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2981500000009

第9章 多给老实人一些包容(1)

1、不要对老实人求全责备

《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给他的这只猫很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赵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他有功但也有过。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家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为患,为什么要赶猫走呢?”

凡老实人人就像中山国的这只猫一样,皆有其优秀的一面,如埋头苦干,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等;同时也存在其不足的一面,如不会说话,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但作为领导者,应该看其主流。赵国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坚持要将猫养下去。

但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常常可以看到有许多领导者,看问题往往不注重大局,只拘泥于小节,鉴别人才,不抓住其主流,而只纠缠于其一点缺点和小过失,结果因吹毛求疵而使能够真正推动事业发展的老实人得不到重用。

当一个领导者不能容忍下属的短外,紧盯着其短处的时候,就是很难看到和评估其优势和长处,看不到人才的强项和长处,就不会扬长避短,用其所长,量才适用,致导一种盲目用人,而不能尽其才的后果。

晋朝的葛洪曾说话:“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要“避其所短,则必先容其所短”,唯有容其所短,才能不会以求全责备之心轻易地废弃有才干的老实人,也才能够真正实现“役其所长”。

明朝时,江苏太仓一带有个很有名气的画家,名叫周元素,他有一个画僮叫阿留,跟随他已有四五年了,十三四岁的阿留,大大的眼睛,厚厚的嘴唇,一副憨厚的样子,看起来傻乎乎的,是一个“标准型”的老实人

有天早上,周元素外出前向阿留交待说:“你在家看好门,有谁来了记住他的样子,等我回来再告诉我。”

傍晚,周元素回来后问阿留:“今天有谁来找过我吗?”

“有,来了好几个哩。”阿留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一口气讲下去:“有个矮矮胖胖的,有个瘦瘦高高的,有个漂漂亮亮的,还有人柱着根拐杖。”

周元素听明白了,笑笑又问:“还有没有其他人来过?”

阿留结结巴巴回答说:“我怕来的人多了记不住,老头子走后我就拦上了大门,没再出去过。”

宽厚的周元素微微一笑没再说什么,他知道阿留就是这么笨的一个人,至少在这方面他毫无长处可言。

傻阿留还经常闹出一些笑话。一次,周元素家的一张床折了一条脚,他让阿留去树林里找根合适的树杈,拿回来修床,阿留在树林里转来转去,足足找了大半天,结果还是空着两手回来了。周元素问阿留:“怎么到现在才回来?”阿留非常认真地说:“因为找不到一根合适的树杈。”

周元素说:“那么多树杈,怎么说找不到呢?”

阿留伸开两只手指头,向上伸了伸,说:“您不知道,树杈是朝上长的,没有像床腿那样向下长的。”

周元素听后,笑得前仰后合。

但周元素写字、画画时,一定要阿留为他磨墨、调颜料。因为用他磨的墨写的字,在日光、灯光下可以反射出光泽。至于调颜料阿留对色彩的辨别力似乎特别强,周元素吩咐要什么颜色,阿留总能调得恰到好处。

每当周元素写字、画画时,阿留总在一边专注地看着,周元素画花鸟,有时阿留对他说,这朵花的颜色再重些,那只鸟的尾可增加点儿什么颜色,周元素采纳阿留的建议后,效果往往好得多。

这一日,周元素铺开纸张,动手作画,阿留在一旁看得很专心,周元素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阿留说:“你能画几笔吗?”说着把手中的画笔递给了阿留。

阿留毫不客气卷了卷袖子,非常熟练地在纸上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幅出水芙蓉图就画好了;满塘水波荡漾,一片小小的荷叶在微风中摇动,一只蜻蜓正准备在荷叶上停留。

周元素拿起画来,仔细端详。这幅画意境开阔,构图匀称,浓淡相宜,确是一幅好画,要不是亲眼看到了阿留作画的全部过程,周元素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这样一幅画会是出自这个看起来有点傻乎乎小画僮之手。

接着,周元素要阿留再画一幅。阿留沉思了一会儿,很快又画了一幅,笔法老道,布局合理,完全像出自一位老练的画家之手。

周元素把家里人都喊了来看阿留作画。阿留又画了一幅青鸟翠竹图,大家都纷纷称赞:“阿留真有灵气。”

老实巴结的阿留看着大家,只是憨憨地笑。后来,他也成了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

周元素虽然是个画家,但他有政治家的气度,对人能容其所短,用人之长,使一个在别人眼中傻笨得出奇的阿留,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若周元素像有些不太明智的领导者那样,揪住阿留的短处不放,整日只是呵斥阿留的无能,只看到其短处,不见其长,那么阿留的绘画天赋就会永远被埋没。

辞典里存在“十全十美”这个词,然而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也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无所不能的人,如果一位领导者不能容任下属、特别是老实人的短处,发誓要找一位十全十美,无所不能的人才委以重任,那么终其一生手下会无可用之人,这样的领导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孤家寡人。

有一句老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人而言,再有才干的人也有其短处和劣势,再无能的人也有其长处和优势。高明的领导者不会喋喋不休地去指责老实的下属的短处,而是以独具的慧眼发掘其优势和长处,以宽广的胸襟容忍其劣势和短处,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集聚各种类型的老实人,让他们各尽所能,优势互补,齐心协力开辟事业大局面!

2、宽容老实人人“失礼”处

老实人由于埋头于具体业务,往往很少有功夫去从事一些社交活动,所以对于一些礼节礼仪不那么熟悉。况且老实人都很质朴,不懂得用客套语、场面话,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所以有些老实人难免给人以“粗野”的感觉。

老实人由于不懂礼貌,所以在待人接物过程中难免有“失礼”之处。作为一名胸怀宽广的领导者,对于老实人的有失礼节,不仅不会对之“记一笔帐”,而且会创造条件,给老实人以台阶,使他们在“失礼”之后不尴尬,挽回面子。

春秋时有一年,楚国的军队平定了越椒之乱。楚庄王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后,专门在宫中设宴庆功,犒赏功臣将士。宴会上,楚庄王下令将士们开怀畅饮,不必拘束,还专门让爱妃许姬为每一位有功将士敬酒。

许姬是位绝代美女,她遵照楚庄王的命令依次走到每位将士面前敬酒助兴。有一个叫唐狡的壮士因为喝得酩酊大醉,见许姬飘然如仙地向他走来,自以为是天仙下凡。恰巧在许姬为唐狡斟酒时候,宫中的蜡烛被一阵大风吹灭了,宫中一片漆黑。

唐狡趁此机会,情不自禁地拉住许姬的衣服。许姬拼命挣脱,并机智地拔下了唐狡头上的帽缨。

许姬跑到楚庄王处,把有人牵她衣服的事情告诉楚庄王,并说:“请大王把灯火点燃,只要看清谁的帽缨断了,就可以查证谁是调戏臣妾的人。”

这突如其来的事变把大家惊得目瞪口呆,大厅里顿时一片寂静。大家都情不自禁的为那个冒失鬼捏了一把汗,料想当晚会有人被处罚。

唐狡更是吓得冒出一身冷汗,猛然间从醉酒中清醒过来,追悔莫及,只好等着楚庄王处罚。

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听完许姬的诉说,非但没有追究无礼之人,反而以责备的口吻对许姬说:“酒后失礼是人所难免的,我怎么能为此去惩治一位刚从战场上拼杀下来的勇士呢?”说罢,便下令道:“先不要点蜡烛,今日君臣欢宴,不拔去帽缨不能尽兴,请大家都把帽缨拔下来。”

于是,所有的将士都拔去自己的帽缨。

当灯火再燃起来的时候,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帽缨。那个调戏爱姬的人自然无法查出,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唐狡偷偷擦去头上的冷汗,心里无比感激楚庄王。

两年后,晋军攻楚。楚庄王亲率三军督战。出发前,唐狡请求带百余人做开路先锋。唐狡身先士卒,带领这百余人,以一当十,勇猛拼杀,杀敌无数。楚庄王率领大军紧随其后,长驱直入,大获全胜。

战争结束后楚庄王召见唐狡,赞扬他说:“这次打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本王要重赏于你。”

唐狡却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的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这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楚庄王听后十分感动,还是重重地奖赏了唐狡。

作为一介武夫,唐狡无疑是一个老实人,他老实得到了可爱的程度。老实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怒形之于色,他看到楚庄王的爱妃美若天仙,心生爱意所以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拉。在礼教森严的封建时代,这不仅是“无礼”,简直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了!但是,有王霸之志的楚庄王不仅宽容了他,还颇费思量地为他解围。

老实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忠心耿耿,知恩图报。楚庄王的这一次宽容,换取的是唐狡死心踏地地效力。

无礼的“戏姬”之举都能宽容,还有什么样的“失礼”之处不能宽容呢?在现实中,老实人的本性决定了他见了领导不爱打招呼,说话做事不善于维护领导的情面,逢年过节也不愿意到领导家中去“拜访”,领导生了病也不主动去“探望”,或者在一些小节上也常常让人觉得“失礼”……只要这些“失礼”之处不碍大局,不给工作造成损失,身为领导者就应该度量大一点,给予包容。

事实上,老实人埋头苦干出来的业绩,为组织发展做出的贡献,才是送给领导者的最有价值的“礼物”和最大的面子!

3、对老实人的诤谏不要逆耳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领导者也许都知道这句话,但并不是所有的领导者能真正不折不扣地践行这句话。因为践行这句话需要胸怀,需要大气量。

所谓“忠言”,就是“老实话”,而决不是谄媚的话,迎奉的话,更不是溜须拍马的话。很显然,向上司进“忠言”,只有耿直忠诚的老实人才会这样做;投机钻营分子绝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害怕逆了“龙鳞”,给自己的利益带来损害。

但是,英明的领导为了事业的成功,就不能虚怀若谷地听取老实人的“诤谏”,虽然有些话听起来很刺耳。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纳谏的过人气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王在纳谏方面,李世民也许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征被重用就显示了李世民的宽宠大量。因为魏征最初效力的是与李世民争皇位的太子集团,“玄武门事变”后,魏征被俘,李世民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与朝政,行宰相职权。

唐太宗将魏征的忠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牢记在心。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虚心纳谏也就很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