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道核裂变
3454100000031

第31章 治理大国如烹小鲜(2)

“私了”可以双赢

在法制社会里,打官司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却不是惟一的解决方法。当某些问题用法律难以完满解决时,私了就成了首选。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霍华·休斯先生制作了一部电影,是以珍·罗素为主角的电影《不法之徒》。她是一名美丽而性感的金发女郎。在契约上签字约定她一年期的表演合同,总酬金为一百万元。

十二个月后,珍·罗素据实说:“根据契约,我想要我的钱。”

休斯申述他现在“没有现金”,但他有大量资产。而那位女演员的立场是:她不需要人安抚,她要的是钱。休斯继续告诉她:他目前的现金周转困难,请求她宽限一些时日。珍·罗素针对这个合法性的契约,其中清楚地要求在一年期结束后便要付酬的。这时休斯心想尽量少付一些,而珍·罗素看透了他的用心,这样双方的要求似是不能调解的,像敌对者一样,他们发生了强烈的争议,并通过律师交涉。

谣言盛传开来,说这件事情会以打官事的形式在法庭中了结。若是诉诸法庭解决的话,谁会获胜呢?

获胜的只会是律师,因为律师可以从雇主那里得到大笔酬金。珍和休斯都很明智。他们一致达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私了,结果使双方都满意。

他们把原来的契约变更为二十年期的交易,以五万元一年计酬。这样付给珍·罗素的报酬就容易了。休斯也解决了他资金周转不灵的困难,并负担支付本金的利息;另一方面,把要缴税的收入分摊为若干年,也使珍·罗素从中获益,她的税也减少啦。接受相当于二十年的年金,也可以使她解决日复一日的财政困难。

所以,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达到双方均满意的结果。

不可树敌太多

与人交往中不可过多树敌,更不可让怨恨自己的人再怨恨,这样你的朋友就会增多,你的敌人就会减少。

古人早在《郁离子》中就曾经指出,管理之法不宜树敌太多,因为树敌太多会触犯众怒。中国传统上认为“多个朋友多一条路,少一个朋友添一堵墙”,自古自恃才高气傲之人常犯这类错误,最后都会导致失败。

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夷射,在接受国王的宴饮后,酒醉饭饱而出。此时担任王宫守门的小吏则跪请求说:给我一点酒喝吧。夷射斥责则跪说:“一个下贱的守门人也想饮用国王的美酒吗?滚开。”夷射走远后,则跪在门前,将碗里的水泼在郎门的接水槽中,类似小便的样子。

天明以后,齐王出来对则跪呵责说:“昨天晚上,是谁在此处小便呀!”则跪回答说:“夷射在这地方站立过。”齐王大怒,因此诛杀了夷射。

一个的守门人因为被大臣所污辱,竟然设计要了大臣的命,由此可见树怨的害处。曾国藩正是看到树怨的害处才警示人们不可轻易得罪人。

与夷射到处树敌恰恰相反,作为一代君主努尔哈赤则很有些帝王风范,能宽容大度,即使对过去的仇人也是如此。

公元1580年(万历十二年),努尔哈赤统率大军攻打齐吉达城。由于事先走透消息,当大军抵达城下时,城上已严阵以待。于是努尔哈赤决定强攻,他自己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进城去,连毙守军数名。努尔哈赤矫健的身影,被城中勇士、神箭手鄂尔果尼发现,他暗发一箭,射中努尔哈赤的头部,箭穿破了头盔,又破肉入骨。在此紧急关头,努尔哈赤眼盯箭手,咬牙忍痛拔出箭,搭弓便射,箭手猝不及防,被射中大腿,应声倒地。

此时,战斗激烈,努尔哈赤无暇顾及伤情,带伤继续向前冲去。在滚滚烟尘中,城中另一名斗士、善射者洛科,又盯上了努尔哈赤,再发一箭,射中努尔哈赤的颈部。因箭镞带钩,努尔哈赤使劲一拔,把肉带了下来,血流如注。他依弓为杖,勉强走下战场,便昏了过去,攻城不得不放弃。

几天后,努尔哈赤箭伤有所好转,他不肯罢休,又率领大军重新攻城。

因为敌方军士前几天已领教了努尔哈赤的厉害,他的驰骋身影还历历在目,所以人人余惊未息。两方接战交手不久,守城士兵便一触即溃,四散逃命而去。城破以后,敌方勇土鄂尔果尼、洛科二人双双被俘。

这两人被五花大绑,送到努尔哈赤面前。众将领见了他们都气愤难捺,异口同声,让努尔哈赤下令杀了他们,以解心头之恨。努尔哈赤听了微微一笑,坦然道:这两人射我致伤,是锋镐之下各为其主啊!两军相战,哪个不想取胜?上次战争,他们为主尽忠,理应如此。今天,我不但不杀他们,还要重用,改日两军相战,他们必将成为我的战将。这样的勇士,死于疆场之上尤为可惜,怎么能因伤了我就杀害他们呢?众将领听后,连声称是,于是两勇士不仅没死,相反,还被赐给俸禄官爵,官升一级。

这两位箭手如果射出的箭力量再大一些,可能努尔哈赤已不在人世了。此仇可谓大矣,此怨可谓深矣,但毕竟努尔哈赤没有死。努氏是个胸有大目标的明白人,他知道,要实现这个大目标,非要有大量的人才扶助自己,这是他的大利,是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决不能因小怨而有丝毫改变。所以他以一个帝王的风度,一笔勾销两位箭手过去的过失,可谓站得高、看得远。这种政治家的政治谋略在商业战场上也同样有其作用。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我国古代历史上,大禹含辛茹苦治水十三年,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功绩卓著的治水英雄,他那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传为千古佳话。这种把快乐留给后人、自己吃苦的精神,是修养品德和心性高尚的体现。一个不能吃苦的经营者,万事不能成功,苦尽甘来才是成功,一味追求名誉地位的经营者,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苦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经营者。

事不必躬亲

孔子是一代思想巨匠,无论他身前身后,世人皆有定论。但也有人认为孔子只会空谈,不务实际,具体说来,没有一项专长,能解决现实问题。古人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治天下”。此论似乎持之有理,对普通人来说,要适应社会环境,必须有一技之长,才有立足之地。然而,思想巨匠的胸襟,不是凡夫俗辈可以比拟的。这就造成社会误解,人们认为孔子学识博大,但无用处。

其实,孔子并非完全一无所长,早年间他会吹吹打打,替人送丧,以谋衣食。当他的思想达到较高层次后,便以教书授业为主,长于教育。成为大家,有弟子3000千,贤人70,则完全摆脱冗务,专事思想研究,进行哲理阐释,当然不再从事具体事务。由此可见,孔子表面上似元谋生专长,被人认为迂阔,实际却正是胸怀天下,超脱凡俗的圣人气魄。

由孔子的作为推而论之,现代企业老板在事业草创之初,固然应该精通一门或数门专业技能,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当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后,老板的个人技能显然已退于次要,需要从冗务中脱身,避免做“事务主义者”,具备高瞻远瞩,把握全盘,作出前瞻性的决策,而不是被具体琐务缠住,遮住自己的眼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孔明智谋过人,精通天文地理,超过魏、吴两国谋臣,成为中国智慧人物的代表。然而,孔明事必躬亲,凡事亲自过问,殚精竭虑,极大地消耗了自己的精力,最后活活累死,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聪明人被事务主义所害,世人扼腕叹息。相反,刘邦并无特长,论兵不如韩信,出谋不如萧何,但却有驾驭群臣,总揽天下的能力,终至打败项羽,取得天下。

当代社会里,商场竞争激烈,尤其需要具有大智慧、大气魄的老板,对市场发展前景,企业生存状态作清醒的估计,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而不是拘泥于具体小事。例如,60年代电脑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有识之士已看到该行业的远大前景。美国电脑巨头王安公司在办公室电脑市场方面先拔头筹,占有35%的市场份额,但他缺乏长远目光,对刚刚兴起的个人电脑不屑一顾,并未重视,结果被美国苹果公司后来居上,大力发展个人电脑,逐步占领电脑市场,使王安公司宣告破产。现在看来,精通电脑技术的人并不见得能管理好电脑企业,只有脱身冗务,具有大智慧、大气魄、博学多识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由此可见,企业老板不必亲身处理技术细节,重要的是思想深沉,善于思考,把握全局,看清发展方向。

从自信开始

人人都有一个梦,人人都想要成功,每一个人都想要获得一些最美好的事物。没有人会喜欢巴结别人,过平庸的生活。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对自己得有信心。信心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平静稳定的心理现象,更是一个人成就自己的美德。有大信心者,就会有大成功,有小信心者,只能有小成功;没有信心者,则没有成功。

有信心的人,总是显得稳健安定,仪态优雅,从容机智;缺乏信心的人,则惶惑畏惧,优柔寡断。信心是精神生活的舵,它维持我们生活的方向;信心是生活的存储器,它使我们强壮有力,无坚不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自我存在价值与自我改造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力量,信心与自信成为成功的先决条件。轩辕皇帝在风吹草团滚动前进的启示下造出了车子,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带领民众治理河道,以及愚公挖山不止等传说,都蕴藏着要使事业成功的强大信心与向大自然挑战的信念。梁启超说过,“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无自信心,每处一事,既看得透彻,自信得过,则以一往无前之勇气赴之,以百折不挠之耐力持之。虽千山万岳,一时崩溃而不以为意。虽怒涛惊澜,蓦然号于脚下,而不改其容”,由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信心对一个要成就事业的人来说多么重要。

信心可以克服万难,化险为夷。

1980年5月,新西兰人李特和另外五人,从斐济群岛的威第雷佛出发,共搭一艘仅长四米的机帆船,到离岸十五公里的暗礁上旅游。六人在万里无云的南太平洋上,观赏五颜六色的珊瑚,海面平静,晶莹诱人。下午三点钟,他们启程返航,就在笑声不绝的时候,海面突起风浪,将小艇打翻,几个人被抛入海中,情势十分危急。

大家惊恐慌乱起来,有人主张游回暗礁,有人建议弃船游回威第雷佛。大家七嘴八舌,各执一词。时,比尔插话了,他是一个有经验的冲浪救生会会员,精于海上脱险逃生技术,是位信心十足的人。他打断了大家的话,坚定地说:“最要紧的是我们不要离开船。大家聚在一起还有希望,万一分开,我们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而鲨鱼和海浪随时都会把我们吞吃掉。”

大家看到比尔的话里充满信心,都接受了他的建议。众人齐心合力把小船翻正,只有舱顶露出水面。这个摇摇晃晃的船体,是他们求生的唯一希望。他们在水里共同推着船前进,轮流入舱内休息。比尔说:“要紧的是大家采取团体行动,发挥团队精神,保持必能生还的信心。”沉没的船由六个人缓缓向前推着,比尔不断地鼓舞大家,同伴中开始有人不支,只好到船舱里,让别人推着走。经过18个小时的艰苦奋斗,才游回到岸边,死里逃生。

李特和比尔等人的求生力量源自信心。

毛泽东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马克思说:我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盂子说:一切我都具备,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便是最大的快乐。

这是古往今来青史留名者的自信心。

今天我们做事更是要有自信心。

能自信,才能知其难为而勉力为之;

能自信,才能知其必为而拼力为之;

能自信,才能有知难而进的斗志勇气;

能自信,才能有发愤忘食。孜孜以求的内在支撑;

能自信,才能有临危不乱,临渊不惊的英雄本色;

能自信,才能有经商、做事、处世必不可少的“主心骨”。

有人说,信心好比是左右我们一生成就的调温器。这句话颇有道理。一个平庸的原地踏步的人,总觉得自己不重要,成就不了什么大事,因而他扮演的始终是可有可无的小角色。这样的人,从他的言谈、举止、行为中都显示出缺乏信心。实践证明,否定自己是一种消极的力量,它常常使人走向失败之途;而一个有信心的人,则常常踏上成功之路。

不好高骛远

人的一生不管做什么事儿,都得实实在在。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地基为第一;参天大树搏风雨,扎实根基为第一;谷子低头笑茅草,丰盈子实为第一;有志之士建功业,充实自己为第一。

然而,在生活中常常有这种情况:有些人胸怀大志,但又有点好高骛远,总爱想入非非,不愿老老实实学习,踏踏实实行动。这样长此以往,便会成为一个空想家,最后啥事儿也干不了。

你如果好高骛远,那就在成功的操作方法上犯了大错误。不经过程而直取终点,不从卑俗而直达高雅,舍弃细小而直为广大,跳过近前而直达远方,这样的结果,只能是黄粱梦一场。你越是厌卑近而骛高远,你便越陷在卑近之渊,高远永远让你够不着,摸不到。

有人在失败时,喜欢问自己:“怎么回事?是我的命不好?是我比别人愚笨?是我比别人少长一只手?”统统不是。心性孤傲,目标远大,立志高弘,这是正确的,可是,不愿耕耘,只想收获,能行吗?只空有大志,却不肯为理想的实现而去动手做一次,那理想只能是空想、妄想、瞎想,不值一分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不经千锤百炼,怎么可能锐不可挡;梅花“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扑鼻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受宫刑而忍辱负重,终于穷20年之功,写成了“史家绝唱”《史记》;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悲悯的心情关注社会,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两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才有“诗史”、“诗圣”的美誉。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世上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牛奶的时间挤出来工作的。”只怀抱空想、不付诸行动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人,注定他只能生活在虚幻之中,这种人没有坚实的基础,获得的只有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成功的陷阱。

好高骛远的人没有立足社会的真正能耐,只有夸夸其谈。然而,知道吗?夸夸其谈,引来了多少祸殃?古人王衍清谈误国,赵括纸上谈兵,导致身败名裂,这些都是鲜活的例子。

好高骛远,结局自然是悲惨的。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于是一事无成。眼看别人八面威风,春风得意,你空有一肚子护忌,问天、问地,为什么这样对你?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你该怎么办?如果你认识到了好高骛远带给你的是灾难,你充分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你发誓,一切从头再来,那么,美好的前途仍向你挥手,成功的大门仍对你敞开。你再没有失误,你再没有被人瞧不起,你仍然有可能成功,仍然有可能站立到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