要发展、要兴旺,与其说是靠产品竞争取胜,毋宁说是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积极性和向心力。尼古拉深深懂得这一道理。要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总经理的诚挚正派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工作中,下属们阿谀逢迎的事情自然会时有发生,尼古拉对此一贯毫不客气,当面嗤之以鼻。而相反,对于批评,甚至是言辞激烈的批评,尼古拉总是扪心自问,自己错在哪里?如果自己并没有错,而是同志们的误解,那就要检查在已生产的误解中,自己负什么责任。在这样的氛围中,下属们就不会产生“我在为总经理尼古拉干事”的感觉,而常常处在“我干的是老板大家的事业”这样一种心态中,其结果如何是不言自明的。

“如果总经理的知识不如工程师、总设计师,那就不够资格当总经理”,这是尼古拉恪守的信条。尽管他在出任总经理之前曾担任过技师长、工段长、车间主任,也曾担任过设计局的主任设计师,但独当一面地领导一个几千人的联合企业还是头一次。尼古拉在困难面前信心十足,清晨5点钟,当人们还沉睡在梦乡中时,他已披衣起床;7点15分,晨雾尚未散尽,他已在各厂里巡视了;深夜,万籁俱寂,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尼古拉还伏在案上工作,好就好在每天只睡5小时,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设计图纸,核算表格和工艺流程时时刻刻都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专业书籍,国内外杂志期刊,都是他案头必备之物;车间经济、工厂经济、部门经济、宏观经济都是他研究的对象。知识海洋里的纵横捭阖,使尼古拉如虎添翼,处理各种问题游刃有余。多年来,伏洛格达联合企业生产计划总是完不成,人们往往在劳动力投入量上找原因,而尼古拉却匠心独运,从工艺流程上开刀,抓住了矛盾焦点,四两拨千斤,生产很快走出了低谷。钢筋铁骨的机床,如同插上了翅膀,不仅飞向了国内各地,而且飞往了西班牙、联邦德国。

将领导变为引导,是老板用人中的高超领导艺术。尼古拉非常巧妙地实现了靠引导、而不是靠发号施令来推行自己的主张,使下属和全体员工很主动地接受他的意图行事,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领导转化为引导,对老板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老板要做出表率。老板对于自己制定的规范、决定的政策,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对于自己的诺言,要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老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被老板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跟着积极行动起来。人们常说“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老板的身教往往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领导转化为指导,还要求老板要给被老板以信任和指导。现代老板不能单凭自己的职务、权威和形式上的地位尊严去建立领导,而是要靠对被老板的信任和指导去建立领导。要相信自己的下属是有工作积极性的,有提高自己的能力、承担更大责任的愿望。老板对于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则要给予指导,热情地帮助解决;出了问题老板要主动承担责任,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改进工作。老板通过对下级的关心、尊重来指导,使下属人员能心情舒畅地工作,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利益与事业的兴旺和单位的发展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下属人员具有自觉地、持续地保持和发挥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尼古拉依靠自身的行动和言论,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增强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向心力,从而使伏洛格达机床生产联合企业走出低谷,走上腾飞之路。

无为而治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有主张“有为”的一面,也有主张“无为”的一面。“无为而治”同样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管理行为方式。

一说起“无为而治”,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这是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主张。就连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也说:道家“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而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君倡而臣和,主先而巨随,如此则主劳而巨逸”,于是他指斥孔子“博而寡要”(《史记·太史公自序》)。初一看,有道理,实际上不无偏颇。其实“无为而治”乃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各家各派的共同理想,只要能达到“治”的效果,既然可“无为”,又何乐而不为呢?所谓“无为而治”,其实就是管理行为中的“最小——最大”原则,即如何以最小的行为来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认识是一致的。这里的关键在于对什么是“最小”,各家各派在理解上就殊异了。道家所理解的“最小”是道法自然,因而主张以清静无为达到无为而治;法家所理解的“最小”是“君主集权”,因而主张以专制手段达到无为而治;而孔子的“最小”就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第二》

以道德教化即价值导向来达到无为而治。在孔子看来,老板的言行举止都具有示范的意义,故老板应该实行象征性管理。只要搞好个人道德修养和对部属的道德教化,就可以上行下效,部属就能自觉地按照企业的价值准则去行动,“垂衣裳而天下治”。孔子认为,老板应该实行“分级管理”,“任官得人”,集众人之长而又免去众人之劳,用人得当而又充分信任下属,敢于放权而又善于抓住大事;老板还应实现“主体化管理”,“行其所无事”,巧于使民,惠而不贯,为而不为,实行“不管之管”,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极致。当然,相对于道家“无为无不为”,什么都没做什么都做了来说,孔子旗号的老板还是要“劳”一些的。“主劳而巨逸”——司马谈的指责也是不无道理的。但是这里的“劳”并不是具体管理事务的“劳”,而是道德修养上的劳。这表明孔子老板应多在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事有巨细,孔明要明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论语·子路第十三》

孔子在谈到一个为政者(老板)怎样施行领导管理时说了三条原则:

一是先之。老板要为人之先,开风气之先,领潮流之先,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二是劳之。要能承客观存在得了劳苦的磨炼,只有这样才能服众和有效领导下属。

三是无倦。老板不能慵懒,应能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以一种热忱、激情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从而感染和号召员工一起克服危机,创造辉煌。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企业领导的言行举止都被员工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老板的表率作用和形象要求,老板在其他文章中已经提及,在此不赘述。老板说老板的表率作用要先之、劳之,并非说老板就必须事必躬亲。事无巨细老板都插一手,这是否科学,尚值探讨。

就说孔子,说他是思想巨匠,反对者寥寥,但也有人说他只会“坐而论道”,不务实际。比如说他鄙视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比如说他轻视经济,自命清高,“小人喻于利”。这些种种说法不能说全错了,但也不无道理。问题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真实的孔子并非人们想象的文质彬彬,而是膀阔腰圆,能文善武,早年间会吹打送丧,也非一无所长。只不过,他的思想和学问渐达佳境后,自然是把精力用在“最有效率”的事情上,这也并不奇怪。他以教书授业为生,弟子3000,其中贤者70,现在读书人这么多,一个教师又教了多少学生呢?孔子不仅教务繁忙,还要“周游列国”,自然没有时间再做过多具体事务啦。

由孔子的作为推而广之,现代企业老板在事业开创之初,固然应该精通一门或数门专业技能,当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后,老板的个人技术能力显然已退居次要地位,需要从冗务中脱身。这时他最需要的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识大局,做决策,给企业发展规划方向。

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检克所说,人力资源在企业所有的资源中是最丰富、最有多方面才能、最具潜力的资源。因此,老板的首要任务是把他的资源,首先是人力资源之中所蕴藏的一切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弱点,激发出员工的创造激情,从而创造出一个有活力的整体企业。

摩根公司总裁彼得·摩根也说:

“我认为一个老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带领整个工作团体的工作意愿。”

明白老板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这一点很重要。三国时期的“卧龙先生”诸葛孔明却不明白。他官至蜀国丞相,精明过人,当年徐庶和司马德操都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也活该刘备有福气,卧龙凤雏都入其帐下,自己却梦断夷陵,托孤白帝。按理说,此时辅佐的是“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自应审时度势,将息身体,以利长期规划,即便率军亲征,亦无不可,但他事必躬亲,芝麻小事也要管,部属乐得清闲,而他却排精竭虑,积劳成疾,最后抱憾五丈原。一代将才陨落,原因是过度劳累,统一大业转让他手,怎不令人扼腕长叹焉。相反,刘邦身无专论,兵不如韩信,经世不如萧何,出谋不如陈平,但他却能驾驭群臣,统揽天下,终至项羽兵败,天下落入其手。

为什么说诸葛亮只是一代将才?孔子许多代表人物说得很明白。

《反经·大体》记载:

“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面议,则天下拱己而正矣。’”

三国时刘劭在他所著的《人物志》里也说:

“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

《反经·大体》说:

“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有为之则不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

《反经·君德》记载虞世南评价汉文帝的“才艺温雅’时说:

“夫人君之才,在乎文德武功而已。文则经天纬地,洞令典策;武则禁暴兵,和谐和众,此南面之宏图也。至于鼓瑟吹萧,和声度曲,此乃伶官之职,岂天子之所务乎?”

作为帝王,关键在于通晓“帝王之道”,知人善任,适才适所,驾驭群臣,把握大局。作为臣子,则要有一技之长,为君所用。如果帝王事无巨细,凡事亲力亲为,反易为“贤者恶之”,因为贤者没有用武之地了。

当代社会,商战犹酣。作为老板尤其需要有大智慧和大气魄,对市场发展前景企业生存状态做清醒估计,制定长远发展规划,而不是拘泥于细枝末节。具体而言,应把握以下几点:制定合理的经营目标,以此作为全体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科学的工作方法,客观分析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健全的管理制度,达到“人其才,物尽其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尊重员工,顺乎人情,培养和谐合作的工作环境。理性的决策过程,既凭经验也靠论证,慎重评估,力求最佳方案。良好的公共关系,与政府、关系厂商、社会机构、同事建立良好关系,多争取友谊和支持,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

台湾管理学教授蒋乔萍认为,以一个老板的能力而言,一位主管的管理涵盖范围,最好不要超过八个。一位企业的经营者,把业务最多分成八个部门,自己在中央统揽全局即可。每个干部负责一个部门,各部门之间还可以互相支援合作,这八个单位主管可以直接和老板接近沟通,以老板之能力最多处理八个人的问题,尚能有余力开展前瞻性的规划,再往下层的琐碎事务,则由这八个部门主管,再依此理也最多分辖八个部门,层层负责,责任明确,事情就好办了。

一个公司里,需要各方面的管理人才,大家共同协助经营者管理好公司,绝不能只靠经营者一个人的努力。而经营者只要能知人善任,恰如其分地任用人才,和各方面老板一道研究行情,制定对策,监督实施。这样的公司领导就已经是称职的了。

权变通达,灵活机动

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第四》

老板对于治理企业的事情,没规定必须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得合理,就怎样干。圣人并不迂腐,中庸不是僵化。

圣人也食人间烟火

人们通常认为孔子是圣人,似乎不食人间烟火,遑论市场经济,这是误解。哲学是各门科学的总和,精于哲理的孔子在商品交流频繁的春秋时代,具有精明的商品意识。他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对好玉的处置,孔子当即说卖掉它,并且要卖给识货的人。这给老板一个有益的启示:屯积居奇固然可取,但更重要的是加速商品交换,盘活资金,获取更大的利益。可见,孔子并不迂腐,深诸货币流通的规律。

在现代商品社会,商品未进入交易之前,只是一个符号,唯有与货币等价交换,才能体现商品的价值,老板才可能获利。这情形同股市投资者相仿,股票持有者无论账面上获利多少,若不进行交易,则毫无利益可言。曾有股民张道达持有“深发展”若干股,在牛市时盈利数十万,却持股观望,未能及时抛出。后来熊市出现,数十万盈利皆化为泡影,反而亏损。还有一位药材商,适值1998年华中洪灾,急需抗菌素,他乐观地认为价格看涨,迟迟不肯售药。结果其他药商捷足先登,抢占灾区药市。待冬季来临,药品滞销,该药商存货过多,过了有效期,蚀财甚巨。惜售,是商场上的通病,常使业主错失良机。孔子迫不及待卖掉好玉,值得老板借鉴。

但好货未必能卖好价,孔子深谙其道,主张要等待识货者。在商品交流过程中,持货者的自信和耐性十分重要,常常有同行业商家在价格上达成默契,坚持最低保护价。但若有商家沉不住气,率先打出降价牌,结果导致竞相降价,损失在所难免。我国近年来的彩电、VCD价格大战正是这种情况。长虹电器自信品牌优势,以技术为保证,加上完善的售后服务,降价幅度最少,市场占有率未见衰减。可见,卖者自信,买者识货,是维持市场秩序的基本条件。有家涉外宾馆旁边的古玩店金古斋,门可罗雀,生意寥寥,老板终日喝茶养神,似无事可干。有人耽心他难逃关门厄运,老板却说:“我的货,3年不开张,开张吃3年。”的确,他的古玩多是珍品,一月中只卖掉一件,盈利可维持半年房租。可见,古玩老板最耐得性子,等待识货人。当然,这和货币流通理论相悖,但商品经济是灵活多样的,对一些特殊商品而言,能有识货者上门,卖个好价,远比流通过程重要。孔子对好玉的态度,可作借鉴。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对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位矣。”《论语·阳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