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道核裂变
3454100000035

第35章 治理大国如烹小鲜(6)

“礼”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规范,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一定时代的礼的规定,是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一种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更应该是如此,而不是相反。现在,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中,由于私欲的膨胀,人性的异化,对传统礼仪的精华的全盘否定,人生价值的扭曲,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在社会商业交往中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比比皆是。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应该有礼貌,当然就不可能有礼貌的行为,这是因为根本没有人教给他们在商务交往中,应该有哪些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如何待人接物。更不知道,“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本质规定,是仁德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中国之所以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讲究文明礼貌。但是长期以来,把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礼貌行为当作封建主义的垃圾大加挞伐,全盘否定了,因而使一些人进入一个洪荒的领域。现在,谁也没有把这个洪荒的领域当成问题而加以重视,因而在社会的有些方面失去了和谐与平衡,企业间与企业内的一些小小矛盾,有时就产生冲突,甚至犯罪。相反,即使一个人具有一种内在修养,但是,如果不用“礼”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也会走向反面,甚至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即是说,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不懂得礼法就会尖刻伤人。所以可以这样说,“礼”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对外交往中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人之所以需要“礼”,“礼”之所以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是因为人有自尊的意识,同时也应该有尊重别人的意识。自尊和尊重别人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礼记·曲礼》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自尊心,而况富贵乎!”即是说,每个人要自己恭谦,尊重别人。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不论是社会地位高的,还是社会地位低的都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我不能太大,要像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亢,故它无所不在。人要有卑谦的精神,向他人表示谦恭,人们就会向你表示谦恭,你就会受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不自尊的人,也不会尊重别人。不尊重别人,也就没有自尊。

用礼仪来维护友情

许多人交友常常涉及这样的误区:好朋友之间不需要讲究客套。他们认为,好朋友彼此互相了解,亲密无问,如兄如弟,讲究客套太拘束也太见外了。然而,他们不知道朋友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干涉、强求和控制。彼此之间只有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交、反之,则高、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不尊重对方,不讲客套,否则,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充沛的感情能促进和谐深沉的交往,这种感情不是矫揉造作,而是真诚的自然流露。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用礼仪来维护和表达感情是人之常情。

好朋友之间讲究礼仪,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过于讲究礼仪。一味打躬作揖,则更加糟糕。朋友间的交往要恰如其分,不强交,不苟绝,不面誉以求新,不愉悦以苟合。

朋友之间,在非原则问题上谦和礼让,宽厚仁慈,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则应保持清醒,不能一团和气。见不义不善之举应阻之正之,如力不至此,亦应做到不助之。如果明明知道有人在行不义不善之事,却因他是长辈、老板、朋友,即默而容之,这是自私的倾向。有时候,立定了脚跟经商,的确是会冒风险的,也可能会受到暂时的委屈,受到别人的不理解,但是这种公正的品德,最终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说唐》里鼎鼎大名的尉迟恭是一名莽勇的将军,却不知在唐史里,也是一位以“和而不流”著称于世的君子。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朝间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唐俭是个直性子的人,平时不善逢迎,又好逞强,与皇帝下棋却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把唐太宗的棋打了个落花流水。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他平时种种的不敬,更是无法抑制自己,立即下令贬唐俭为潭州刺史,仍不觉解气,他又找了尉迟恭来,对他说,唐俭对我这样不敬,我想借他而诫百官。不过现在尚无具体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听他是否对我的处理有怨言。若有,即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迟恭听后,觉得太宗这种张网杀人的做法太过分,所以当第二天太宗召问他唐俭的情况时,尉迟恭只是不肯回答。反而说,陛下请你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到底该怎样处理。唐太宗气极了,把手边的茶杯狠狠地朝地下一摔,转身就走,尉迟恭见了,也只好退下。

唐太宗回去后,一来冷静后自觉无理,二来也是为了挽回面子,于是大开宴会,召三品官入席,自己则主宴并宣布道:“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表彰尉迟恭的品行。由于尉迟恭的劝谏,唐俭得以免死,使他有再生之幸;我也由此免了枉杀的罪名,并教我以知过即改的品德,尉迟恭自己也免去了说假话冤屈人的罪过,得到了忠直的荣誉。因此赐尉迟恭绸缎千匹。”

唐太宗这样做,当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同时,他也感谢尉迟恭。假使尉迟恭真的按他的话去陷害唐俭而致其死,又安知唐太宗肯“公正”起来,不治罪于尉迟恭呢?与朋友相处也是一样,如果是真心待人,就应该对他加以爱护,不但帮助他渡过种种的难关,而且也要帮助他克服种种弱点,天长日久,朋友们自然会了解你的为人和品格,包括自己的老板和同事。

君子之交淡如水

培根在《论人生》中对友情曾做过精辟的论述:“友谊在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在没有友谊和仁爱的人群中生活,那种苦闷正犹如一句古代拉丁谚语所说:‘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人们的面目淡如一张图案,人们的语言则不过是一片噪音”;“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其性格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

我们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之道。“君子”是国人的理想形象,如同英国的“绅士”。“淡如水”是相互间保持一定距离,讲究原则。

《论语》解释“君子之交”,即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亦君子之间虽讲究和睦、调和,但是,允许有不同的意见,遇到问题,大家可以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目的是为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解决了,皆大欢喜,相互间不虚伪,不猜忌,这样的友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相反,“小人同而不和”,表面上一团和气,元原则地相互迁就,实在于内心各揣心腹事、离心离德,这样的友谊不能长久。

《论语》还有一种说法:“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对人表示真正的友好,但不袒护你的缺点;而小人无原则地偏袒“友人”,实则缺乏真正的友好情谊。

南梁时期刘竣,字孝标。他模仿朱穆的《绝交论》作了一篇《广绝交论》称:“人世间结交有因权势而相交,因贿赂而相交,因说话相投而相交,因双方都贫穷而相交,因度量都宽宏而相交。”

《文中子·礼乐篇》中说:“为权势相结交成朋友的,势力没有了,交情也就断绝了;因利益而结成朋友的,利益没有了,交情也就淡忘了。君子不与这类的人结交。”

《说苑·敬慎篇》中说:“始终如一地保持慎重,这样的朋友才能长久。”

廉颇被免官回归故乡时,门下的宾客都走光了;等他重新管理时,宾客都回来了。廉颇说:“你们不是都走了吗?”宾客说:“唉,您怎么这才看出来?当今天下结交朋友,如同做生意。你有权有势,就跟着;你无权无势,就离开。世道本来就是如此,您怎么这样气愤呢?”市道之交,如同市场上,路边上做买卖生意的人,交易做完了就各行其路,哪里会有长久之理?

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应付朋友间的交往,是困扰现代人的大问题。有人为了照顾工作而疏忽了人际关系;也有人侧重与朋友的交往,而又影响了自己的工作,二者总是协调不好。奔波于家庭、事业与朋友之间,烦恼多,包袱重。这种情况下,你不妨使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秘诀,去消除你的烦恼,卸下你的包袱吧!

合作伙伴之间应说真话

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要想得到知心的合作伙伴,首先应敞开自己的胸怀。要讲真话、实话、不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以坦率来换得合作伙伴的赤诚和爱戴。

《论语·八佾》中记载: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听后非常气愤。因为按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去祭祀名山大川,对周礼推崇备至的孔圣人认为这是“僭礼”的行为,气愤填膺,便要当时在季氏门下做事的学生冉有去阻止季氏的所为,但是冉有却回答说“不能”。冉有的无能,就在于他缺乏孔子那种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气概和力量。由此可见,当官的读书人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精神力量,要有勇气。如果精神力量衰竭,没有气力,那么天下的事情就做不了丝毫,更不要说做大事。也就是说,要做一个道德高尚,有所作为的人,培固自己的心性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合作伙伴之间交往,应敢于说真话,肯让人知,合作伙伴才能为你的诚实所感动,从心灵深处喜欢你,回报给你的也将是他的真话、实话。英国作家哈尔顿,他为编写一本《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的书,采访了达尔文。由于达尔文的坦率尽人皆知,哈尔顿就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主要的缺点是什么?”达尔文回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听了这些直截了当的回答,谁能不为达尔文的坦率鼓掌呢?按理,像达尔文这样的大科学家,完全可以不痛不痒地说几句话,或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但达尔文却能做到一是一,二是二,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地袒露在人们面前,这种高尚的品德,必能换来真挚的信赖和尊敬。

历来人们都主张知人而交,对不很了解的人,应有所戒备,对已经基本了解、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应该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戒备。对可以信赖的人,真真假假,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举。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又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于,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

说真话,要坦荡无私,光明正大。一旦发现对方有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对他的事业关系密切的缺点和错误,要及时地指出,督促他立即改正。虽然人总是不喜欢被批评,但意识到批评者确实是为自己着想时,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灵得到沟通,友情得到发展。

不学礼,无以立

荀子说:“没有礼貌,人就不能生存,事业就不能成功,国家就不能安定。”礼貌待人,是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能使社会和谐而有秩序,从而维护着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礼貌,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来而不往非礼也”,只要求别人尊敬你,你不尊敬别人,这是不礼貌的。

《西游记》中讲述的唐僧,真有其人,法名玄奘。在他的传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吾今奉慈训,岂敢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

这段记载包含两个故事:一是孔子学生曾子,当老师与他讲话,他马上离坐站起来,以表对师长的尊敬;二是玄奘听到父亲讲述“曾子避席”后,也立刻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学习曾子,尊敬父亲;从他们俩人的事例,不难看出我国人民讲究礼貌的风习由来已久。

待人讲礼貌可概括为六个字:文雅、和气、谦逊。

文雅,是指要学会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您好、谢谢、再见、请多包涵、真对不起”之类的礼貌用语;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礼让。

和气,就是要以理服人,心平气和地同别人讲话,不能强词夺理,恶语伤人。在香港,政府推行“公务员礼规”,规定说话必须和气,有礼节,警员检查完人们的身份证,会客气地说:“打搅了!”承建商在工地板墙上写着“地盘施工,各位小心行走,不便之处,请诸君多多包涵”。

谦逊,就是多用讨论、商量的口吻说话,不盛气凌人。客人来了,热情招呼:“您请坐!”送客时说一声:“希望您一定再来!”有人在汽车上挡道,说声:“同志,请让一让!”谦逊的日气,让人乐于接受。

一个人需要有礼貌,这是经商的根本。在家里对父母、兄弟姐妹要有礼貌;在学校对老师、同学要有礼貌;在单位对老板、同事要有礼貌;在公共场合要扶老携幼,“长者先,幼者后”。

孔子曾告诫人们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如果没有礼貌,怎么能做好人呢!

人人都可能做错事,做了错事而不知悔改,那是坏人;知道悔改,即是好人。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过去的既已无法挽回,那么惟有以后坚决行善才可以补偿。

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怎样对待错误是经商的大问题。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有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话,孔子也说:“过则无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不能没有过失;不怕有过,只怕不改;有过能改,就是最大的善;过而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非但是常人,即圣贤亦不能无过。尧荐举了舜,而舜曾杀尧之子丹朱。只是圣贤比常人更善改过迁善,所以他显得比常人伟大而英明。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改过迁善的能力,他才可以算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一个完整意义上精神健全的人。不要怕自己犯错误,也不要为自己经常后悔而烦恼。当一个人感觉到有愧于心时,其实他应该是绝对无愧的,因为他精神上的“自愈组织”正在战胜“病毒”而取得优势。因此,怕就怕一个人不肯运用这种调节功能,不肯自我谴责。

许多时候,我们会见到这种情况,当某人犯了错误将受惩罚的时候,人们会要求执法者“再给他一次经商的机会”。或者,一个人受了惩罚之后,人们会告诫他,“你可要痛改前非,重新经商呐”!这里的经商,即要求当事者不再破坏现存秩序,不再违背社会既定的道德规范体系,约束个性,努力学习和适应既定的伦理道德价值规范,并且用行为表明自己已经领悟和接受了这些规范,成了一个合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