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不能逻想、展望,但想了要付诸行动。如果只遐想,而不学习、实践,那就真成“瞎想”了。孔子讲过“思无益不如学”,他还讲过另一句很有启发的话“坐着想不如起来行”。这两句意思都差不多。君不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要成功,就该从那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从那一小撮泥土筑起,从此时此刻开始,从坚实的土地上迈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千里之外的遥远地方,有非常迷人的景致,有富有魅力的目标,如果你只在那儿空想,而不一步一步地去走,那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成功是务实绽开的花朵。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空想、妄想、玄想、瞎想都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鲁迅先生告诫说:“志愿愈大,希望愈高,可以致力之处就愈少,可以自解之处就愈多。”志愿和希望的实现要靠干和做。干和做就是务实,就是脚踏实地,就是要找到实现志愿和希望的用力之处,否则,就会像鲁迅先生说的,“开首太自以为有非常的神力,有如意的成功,幻想飞得太高,坠在现实上的时候,伤就格外沉重了”。
付出越多收获也越多
有一则寓言故事,蕴含了深刻的经商哲理。
赵秀才与钱老板死后一起来到地狱,阎王看过功德簿后对他们说:“你们二人前生没有做什么坏事,我特准许你们来生投胎为人。但现在只有两种经商的方式让你们选择,一种是做付出的人,一种是做索取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过付出、给予的人生,一个人需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阎王说完,便让赵秀才和钱老板慎重考虑后再做选择。
赵秀才心想,前生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现在准许来生过索取、接受的生活,也就是吃、穿都是现成的,我只用坐享其成就行了,那样真是太舒服了。想到这里,他第一个说道:“我要做索取的人。”
钱老板看到赵秀才选择了来生过索取、接受的人生,自己只有付出、给予这条人生之路可供选择,没有别的选择,他还想到自己前生经商赚了一点钱,来生就把它们都施舍出去吧。于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过付出、给予的生活,做一个付出的人。
阎王看他们选择完了,当下判定二人来生的命运:“赵秀才甘愿过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辈子做乞丐,整天向人索取饭食,接受别人的施舍。钱老板甘愿过付出、给予的人生,下辈子做富豪,行善布施,帮助别人。”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选择人生时,其实也在选择态度。态度诀定一切。谁懂得付出与给子,他人生的结局总不会太坏。
付出、给予,这是我们立身成人之本。我们懂得付出,就永远有可以付出的资本;我们贪图索取,就永远有必须索取的企求。付出越多,收获越大;索取越多,收获越小。人生就是由这样一种惯性趋势操纵着,我们生存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这种状态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只要我们养成付出、给予的习惯,我们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可供付出、给予的资本。
付出、给予的核心,也就是爱。
《李嘉诚的经商之道》一书中展示了李嘉诚这位“千亿富豪”的拳拳爱国家、爱人民之心。
李嘉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钱来自社会,应该用于社会”。他在取得巨大的物质财富之后,便积极推行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慈善事业。为了替家乡人民办一点实事,李嘉诚在百忙之中,还亲自在汕头选择校址购地900亩建立汕头大学,他出资数亿港元为学校购置最现代化的设备,还物色教授,捐赠大量电子教学仪器。在北京举办的1990年亚运会筹资阶段,李嘉诚一次捐献30万元,是捐献资财的最大户头。1991年,我国华东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李嘉诚个人捐款5000万港币,成为当时个人捐款最多的老板。1992年,李嘉诚与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会晤,他对邓朴方说,他和两个孩子(李泽钜、李泽楷)经过考虑,再捐一亿港元,也作为一个种子,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全国的残疾患者办点实事。李嘉诚先生对祖国的捐资援助从不吝于投入,到目前为止,捐款数额已超过22亿港元。
人格上的高贵同时造就了事业上的高贵。富有伟大爱心的李嘉诚在生意圈中树立了良好的公信力。
孟了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为我们的付出和给予,为他人造就了幸福和快乐,而这种幸福和快乐,最终也会降临到我们自己的身上。
管理先修德
《菜根谭》中曰:“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它的意思是说,在恩宠利禄方面,不要抢在别人前面;在德行与事业上,不要落在人后面;在接受与享受方面,不要越过一定分寸;在修养与操行上,不要降低分毫。
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个人的气节和正义就像《阳春白雪》这首名曲一样。但人不管如何清高或有学问,如果没有高深的品德来配合,那么这种学问和清高也丧失了意义。
楚怀王时,屈原在朝担任左司徒的官职。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国家治乱的道理非常清楚,并且擅长辞令。楚怀王很器重他。他在朝中和楚王一道商议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和各国的君王相酬酢。当时,上官大夫和屈原爵位相同,一心想争取楚王的宠信,非常嫉妒屈原的才华。
有一回,楚王指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刚刚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便想夺取这份草稿,屈原不给他。上官大夫因此怀恨在心,在怀王面前毁谤屈原说:“大王指派屈原制定法令,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每当一道法令制定完成,颁布出来,屈原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能做得出来。”楚王听了大怒,因此疏远屈原。
屈原对于楚怀王被小人迷惑,耳朵不能辨别是非,眼睛不能分清黑白,感到很痛心,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写成了《离骚》。屈原在《离骚》里,叙述远古帝喾的事迹,称扬近世齐桓的伟业,同时论及中古汤武的功绩,用来讽刺当时的政局。他的文辞简约,托意深微;他的心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他行为廉正,所以一直到死,都为小人所不容,如《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都是美好品德的象征。他不肯同流合污,毫不受社会恶习的感染,虽处污泥之中,却如莲花一般,仍保持自身品德的高洁。
后来,怀王客死于秦,他的长子顷襄王即位,用其弟子兰作令尹。由于是子兰劝怀王入秦,使楚怀王终于不悟,楚国人因此对子兰很怪罪。屈原对子兰贻误国事感到痛心。他虽然被放逐,乃眷恋楚国,希望能回到朝中来;他忠君爱国,希望能挽救楚国的颓势。但这一愿望终于未能实现。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大怒,叫上官大大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气之下,便把屈原长期放逐到江南。屈原被放逐,来到江边,且行且歌,脸色憔悴。见到一个渔夫,渔夫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呢?”屈原说:“世上的人大多是污浊的,只有我保持干净;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依然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夫说:“圣人能与世相推移,众人都醉了,你何不也喝点薄酒,何苦守身如玉,与世相忤,而招致被放逐的命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尘弹去;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人怎么能以清洁的身体去接受外界污浊的事物呢?我宁愿葬身鱼腹,也不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受到玷污!”于是他写下了《怀沙》赋。
就这样,屈原带着对楚国的深沉眷恋,带着他那坚贞、正直、高洁的品质,抱着石头,投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气节和正义足可鄙视达官贵人,而生动感人的文章足可胜过《阳春白雪》这样的名曲。屈原的作品和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因此不论任何好事,都要分一些给其他人,绝对不可以自己独享,否则轻的招致他人怨恨,重的甚至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与别人共同拥有完美名节,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别人的加害。同样对那些可能玷污行为和名誉的事,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而应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完美而清高的人。
施恩散财拢人心
老板笼络员工的手段,不外乎官职、钱财两种,但有时老板对员工不必付出实质性的东西,而只要通过某种表示、某种态度,便能给员工最大的满足,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受宠若惊的感觉,因而感恩戴德,更加忠心耿耿地为其效劳。有些人只是一味地向欲拉拢的一方施以恩惠,特别是对那些自己以为将要用到的人,更是如此。其实,收拢人心,最重要的是要针对对方的心理。给地位卑贱者以尊重,给贫穷者以财物,给落难者以援力,给求职者以机会等等,这才是收拢人心最有效的方式。
管理者要对员工示以宠信的同时,还要向他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员工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手段。俗话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对那些无关大局之事,不可同员工锱铢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对员工宽容大度,是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手段。
汉文帝时,袁盎曾经做过吴王刘淠的丞相,他有一个从史与他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将此事抖落出来。有人却以此吓唬从史,那个从史就畏罪潜逃。袁盎知道消息后亲自带人将他追回来,将侍妾赐给了他,对他仍像过去那样倚重。
汉景帝时,袁盎人朝担任太常,奉命出使吴国。吴王当时正在谋划反叛朝廷,想将袁盎杀掉。他派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袁盎对此事却毫无察觉。恰好那个从史在包围袁盎的军队中担任校尉司马,就买来二石好酒,请五百个兵卒开怀畅饮。围兵们一个个喝得酩配大醉,瘫倒在地。当晚,从史悄悄溜进了袁盎的卧室,将他唤醒,对他说:“你赶快逃走吧,天一亮吴王就要将你斩首。”袁盎问起:“你为什么要救我呢?”校尉司马对他说:“我就是以前那个偷了你的侍妾的从史呀!”袁盎大惊,赶快逃离吴国。
战国时,楚庄王赏赐群臣饮酒,日暮时正当酒喝得酣畅之际,灯烛灭了。这时有一个人因垂涎于庄王美姬的美貌,加之饮酒过多,难于自控,便乘黑暗混乱之机,抓住了美姬的衣袖。
美姬一惊,左手奋力挣脱,右手趁势抓住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并告诉庄王说:“刚才,有人牵拉我的衣襟,我抓断了他头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拿火来看看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要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他人呢?”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断了帽子上的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一直饮到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个臣子常常冲锋在前,打了五个回合每次都尽力冲到最前边。最后打退了敌人,取得了胜利。庄王感到十分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帽子上系缨的人。”
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袁盎和楚庄王的宽宏大度、远见卓识,也可以洞悉他们驾驭员工的高超艺术。
无独有偶。公元199年,曹操与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方军阀袁绍对垒于官渡,袁绍拥众十万,兵精粮足,而曹操兵力只及袁绍的十分之一,又缺少食粮,明显处于劣势,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曹操这一次必败无疑了。曹操的部将以及留守在后方根据地许都的好多大臣,都纷纷暗中给袁绍写信,准备一旦曹操失败便归顺袁绍。
相拒半年多以后,曹操采纳了谋士许攸的奇计,袭击袁绍的粮仓,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袁绍。曹操在清理从袁绍军营中收缴来的文书材料时,发现了自己员工的那些信件。他连看也不看,命令立即全部烧掉,并说:“战事初起之时,袁绍兵精粮足,我自己都担心能不能自保,何况其他的人!”
这么一来,那些怀有过二心的人便全都放了心,对稳定大局起了很好的作用。
这一手的确十分高明,它将已经开始离心的势力又收拢回来。
仁者爱人成人之美
爱是一种力量,爱心世祭很宽阔,容得下等待、忍让和理解,无爱的社会很冰凉,无爱的荒原很寂寞。爱的努力能使社会变得温暖,爱的耕耘能使荒原变为绿洲。
社会是一个大群体,个人是群体中的一分子。彼此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社会才能进步。要帮助别人成其好事,不促成别人做坏事。
以“礼”、“仁”指导行为
在《论语·乡党第十》中,记载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事和行为,这些记载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孔子作为一个圣人的仁者风范,说明了孔子不仅是一个高尚情操和道德的提倡者和鼓吹者,更是一个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者。中国古代思想家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孔子认为,仁者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信”,老板应该以“信”服人,不能光说不练,或是自己说要别人去做,而自己却不做;或是此时做,彼时不做。而应该始终如一,不论时间、场合和地点,坚持自己的道德理想,奉行自己的行事原则,不折不扣地做下去,并且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进而影响他人,做一个真正的仁者、君子、合格的老板。
以礼仪为标准,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与人交往要讲究处事的艺术,而处事艺术又不是毫无依据的、毫无规律的。孔子处事的标准,就是要处处符合“礼”。比如:他在家乡的父老乡亲面前,就表现得非常谦卑而恭顺,绝不摆架子;对上、对下、对同事说话,都有不同的姿态;接待宾客,慎重而又严肃,办事善始善终。孔子在衣着方面也十分讲究,既注重美观大方,又注重是否符合礼仪法度,还注重衣冠整洁,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孔子的这些言行对现代企业老板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我们注意到,在现代生活中,一些老板因为小有成就,便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到处摆谱。对于员工和员工,不讲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往往以老板自居,以“主人’自居,颐指气使,态度粗暴;对老板和有事相求的人,则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一副奴才嘴脸;对同事和与自己社会地位相近的人,则想方设法要压倒对方,表现出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样子。如此种种,既损害了个人形象,更损害了企业的形象。联系孔子的教诲,更觉得这些人远离传统道德。这是每个企业老板与老板都应该深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