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热读与时评
3399300000052

第52章 从壮剧到悲剧--读《太平天国》

着名作家张笑天潜心十余年完成的长篇新着《太平天国》(上)(中)(下)(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堪称近年历史题材创作中的重大收获。这部长篇巨制是否做到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还原,我不敢妄言,但我相信历史学家的看法,着名清史专家戴逸的“在描写太平天国的文学作品中,这是最好最成功的一部”的说法,应该是最为权威的判断。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在就书读书之中,感受到的宏大场面和丰富内蕴就令人惊叹,更还有弥布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悲剧意味令人萦绕于怀。很显然,在描述历史中反思历史,使《太平天国》在具有较好的历史认识作用的同时,也具有了较高的思想警策意义。

发生于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起事如烽火燎原、锋不可当;败事也如云烟过眼、昙花一现。在今人看来,实在于心不甘。而作者张笑天抑制着常人易有的这份情感,在《太平天国》里写胜利不惜笔墨,写失败也不打折扣,甚至把更多的笔触伸入败象中的败因,让人们由太平天国的由盛转衰,更清晰也更深入地看到了这场革命的悲剧所在,那就是来自于领导核心内部的阋墙之乱。

过去,人们多把太平天国的失败归咎于“洪杨内讧”,其实事情远不止如此。太平天国在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死后,其他领导成员已是一人一条心,四王之间互有嫌隙,洪秀全先借韦昌辉之手除掉了要与他平起平坐的杨秀清,又利用秦大纲等人之手除掉了要凌驾于他之上的韦昌辉,心灰意冷的石达开索性领十万精兵自闯天下。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领导核心,如何能全心又全力地领导好一个偌大的农民起义呢?

作者张笑天在《太平天国》里以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把诸王一次又一次的争权夺利写得可谓穷形尽相,入木三分,在今天来看仍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东王杨秀清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了,还不满足,非要与洪秀全并列第一,同称万岁不可。为此目的他网罗党羽,诛杀异己,用尽了心力;而北王韦昌辉取而代之以后,比杨秀清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杀人如麻,毫无顾忌,心肠更狠毒,手段更残忍。他们在人生的目标和处世的方式上惊人地相似,甫一上台,便大建王府,广纳王粮,为占据天国的第一把交椅,无所不用其极。而洪秀全为了稳固自己的天王地位,也是一门心思用在玩弄权术上,或以静制动,或以守为攻,明面上摘权力制衡,背地里借刀杀人。如此的领导集团,太平天国焉有不败之理。成也“洪杨”,败也“洪杨”,这是太平天国一开始就内在地注定了的命运。

《太平天国》不只是简单地向人们展示诸王内讧,在许多方面还以伴随着革命成功的个性膨胀和弊病垢积,写出了代表着小农经济的农民领袖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足。先天不足在于对外宣传平等主张,自己却要称王称霸,走不出自身的局限和封建桎梏;后天失足在于起事时尚能齐心协力,胜利后却分庭抗礼,党同伐异,自毁于居功自傲、荒淫腐败和自相鱼肉。这是太平天国从壮剧走向悲剧的主要内因,而这一惨痛的教训,对于我们以往鉴来,引以为戒,都不失其现实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太平天国》这大书很值得今人常备常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