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2981500000010

第10章 多给老实人一些包容(2)

唐太宗曾经跟大臣们说:“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鼓励大臣进谏。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征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21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18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被征,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

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据理力争,直言进谏:“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

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辨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

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

“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惟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

魏征病逝后,为了使群臣能充分诤谏,唐太宗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在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办事机关)轮换值班,听从随时召见以便及时商议大事。他还让谏官和史官列席官政会议,并且对于敢于直谏的大臣给予重赏鼓励等。

反观历史上那些亡国败业的君主,如臭名昭著的暴君夏桀、商纣以及隋炀帝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非但不能听取诤谏之言,反而因为诤谏之言太“逆耳”而诛杀进谏之臣,这样,就使敢说实话的耿直忠诚的老实人吃亏,而使那些专进谄曲迎合之言的投机小人得志,在小人和奸佞的怂恿蛊惑下,事业哪有不败亡的呢?

4、不要介意老实人对你的伤害

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大多数扑朔迷离,让人把握不准方向,特别是心眼比较实的老实人,往往容易在斗争的旋涡中迷失方向,一时“站错了队”,“跟错了人”。士为知己者死,他们又对故主很忠诚、很卖力,甚至很拼命,所以在两派交锋的过程中,难免会伤害到你。一旦你得势,曾经为对方效力、伤害过你的那位老实人成为你的“俘虏”,你会如何对待他呢?是从重惩罚他,报往日的一箭之仇呢?还是宽容他,把他转化为自己阵营中的坚力量呢?我相信一个胸怀广阔、目光远大的领导者一定会选择后者。

历史上那些成就大业的人,都拥有宽容伤害过自己的人、重用和自己有“宿怨”的老实人的雄才大略。

春秋时的齐桓公所以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第一霸主,从最直接的原因上来说,是他珍爱人才,委政于大贤。这也是他能作为英明君主的最突出之点。他所重用的大贤管夷吾,曾和他有一箭之仇。

齐桓公名小白,上台前曾居处莒国(今山东莒县),齐国在一场突然的内乱后国内无君,大臣们本要去鲁国(今山东省西南部,迎立桓公的异母兄子纠为君。小白闻讯,急忙回国抢位,准备先入为主。子纠的老师管夷吾担心小白地近人先,遂轻骑追之,并一箭射中小白。小白一时急中生智,咬破舌头,吐血诈死才逃得了性命。

后来,小白在政治斗争中获胜,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桓公上台后亲自去郊外迎接管夷吾,同车入朝,齐国的百姓为之骇然震惊。回朝后桓公与之长谈三日,遂拜为相国,尊之为仲父,并明告国人:“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将政事全权委任给管夷吾。为了进一步显示尊重之意,他下令禁止国人称夷吾之名,规定不问贵贱,一律称管夷吾为“仲”。

当时齐国嫉妒管仲的大有人在。桓公身边随从之臣竖刁等人对桓公说:向闻“君出令,臣奉令”,今君一则仲父,二则仲父,齐国以后就没有君主的地位了。桓公笑着回答:“寡人于仲父,犹身之有股肱也。有股肱方成其身,有仲父方成其君。尔等小人何知?”

委任曾射过自己一箭的仇人以裁决一切的大权,齐桓公的胸怀之阔,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他能够称霸诸侯就是必然的了。

崛起于蒙古草原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的胸怀也如同蒙古寥阔大地一样宽广无垠。他的部下有一位英勇悍猛、忠心耿耿的老实人名叫者别,曾经差点要了他的命。

者别,原是泰赤乌部的一员悍将,名为只儿豁阿歹。

在统一蒙古的战争中,成吉思汗与泰赤乌、札答兰、合答斤、山只昆等部进行了一场大战——阔亦田之战。

混战之中,泰赤乌部猛将只儿豁阿歹看中机会,拈弓搭箭,射中了成吉思汗的脖颈。成吉思汗受了重伤,一头倒在马背上,血流如注,不省人事,被部将救下马来。

尽管如此,成吉思汗的钢铁军团还是打败了泰赤乌部,活捉了只儿豁阿歹等人。

成吉思汗带着伤痛问俘虏们:“在作战时,是谁射伤了我的马?”

箭明明射中了他的脖子,但他故意说自己的坐骑受伤。因为他觉得有人能在很远的地方射中自己,一定是个人才。如果他说射中了自己,那么便可能没人敢承认。

只儿豁阿歹为人坦荡,便毫不犹豫地答道:“是我射的!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如若不成,宁死效忠主人!”

成吉思汗非常喜欢这种质朴忠实、敢作敢当的人,便说:“人们做了害人的事,往往隐讳不说。而你却毫不遮掩,可谓君子也!”

成吉思汗原谅并收留了只儿豁阿歹,且当场赐其名为“者别”。

在此后的诸多战争中,者别凭借自己的英勇神威智屡立战功,成为成吉思汗的肱股干将。

一箭差点夺了自己的命,成吉思汗有一万个理由杀掉只儿豁阿歹。但天骄之心胸,岂是常人可比?成吉思汗不仅宽恕了他,而且给他赐名,收为自己的心腹干将。仅此一端,我们就可以窥见成吉思汗成就横跨欧亚版图的霸业的原因了。

老实人对领导者的伤害,也可能来自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争执、误解,更可能是投机钻营者的挑拨。老实人由于心眼实,一时不能明辨是非曲直,难免叮撞或敌视上级。作为一名胸怀宽广的上司,不要因为了老实人对自己的“不敬”就给他“穿小鞋”、找茬让他吃苦头;更不应对他们“打棍子”,将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而是要对他们善加引导,给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

只要引导得法,曾经伤害过你的老实人一定可以成为你的心腹干将,他们会对你脑肝涂地,奉献绝对的忠诚!

5、批评老实人不要伤害其面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都会犯错误,何况是老实人,在工作中犯错误是难免的。无论任何组织,当老实人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时,作为领导者有责任加以批评,以惩前毖后。但有道是“树活一张皮”,每个人也有“一张皮”,那就是面子。更何况老实人害羞,更看重面子。所以,身为领导,在批评老实人时,要特别注意不能伤其自尊,损其面子。

批评应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态度上的严厉不等于言语上的恶毒,只有无能的领导者才去揭人“疮疤”。因为这种做法除了让老实人勾起一些不愉快的回忆外,于事无补;而且除了使“挨批”者寒心外,旁观的老实人们也一定会不舒服。

批评的目的是搞清问题,而不是图口舌之快,搞臭下级。而且恰当的批评语言,还牵涉到一个领导的心胸和修养问题,绝不能以审判官自居,恶语相向,不分轻重。

首先,批评老实人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

老实人一般讲理,你的批评要使其心悦诚服,就不应以权压人、以势压人。所以,在批评之前先考虑一下有几分的事实根据,这是比批评的态度和方法更为基本的东西。如果事先调查不够,事实真相与得到的情况有差异,被批评的老实人就难以接受。

有的投机钻营者存心“整”老实人,故意提供了假情况,打“小报告”,而你仅以此为据,对老实人大加批评,那就更难以服人了。

所以,批评老实人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责任要分清,事实要准确,原因要查明。从实际出发,弄清事情的本来面目,找出问题的原因,恰当地分清责任,这样的批评有理有据,既不夸大,又不失察,老实人当然口服心服了。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心胸豁达,最忌讳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听信流言,无中生有。

做到实事求是是,还必须克服主观行事的倾向。有些领导者在主观上不喜欢老实的职员,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他们不会说话,不会来事;或者是脾气不好,性格不合;或者在一些小问题上有摩擦。这时一旦工作出现了偏差,便倾向将责任推到他们的身上,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领导者越来越挑剔,而老实人的表现也越来越差。

其次,批评老实人要因人而异。

老实人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老实,但在这一类同特征之下,因其职业、年龄、性格、知识水准的不同又各自千差万别,所以要做到有效的批评,就必须注意随着批评对象的不同,改变批评的方式和语言。那种用统一的模式裁判活生生现实的做法,只会处处碰壁。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批评要求,譬如说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职业,批评就应严厉一些;而对于一些要求员工自由发挥程度较高的职业,批评则应注重于启发引导。

对不同年龄的人,批评也应有所差别:年长者应用商讨的语气;对同龄人则可自由一些,毕竟彼此的共同点较多;而对年轻人则应多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批评,促使其提高认识。

知识和阅历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对水平高的人需要讲清道理,必要时只需蜻蜓点水,他便心领神会。对水平低的人必须讲清利害关系,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如何,而不在意其中的奥秘究竟怎样;之乎者也、文绉绉的词句,只能使其如入五里云雾,辨不出东南西北。

再次,批评老实人要注意场合。

场合的不同也要求批评方法的有所不同。聪明的领导者往往知道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批评的方式;而鲁莽的领导者则往往不分场合,简单粗暴。一般来说,为了给老实人留面子,尽量不要在太公开的场合批评下属,实在不可避免时,也应注意批评的力度。这一点尤为重要。

一天,有人问一位弟子遍天下的木匠:“有那么多弟子仰慕你、跟随你,你是否有什么秘诀呢?”他回答说:“我的秘诀是,当我要责备某一位犯错误的弟子时,一定叫他到我的房间里,在没有旁人的场合才是提醒他,就是如此。”

喜欢将“家丑外扬”,反而暴露出你的领导不力,或由你制定的领导体系有缺点、不健全。更不好的是,还会给人留下自私狭隘的印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批评老实人切忌喋喋不休、没完没了。

批评的质量与其数量之间,并不存在正比的关系。有效的批评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使老实人心悦诚服。而絮絮叨叨的指责只会增加他们的逆反心理,而且即使他们勉强能接受,也会因为你缺乏重点的语言而抓不住错误的症结。

可悲的是,现实中有些领导似乎就是喜欢“痛打落水狗”,下属越是认错,他咆哮得越厉害。这样的咆哮会是什么结果呢?一种可能是被批评者垂头丧气;另一种可能则是把老实人逼急,忍无可忍,勃然大怒,重新“翻案”,大闹一场而去。这时候,挨骂老实人的心情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就是认为:“我已经认了错,还要抓住不放,实在太过分了。”性格怯懦者会因此丧失信心,较刚强者则说不定会发起怒来。

很显然,一位得理不饶人的领导者是没有胸怀的,是得不到老实人忠心拥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