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企业讨论什么是“文明”的标准,他们的回答是,时时想到他人就是文明。这个回答通俗而又生动地反映了文明的本质。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了社会生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也要求人们自觉遵守这些规范,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而不是妨碍社会生活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人们时时想到他人、想到社会,这也就是文明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商准则,正是反映了文明的这个最基本的精神。
社会生活愈发展,人与人的关系愈密切,对文明的要求也就愈高;就愈要求人们自觉地把自己放到社会中,想到自己言行的社会影响,想到社会和他人。在现代世界已经愈来愈成为地球村的情况下,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俗话说,不能服众者必不能成大事。作为一个老板必须具有团结人才、组织人才的能力,他能够以宽阔的胸怀宽容人,以坦荡的胸怀团结人,因而能够担负起对员工的责任。
北京潭拓寺内弥勒佛旁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副对联在宽容上强调的是要容天下难容之事。做老板的要宽容一般的事,还比较容易;遇到难容的事能够宽容就不大容易了。这就需要提倡“糊涂”二字。郑板桥说得好:“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糊涂而已。”当然,在原则的问题上糊涂不得,而在涉及个人恩怨的问题上,则是应该糊涂一些的。
四川乐山凌云寺内弥勒佛旁的一副对联则又有所不同:“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低。”这副对联强调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己要时时处处看到自己的无知无识,对人要尽量找出别人的长处。笑,并非笑人,而是笑自己无知无识;观,并非是观人之短,更要观人之长,取人之长,学人之长,容人之短。任何正常的人,都是有短有长的,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有时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往往结合在一起。所以说老板看人、待人,要见人之长,容人之短,与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别人宽容自己,自己也应该宽容别人,不情愿别人苛求自己,也就不应该苛求别人。“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就一定能豁达地宽容别人了。
宽容不会失去什么,相反会真正得到: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更会是得到人的心。要做到宽容,老板首先要有宽广的心胸,善于求同存异,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要总是对一些细微末节斤斤计较,更不要对一些陈年旧账念念不忘,因为老板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属下在意的对象。
由此可见,处变而不惊,以不变应万变,以宽容对待狭隘,以礼貌谦恭对待冷嘲热讽,不将心思牵于一事一物,不将一丝哀怨气恼挂在心头,这是作为一位老板理应具备的容人雅量。古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于现代人来说,老板的肚子里要能跑开火车才行。对于具有不同脾气、不同嗜好、不同优缺点的人,你要学会去团结他们,因为你是一位老板,你应具备一颗火热而宽容的心。
将心比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时期,由于党内思想路线的斗争使得党始终没有确立真正的老板核心。王明的“左”倾主义路线使得红军遭到严重损失。
为了保存实力,党决定进行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在艰苦的行程中,不少人饿死,也有不少人掉入泥淖之中,从此见不到天日。部队里面,下起平常士兵,上至某些指挥员,情绪低落,开始发牢骚,思想开小差。
党的老板毛泽东、周恩来等注意到了战士们的这种情绪,为防止战士们斗志丧失,决定召开连以上指挥员会议。在会上,不少指挥员埋怨战士们丧失了斗志,甚至不听从老板。
听了指挥员诉说的各种苦衷,周恩来说:“同志们,现在正值中国革命的困难时期,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一不小心,就会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因此,一定要调动战士们的积极性。此时战士们的情绪比较低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指挥员应该以理说服他们,而不能只靠命令指挥他们。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我们是士兵,指战挥们对我们大声斥责、痛骂,而我们的前途又看不到光明,我们会心服吗?因此,我们要理解他们,对他们多进行思想上的教育疏导,而不能只是斥责他们。”
周恩来的一席话正是要求指挥员们将心比心地想一下,想想士兵们的苦衷,而不能只顾自己,而不顾及他人。
美国总统里根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患病去医院输液。一位年轻的小护士为他扎了两针都没有把针扎进血管,他眼看着针眼处起了青包。正当他疼痛的时候想抱怨几句时,却看到那位小护士的额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那一刻他突然想到了他的女儿。于是他安慰小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第三针终于成功了,小护士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她连声说:“先生,真是对不起,我很感谢您让我扎了三次。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实在是太紧张了,要不是有您的鼓励,我真是不敢再给您扎啦。”
里根告诉她说:“我的小女儿立志要考医科大学,她也会有她的第一位患者,我非常希望我女儿的第一次扎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这里,里根在想抱怨小护士时,想到了自己将来读医科大学的小女儿,将心比心,鼓励小护士不要紧张,从而使小护士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
将心比心,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善解人意的俗语。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一点将心比心的感悟,就会对他人多一点尊重、宽容和理解;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谅解,少一些计较和猜疑。
作为老板,对待员工不能过分苛刻,不能鸡蛋里头挑骨头般挑剔他们的工作。应该将心比心,多想一下他们的处境,他们的感受。生活、工作中,有许多角色在不停地转换,在工作中你是他人的老板,但也许在某些场合你又不如他,此时你可能是服务者,但彼时就可能是被服务者……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自己,最好要先去那样对待别人。你想让员工都服从你的老板,就应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们的困难之处。
克己复礼敬人敬己
《礼记·仲尼燕居》托孔子的话指出:礼是什么呢?它实际上是处理一切事务使之具有秩序的控制手段。如果社会生活不用礼来约束,就会混乱无序。人们好像无人搀扶的瞎子或者在黑暗中摸索的人那样,手足无措,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了。如此看来,礼,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就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整个社会联为一体。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之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儒家不讲禁欲,主张顺民之所欲,使民众满足其欲望和需要。但为何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呢?“礼”是什么东西呢?
周朝是“礼”最辉煌发达的时代,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为了周朝的发展繁荣、长治久安,为周朝奠定一个稳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体系,从而进了“制礼作乐”的开创性工作,随之“礼乐文化”在周朝蔚为大观。“礼”不仅指社交礼仪,更重要的是指制定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一言以蔽之曰:礼代表着制度和秩序。礼的本义是合理,是符合仁道的行为及其行为规范。按孔子的说法,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仁要借助礼来表现出来。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礼是苍白的、虚伪的东西,而只有内容而无适当表现形式的仁则显得粗野,从而不为人理解和接受。“乐”就是音乐,音乐借助于声律以情感人,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老板也十分重视音乐感染和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礼乐文化对现代老板也很有启发意义,当今人们称之为企业文化的东西在本质上也就是“礼乐文化”的现代版。
“礼”在儒家辞典中占据突出地位,把“礼”与“仁、义、智、信”合为一体,称为“五常”,就是“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所谓“常”就是常理的意义,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是人类社会永远离不了的。在“三纲五常”中,我们认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这三条原则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已宣判为落后反动的道德教条,理应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同时,我们也认为,“五常”——仁、义、礼、智、信,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发扬光大。在社会生活以及家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每个人做到文明礼貌,形成令人心情舒畅的良好社会风气。礼能起到调节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孔子说过:“不学札,无以立。”一个人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的规范,就不能立身处世,也就不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什么这样讲呢?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就是说,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胆小怕事,只知勇敢而不懂得礼法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不懂得礼法就会尖刻伤人。所以“礼”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对外交往中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人们在认识礼的本质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应自觉自愿地遵循礼法来行事,因而守礼首先应该是人的自觉行为。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非圣贤,七情六欲蠢蠢欲动,私欲的膨胀导致种种非礼的行动。不尊重别人的权利,不爱护公物,不维护组织的利益,在社会交往中不文明、不讲礼法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克己复礼”,克制个人的过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定。
儒家向往和塑造的是模范型和良师型的老板。老板通过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反应,发送出的信息都代表了他的经营风格和水准。制定准则和严格执行这些准则,它意味着老板也必须像每一个员工一样去遵守。老板的行动准则是“正己正人”,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然后才能积极影响员工,使其自觉自愿遵循有关准则行事。要成为一名卓越的老板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则,就需要精力和恒心。你必须始终与此相依存,并努力实践它,你也会从中得到许多回报,老板要在每一件事上严于律己。
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留给后人的关于仁德的一段完整的论述,多少年来一直为仁人志士所奉行,但在我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不只一次的在特殊时代背景下遭到的批判。重新全面认识这段话,对我们的企业、老板乃至整个社会的理想与道德境界的重建,对我们大家的人格成长、成熟都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孔子此处的“礼”其实就是“理”——天理与合理。合理化是人类行为的指向,理性的合乎人类真正礼义的行动则每个人的人格将逐渐完美,礼对人一生的行为就因此具有了指导、节制、总合、仁爱、公平判断的作用,同时也使人际关系更臻圆满。孔子的这种“克己复礼”观也强调了个体与整体统一,他也强调从个人意志与个人自由出发。一个企业之事也好,一个国家的治理也好,只要个人的言行思想是遵循“礼”与“理”行事的,则这一切就有了“合目的”性,个人的行为就成了类行为的一种存在方式,天下也就会自然归于仁了,数言之间,值得每一个人一生一世的慎思与慎行:
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要克制自己的自私欲望,走上正道,遵循天理,遵循民众心中的“礼数”,就可以走到礼与仁的境界,就可以达成真正成功人生;
一日克己复礼,即每一个人什么时候都可以幡然悔悟,开始“克己复礼”达到物我两忘的“天下归仁”的大境界。对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来说也就导入了真正仁爱公平公道的发展机制和环境,则效果可测也。
为仁由己,即仁的境界在于虔诚的内心修养,别人无法为你做到,只有真正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理想,完全修行自己的美德与善缘,才可能志存高远,实现自己的、企业的、国家的价值。
非礼勿视,即要求每一个人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视、听、言、动做起,严要求,勤实践,处处事事以“仁”、“礼”标准去顿悟终可以成功。
一个老板、一个企业如果不按仁德大道去追求名利和发展,他就不可能看到长远的未来,他就会为眼前的名利所诱导,他的行为就会愈益显示出非理性,加上社会环境本身令人对未来不敢抱信心,或者社会机制缺乏合理性,比如用人制度、对老板的回报与奖励制度等,甚至由于人的人格修养不高而社会又提供了成就其破坏行为的漏洞,因此愈益多的人的行为表现出短期化与非理性,导致了多少企业从辉煌走向寂灭,多少名流大亨走向衰亡甚至走进监狱。因而总结别人的成功与失败之案例,可以使我们的老板因“克己复礼”而实现人生的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礼”与行为自控
儒家关于“礼”的内容十分广泛。《左传·隐公十一年》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荀子·劝学》给礼下了这样的界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记·曲礼》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在这些界说中,包含有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儒家还把“礼”与“仁、义、智、信”相提并论,是因为“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礼”是仁德的外在表现,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安宁的作用。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立身处世,就不可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认为,“人者,仁也”,人具有仁爱之心,而这种仁爱之心通过“礼”来控制人的行为,因而“礼”也是人的一种规定。《礼记·曲礼》认为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是“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而无礼,就和禽兽没有区别。“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既然,“礼”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是仁德的一种表现,学礼,按礼来行事,就应该是人的自学的行为。《礼记·曲礼》:“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取:趣也,治也”。即只能由人主动来遵循礼,学习礼;而不是相反,以礼去就人,强行人,教人。礼是要在人认识礼的重要性基础之上,由人自觉自愿地遵守礼和实行礼,而不是以礼的规定去勉强人遵守和实行。遵守“礼”应该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