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业型老板
3396600000038

第38章 请你一路走好(2)

默多克坚信发展事业的惟一办法是自己亲自管理,这一论点让哈佛大学MBA的教授大跌眼镜。默多克只用6名助手就管理他在全世界的4万员工,助手随时可能接到他的电话,通常第一句话便是“我是默多克”。无论是头版的新闻、各种照片,还是广告的编排,他无不亲自过问。这种事无巨细都关心的态度,使得默多克总能完全掌握自己公司的运行情况,从而作出合理的决策。

东方集团的资本运作可谓“战无不胜”,作为老板,这与张宏伟正确的投资理念有直接关系。张宏伟曾用“加法”与“乘法”论来归纳自己的投资思路,他认为资产运作是加法,资本运营是乘法。东方集团自身的实例就是最好的例证。他说:“企业传统的投资和运作,对企业禁锢比较多,把资金投入生产,通过资产经营,考虑产值、利润比例,是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这一部分利润,是必须有的,但是这还不够,因为不管什么产业,就算你技术附加值再高,也还是在‘做加法’,资本的增值幅度是有限的。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应有企业的价值经营理念,即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虽然有时经营亏损,但市场价值认同你,看重的是你将来的发展前景,不是你的现在和过去。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产业资本的增值。企业的市场价值是在资本市场上由投资者来衡量的,这个价位在成熟的资本和金融市场中是比较有规律的,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全成熟,企业的市场价值不易确定。但不管怎样,我们投资时,把企业价值经营放在首位,具体产品经营可以暂时忽略不计。这种资本运作的方式是在‘做乘法’,使资本成倍增加。”

延续财火

如何让自己的财富金字塔继续稳固呢?李嘉诚思考过这样的重要问题。历史上许多名门望族,虽然显赫一时,却富贵不过三代:甚至不过第二代,其原因何在?这是李嘉诚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思考越来越多的一个问题。

任何事业要想后继有人,不断发扬光大,都需要大力培养人才,尤其是要大力培养接班人。也只有把事业交给能够光大门楣的人,才算尽到了自己的全力。因此,李嘉诚用人之道的一个显著的特色,是注重培养后继人。

李嘉诚曾多次声称,他素来不主张古老的家族性统治,更看重西方公众公司的一套。公司首脑由董事股东选举产生,而非父传子承,这样方可保持活力。如果我的儿子不行,我不会考虑让他们接班,我不在乎家族内和家族外的人秉掌大权。

但是,大凡任何中国人,皆“亲情难舍”。香港另一位商界巨人包玉刚有无子之憾,在离世前做好让其女婿接班的安排,一块心病才算落地。在香港,曾有不少“二世祖”照样克绍箕裘。他们或浪子回头,奋发图强;或有负父训,落得一败涂地。作为含着银匙出生的世家弟子,难免都会有纨绔之气。据接触过李家两公子泽钜、泽锴的人称,李家公子却毫无纨绔之气。不过,他们能否担当庞大基业的重任,就是其老爸李嘉诚,也不敢下结论。

李超人是血肉之人,在接班问题上,同样表现出“亲情难舍”。李嘉诚、庄月明夫妇,在接班人培养上,可谓煞费苦心,深谋远虑,而绝不溺爱。

温室里的幼苗是不能够茁壮成长的。他常带儿子去看外面的困难,领会人生的艰辛;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看那个一边卖报纸一边还在温习功课的小女孩,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求学态度。他希望两个儿子,从身边大众身上去接受、领悟人世的坎坷,去品味该如何去做人。

李泽楷在国外上大学时,李嘉诚前往探望那天下着雨,他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大背囊,踏着自行车,在车辆之间左穿右插。李嘉诚心想,“这么危险。”等到走近了,再看清楚一点,这才发现原来是泽楷。

当初,他送两兄弟到国外读书,李嘉诚没打算给他们买汽车,只买了两辆自行车给他们代步。自那次目睹险境后,他才放弃了这种磨炼儿子的方法。

李泽楷不满14岁赴北美读大学预备学校。同学不论出身富家或平民,皆有很强的独立意识。目睹耳染,李泽楷很快习惯了独立生存。父亲去看儿子,发现泽楷假日在网球场拾球赚钱。李嘉诚回港后对夫人庄月明高兴地说道:“泽楷学会勤工俭学,将来准有出息。”

李嘉诚谈起教子经验时说:“沙地里长出来的树,要拔起来,你说有多难呢?”

儿子在家时,每当星期天,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必定会跟父亲出海畅游。这已是多年的老习惯了,像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也许大家会感到奇怪,不就出海吗?人人都会,人人都去。但是,他们出海畅游的目的,在于他们要协力上演一幕“压轴好戏”。

据李嘉诚所言:“每次出海时,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那种,解释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有人说,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大相径庭,水火不融。但成为商界巨子的李嘉诚,却能将这两者很好地融为一体。在香港这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中,他体现出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传统美德,确实难能可贵。

做人跟做生意一样,李嘉诚有自己坚守的原则。他常对儿子讲:“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允许做,我都不做。”在滚滚红尘当中,可以辟一处地方安顿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较舒坦。

李嘉诚对儿子的培养,还不仅限于此。在泽钜、泽锴兄弟俩不满10岁时,李嘉诚就在长实会议室配有“专席”,让他的两位公子出席董事会议,接受最早的商业训练。

谋求垄断

1879年,一个仲夏之夜,萨拉托加的超豪华别墅里,洛克菲勒再次邀请全美著名的石油大亨云集,再次酝酿一个空前的联盟:成立一个“托拉斯”石油工业集团,是世界上惟一的,也是最大的一个。

这个托拉斯集团,由全美主要的石油企业合并而成,旨在垄断石油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个集团的所有盟员,在生产上、法律上都不再具有独立性。

托拉斯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托管会”,领导权掌握在洛克菲勒和另三个石油巨头手中,所有的股东均拥有信托证书并借此获取红利。然后,洛克菲勒私下约会三位伙伴,以极优厚的条件交换股票,使美孚石油公司成为大联盟的真正主人。

洛克菲勒利用“托管会”的威力,以惯用伎俩,兼并了近百家石油企业,彻底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

在一次富豪云集、香槟酒飘香之际,洛克菲勒像只灵巧的小鹿,穿梭于人群之间。每当有人向他祝贺,大献殷勤,他总是得意扬扬、滔滔不绝地说道:

“玫瑰含苞待放时,惟有剪去四周的枝叶,才能在日后一枝独秀!”

对于每一潜在的竞争对手,微软已经建立的基础使他们确信自己是攻不破的。未来的竞争有可能来自这一领域新的进入者,而不是现有的操作系统。

既然操作系统市场已被独占,微软十分认真地提出一种捆绑战略(与它曾经用于征服市场的策略非常相似)。在这种策略中,操作系统和CPU锁定在一起,打包出售。

“如果他们决定在拥有CPU的同时也想拥有操作系统,那我们的生意就危险了。这可能会是由英特尔老板并提供资金赞助的联盟——比如说与Compaq和网景联合。我可以确信,他们考虑这个问题已有时日了。他们可以购买SunSOFT或者他们自己启动一个卑鄙的产品计划。如果他们决定以1美元出售操作系统,以200美元出售CPU,他们将使OEM站在他们一边。有关用户惯性的争论依然存在,这将阻止他们轻松地建立前冲的能量。我们的对策是,可以买下国民半导体公司或AMD,或者两者都要,同时拥有CPU和软件业务。但双方的股票(英特尔和微软)会突然暴跌。我们将以100美元出售软件,以1美元多一点出售CPU。我们如何确保我们的伙伴关系,如何能在必要时做出快速反应?我们比其他任何人都能更好地将兼容性带到另一个平台中,而且我们有足够的钱为芯片生产能力投入资金。”

对比尔·盖茨来说,作为竞争对手的英特尔是惟一可能威胁到它的垄断并导致“情况变糟”的力量,也就是,它将面临竞争。不过,在最后,比尔·盖茨得出的结论是,它所建立的基础、它对平台的控制、它的巨额资金将赋予它最大的优势。关于这些,正如在审判中揭露的那样,比尔·盖茨已成功阻止了英特尔发展它的NSP软件,这一事实在整个案件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微软的反对下,英特尔甚至不能将一个新软件引入没有微软统治的市场。

目前微软在操作系统市场没有面临竞争。它消除了能够破坏其价格策略的所有大型公司的力量,并且规划了能够维护微软自己高价位的对策。结果,微软夺去了所有可能的利润,并将操作系统价格哄抬到100美元以上。需方的阻力已经引起它的警惕,但是还没有供方的压力促使其降低价格,它还着手计划使价格再增加一倍。

该分析指出,很清楚微软企图利用它的市场能力来保护它的高价位。让我们将竞争性市场和两份备忘录中的垄断市场来作一对比。

比尔·盖茨猜测英特尔将被迫降低它的现行价格,它是由软、硬件知识产权价值的不同所决定的。它可能会卖到201美元。请注意英特尔的成本介于170至180美元之间。所以,一个操作系统的初始成本是在20至30美元之间。这与我们的结论十分一致,在下一部分,微软正在开发的操作系统的成本是在15至25美元之间。

比尔·盖茨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将它的软件与低价CPU捆绑,来保护它的价格。它可能卖到171至176美元。在任何情况下微软的价格都不会下降。

比尔·盖茨对竞争威胁的反应是以侵略性的行动来消除竞争。

在成功地消灭了竞争之后,微软提高了操作系统的价格。在90年代中期,最高销量的最大折扣价格将近45美元,全价大约为60美元。最近,微软显然已经再次提高了价格,其办法就是降低它的折扣并且改变许可条件。显然现行价格是每台系统在50至60美元之间。

微软从1996年至1998年之间由于滥用市场能力而获取的垄断价格,应该是“美国反微软”一案中所确定的惩罚。从消费者角度所观察到的最恶劣的环境下,操作系统的价格也应该维持在90年代的水平,3%的价格下跌应该是一个很适度的预期。估计操作系统的竞争价格是在15至25美元之间,但实际上价格是在50至60美元之间,垄断差额在35至45美元之间。

微软自己认定这种滥用垄断的价格模式在今后两三年内都是牢固的。随着销量的增长,超额费用也将进一步上升。只需两年间又会收取另外100亿美元以上的超额费用。

的确,如果微软采取策略让消费者转移到更高价格的系统上,那么今后两年加诸在公众身上的额外费用将会在150亿美元左右。

有关微软给它的产品制定高价并极力保护超额的价格的证据是压倒性的。为了保护它的垄断利润,微软发动了一场对抗低价PC的市场战役。

反对低价PC战役的后果,就是阻碍或拒绝半数的用户获得能够满足他们需要,并给他们提供迈向信息时代的廉价PC机。

微软积累了巨额资金,它将迅速建立起它的市场霸权。这将使它购进PC硬件或软件业的其他部分作为微软的长期战略,以更容易地保护它垄断的市场能力。

快速发展

创业型老板快速发展要学会先微利发展。

阿尔迪25岁那年,他的母亲不幸辞世,留给他的仅仅是一个小的可怜的零售店。血气方刚的阿尔迪经过几年的苦苦挣扎,终于使小铺加以扩大,并增设了几家小分店,起名也叫“阿尔迪”。

创业之初,由于资金有限,阿尔迪的小店简陋而陈旧,只能出售一些罐头、汽水、点心之类的食品。一年结算下来,所赚微乎其微。

为了找到新的突破口,阿尔迪一个人在家苦思冥想了好几天,仍然找不出答案。于是,他们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致富的窍门。每天他安排好店里的事情后,便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

这天下午,阿尔迪来到一家“消费品商店”。只见这里顾客盈门,许多人大包小包地买东西,生意好得出奇。

一打听,原来凡到这家商店购物的顾客,都可在年终凭发票获得购物总额3%的免费赠送。

数日来愁眉不展的阿尔迪兴奋地跳了起来,窍门找到了!商机出现了!别人把回赠放在年底,我可以把回赠放在当时,必定会更吸引人。做买卖最怕的是别人不来买,只要买的人多,赚得自然会多。他还决定要将价格调到最低,只赚微利。

第二天,全市所有的阿尔迪商店的门前,都贴上了一张赫然醒目的大红告示:

“本店从即日起,开始实行让利3%,如果哪位顾客发现本店出售的商品并非全市最低价,且所降低价格不到全市最低价格3%,可到本店找回差价,并有奖励。”

没过几天,奇迹出现了。全市所有的阿尔迪商店都门庭若市,生意兴隆。销售额一下子增了好几倍。阿尔迪并不以此为满足,因为他发现来阿尔迪店购物的,大部分是附近的居民,这说明自己的生意有局限性。于是,他在报纸、电台刊登广告,以扩大影响。

不久,“阿尔迪”就出现了新的购物热潮,仓库存货一扫而光。阿尔迪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四处奔忙,组织货源,以保证供应。

不久,这座城市里又出现了10多家新的阿尔迪商店。

白此,“阿尔迪”声名鹊起,家喻户晓。谁都知道“阿尔迪”是最便宜的商店。一般中下等市民、失业工人等都成了“阿尔迪”的常客。

阿尔迪借机迅速扩大经营,把触角伸向四面八方。虽然此时的阿尔迪商店陈设简单,装潢简陋,营业面积也不很大,但生意却特别红火。但是,阿尔迪还是不以此为满足,他开动脑筋,又想出了新招。

有一段时间,阿尔迪商店发生了一连串的怪事,不少顾客发现商店少收了顾客的钱款,有的顾客向营业员指出这个“失误”,并要求补给商店应得的差额款.而商店的收银员却谢绝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阿尔迪曾做过多次测试,用秒表计算营业员每次找零钱的速度,结果发现营业员在找零钱时花了很多时间,大大影响了销售。如果将找零钱的时间都省出来,等于多出不少营业员,又可以卖出不少商品。

于是阿尔迪决定将标有1.57马克的商品,只按1.55马克收款;而标有1.54马克的商品只按1.50马克收款。

这样做表面上是“阿尔迪”亏了,实际上却受益匪浅。它既使商店员工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销售,又因降价而招来了更多的顾客。

后来,“阿尔迪”干脆将所有商品价格的尾数改为0或5。

这样.“阿尔迪”所出售的商品比其他商店的商品便宜了很多,这使得不论富豪和贫民都乐意光顾“阿尔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