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道核裂变
3454100000033

第33章 治理大国如烹小鲜(4)

把仁爱思想落实到细微之处。

这里有关孔子的两个小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第一个故事是说孔子家的马棚着火了,孔子从朝廷退朝回来,急忙追问有没有人受伤,急切之情溢于言表,而没有问到他家的马是否有伤。马棚着火,最容易受伤的肯定是马夫,也就是说是下等人,在这个事件中,孔子只问人不问马,充分体现了他的仁者胸怀,而且他的仁爱精神,是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而不是只爱某些人,却轻视另一些人。另一件事,是说他的一个朋友死了,却没有人管。也许是他的这位朋友没有亲人,或者是亲人不愿意管,其他的朋友也不愿过问,反正是没有人管。孔子知道后,挺身而出,主动说:“丧葬的事由我来料理。”当然,办这种事肯定是不轻松的。古代人迷信,总害怕接近死人,碰上与死人沾边的事,说是要沾上晦气,一般都避而远之。再者,操办一个人的丧事,免不了要破费一些钱财。孔子是一个有远大追求和抱负的人,像这样的小事情,不应该管,管了就要占用很多的时间,耗费很多精力。但是,孔子“不因善小而不为”,主动地承担了一个朋友的道义和责任,个因这是晦事、麻烦事、蚀财的事而佯装不知,见死不管。

同情与互助

孟子曰:“要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仁,人心也。”

不忍之心就是恻隐之心,又是仁的根苗。孟子认为,只有把“仁’和“人”结合起来。才是经商的道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恻隐之心,他就失去经商的资格。可见,恻隐之心在儒家人格思想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子见齐衰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看到穿丧服的人和瞎子,神情非常严肃、拘谨,同有丧者一起进餐,总是吃不饱。如果那天他哭了,就不再唱歌。可见孔子对别人的不幸是富有同情心的,而且深切同情。文正视民如伤。不敢海鳏寡。

这是对弱者的同情。

同情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儒家也继承了血缘氏族制度遗留下来的互助精神。

孟子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子曰:“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上边所引的资料,都出于儒家典籍,反映了儒家提倡同情、互助的主张。同情、互助是和谐、稳定人际关系有效的润滑剂。如果我们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并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一定会收到很大效果。

生命的意义在爱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一位大学教授和他的学生来到黑人贫民窟搞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课题是预测该地区的250名黑人孩子将来拘前途。学生们认真地做着报告,几天后,这份报告的结果出来了,但它令教授忧心忡忡。学生们在报告中预测,这250名黑人孩子将来无所作为,只能成为社会的负担。

30年后,教授去世了,他的一位同事从他的档案中发现了当年的那份报告。这位同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到了当年的黑人贫民窟。他看到,事实并没有报告的结论那么令人沮丧,相反,发生的一切让这位同事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调查的250名黑人孩子中,除了18人离开故土,无最新消息外,其余的232人都成就斐然,他们当中有的人成为了银行家,有的人成为了大律师,有的人成为了老板,有的人成为了著名影星。

教授的同事逐个采访了这232人,追问他们何以能成功?这些人说得最多的是:“应该感谢我们的小学教师。”同事费尽周折找到了那位小学教师,此时,她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说话不太清楚,可是有一句话同事能听懂:“Ilovethesechildren(我爱这些孩子)。”

这个故事让人想到了英国伟大的诗人罗杰斯生前和朋友们谈得最多的一个话题。一个女孩子人见人爱,有人问她:“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你?”小女孩天真地说:“我猜,大概是我爱每一个人的缘故吧。”

生命的目的在爱人。我们经商到底拥有多少成功和快乐,这要取决于我们到底付出了多少爱,又有多少人在爱着我们。

经商最博大的自由是爱,经商最富有的财产也是爱。爱的成就无限宽广,因为它能到达一切才智难以到达的心灵彼岸。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是一种活动的情感,不是静止的物体。爱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很特殊的经验,要想拥有它,最佳办法是把它施舍给别人。诚如法国哲学家居友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同情、很多的爱心,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应该把它施舍给别人,这就是生命开花。”

孔子说,仁者爱人。一个人富有宽博的爱心,自然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问题。爱,不仅仅局限于通常的情爱、性爱,宽容大度,给别人多一点同情的理解,也是一种爱。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我们之所以对生命做不到深刻透彻的认识,总认为经商难,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爱人的快乐,人与人都是以心交心,以心换心的。爱人的心,自然会被人所爱。

富有爱心的人,不但自己的生活充实快乐,而且能感染别人。你富有爱心,可能并不富有,没有炫耀的地位,没有显赫的声名,没有冒油的财产,但在精神上,你却是天使。

爱心必须具有包容力,容人所不能容,包人所不能包,有宽大的胸襟。你曾经给予过的,不一定就祈求有酬谢,也许,你本可以给予得更多一些。

当爱存在的时候,才感到“活着真好”。不可否认,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总是不断地有报复、争斗、嫉恨、嘲讽、猜疑、欺骗,甚至凶杀等等爆炸新闻发生,但这些肮脏的垃圾在爱的阳光下显得那么空虚无聊,那么可憎无耻。爱把温暖和幸福,带给亲人、朋友、家庭、社会、人类。爱是永恒的主题,持久的构思,多彩的内容。我们不能看到罪恶,就否定这个世界没有爱,就像不能看到礁石就厌恶海洋,看到死亡就否定生命一样。人类之爱是先哲圣贤追求的,也是他们所渴望的,更是平常百姓祈盼的。当人与人之间把真诚、善良、平等、团结、和睦共处、赐惠,这些爱的因素剧变为炽热的能量的时候,世界将不只是一个地球村,而是一个大家庭了。

君子成人之美

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别人的扶助。正如《论语·颜渊》篇中说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助人为乐、利人利众的仁义表现。

仁者爱人,宽则得众。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感情便没有人性的出发点。

苏秦、张仪本是要好同学,苏秦深知张仪的学问在己之上。但苏秦却先成功了,做了六国的宰相,当落魄的张仪前来投靠苏秦时,谁知竟遭到他无数的奚落,愤怒的张仪决计只身赴秦,自找出路。苏秦却暗中派人沿途照料,补给张仪所需,直到张仪高就宰相,才明白苏秦为不埋没他的才干,不使张仪依赖苏秦所想出的办法,目的是成全能者,可谓用心良苦,使张仪感激不尽。

古代有很多成人之美的义举。《水浒》里的武松,不平于蒋门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行侠仗义,挺身而出“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西厢记》里的红娘,同情和促成张生与莺莺的爱恋,事发被拷,仍仗义执言,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电影《升官记》里的徐九经,秉公断案,不媚权贵,终使倩娘嫁得意中人。尽管丢了乌纱帽,但他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在成全了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的名节,受到人们的敬重。

成人之美的事,在当今的社会到处都有。当自己的幸福以别人的痛苦为前提时,他们都自愿地放弃自己的幸福,这就是他们的高尚精神所在。主动支援一时经济桔据的友人,使其免除后顾之忧;尽力帮助友人掌握知识,使具早日榜上有名等等,总而言之,凡是好事情,好愿望,你伸出热情之手,予以大力帮助,使之功成事就,都可以说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为,都是得人心,受欢迎的。

助人为乐,济人危难,这种成人之美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真正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要扶正压邪,放手和坏人坏事做坚决的斗争。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些怕惹是非的人,偏偏被是非惹上了,正所谓“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在这种时候,恐怕他最想见到的,不是像他自己一样遇着“是非”绕道走的人,而是盼望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士快快到来,以解救他的危难。所以,我们必然批判那些对人漠不关心、见危不助、见难不帮、见义不为、见暴不除。见死不救的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行为,因为这和我们民族成人之美、助人为乐、救人危难的优良传统背道而驰。

成人之美,积德行善,获得的将是温情厚意。

做富有人情味的老板

作为老板,手里没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是难以成功的。所以有先见之明的老板在争夺人才时,无不费尽苦心。

在争夺人才的策略中,以情动人是最常见的一种。我们知道,讲究情义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中国人尤其如此。“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结果。

韩非子在讲到驭臣之术时,只说到赏罚两个方面,这自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但却很不够,有时两句动情的话语,几滴伤心的眼泪往往比高官厚禄更能打动人。因此,感情投资,可谓一本万利,是一种最为高明的统治术。

有许多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会记得只见过一两次面的员工的名字,在电梯上或门口遇见时,点头微笑之余,叫出员工的名字,会令员工受宠若惊。因此,富有人情味的老板必能获得员工的衷心拥戴。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担任魏军统帅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层士兵的拥戴。当然,吴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多打胜仗。他的战功大了,爵禄自然也就高了。“一将成名万骨枯”嘛!

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个脓疮,作为一军统帅的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士兵吸吮脓血,全军上下无不感动,而这个士兵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却哭了。有人奇怪地问道:“你的儿子不过是小小的兵卒,将军亲自为他吸脓疮,你为什么倒哭呢?你儿子能得到将军的厚爱,这是你家的福分哪!”这位母亲哭诉道:“这哪里是爱我的儿子呀,分明是让我儿子为他卖命。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血,结果打仗时,他父亲格外卖力,冲锋在前,终于战死沙场:现在他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看来这孩子也活不长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样“爱兵如子”的统帅,员工能不尽心竭力、效命疆场吗?

己所不欲忽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板时常和员工换个位置,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便是安人之道。

不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己所欲施于人,都应该有其限度,而这个限度,即在“安”或“不安”。超越了限度,会导致不安的后果,则虽为自己所非常不欲的,也不得不施之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你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人能像考虑自己、为自己着想那样来考虑别人、为别人着想,就可以进入“文明”层次了,就真正有点精神文明了。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那样就实现了全球一家,实现了理想国。

我不愿别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加到别人的身上。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他能做到,孔子却说:“非尔所及也。”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是一个全才,他比孔子小31岁,出身于商贾之家,后来在鲁国季孙氏手下做了不小的官,据说孔子晚年生活得以维持,子贡出了不少的力。孔子死后,子弟们多是服心丧三年,即待师如父,内心服孝三年,子贡却在孔子的墓旁搭了一茅棚子,亲自在那里守孝三年。在风水先生中还传说,孔子的墓地原先选在葬少皋帝的地方,但子贡看了后认为那只是一个帝王的风水,孔子是千古圣人,那处风水不行,然后才选了曲阜孔子坟墓所在的那块风水圣地。孔子不称许子贡,可见推己及人之难。

有时,我们发现,那些经历过贫贱、困难、挫折、痛苦的人,因为自己对这些东西有体会,所以为别人着想还容易一点。一帆风顺的人、条件优越的人、有名望有地位、才高力大的人,办起事来碰钉子时少,走起路来抬轿子的多,自己达到目的很容易,为别人着想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只要有一点点权力的人,在运用这点权力时,为别人着想都不太容易做到。机关坐办公室的人,想不到前来办事的人的困难;超市站柜台的人,不愿体会购物者的心情;医院做医生的人,不善体贴病人……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有,不过前者更普遍些罢了。

有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也是一切道德,特别是公共道德的基础。如果人们心中都只有自己,完全不顾他人,那也就不会有公共道德”。现在社会上许多不良现象,都与缺乏恕人的思想有关。这一点也是任何民族、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所普遍适用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应该普遍遵行的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