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浙商
2958700000037

第37章 觉醒时代的人物(4)

“敢吃头口水”是萧山话,意思就是思想灵活,敢于追求新事物。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徐传化敏锐地发现了浙江苗木的种植机会,当时由于害怕风险,很多农村家庭不敢贸然进入,但徐传化带着小儿子徐冠巨,先后种植了黄杨、龙柏,并借了当时视为“巨款”的4000元进行大面积种植。在家人的反对和周围人的怀疑中,徐传化“敢吃头口水”的性格为他取得了成功。由于提前进入市场,徐家的苗木卖出了好价钱,并较大程度规避了随后的大规模跌价风险。长期跟随父亲徐传化成长,让徐冠巨和徐传化既是父子,又是师徒、搭档,同时,徐冠巨的商业启蒙课也均是来自于父亲。

1980年,徐冠巨进入乡镇企业万向节厂担任会计,然而在1985年,一场可怕的疾病降临到了这位年仅24岁的青年身上,他患上了一种在血液病中难以治疗的重病——溶血性贫血。徐冠巨被医生断定“休养得好大概可以活1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也改变了徐冠巨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身患重病,最终世界上可能多了一个好学的“徐会计”,少了一个化工大王。

为了给徐冠巨看病,徐家已经欠下了一笔不小的债务,

在生存的压力下,父子俩商量来商量去,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办企业。好不容易筹集了2000元后,1986年底,徐家简陋的家庭作坊正式开业,这就是传化集团的前身。

在企业内部,徐冠巨主内,徐传化主外。徐家父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拼搏,凭着所发明的901特效去油灵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企业逐渐走出了困境,得到了顺利发展。事业腾飞使病情奇迹好转,最后竟彻底痊愈了。

“我是死过一次的人,所以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我想做的事情。”徐冠巨多次这样说。在市场经济中接受了洗礼的徐冠巨也深刻地认识到,培养核心竞争力至为重要。于是在后来介入的每个产业中,传化集团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的传化集团是中国知名的多元化民营企业集团,主要业务领域覆盖化工、物流、农业和投资。在这些需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产业领域,传化均在进行前瞻性的实践并长期坚持。在化工领域,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用化学品系统集成供应商,主要品类的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首位;在物流领域,传化开创的“公路港物流”模式成为中国物流行业最具价值的创新,拉升了中国公路物流运营效率短板;在农业领域,传化通过缔造产学研结合的生物技术创新平台,成功地帮助农民化解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带动了区域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据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传化集团位列2009年度中国企业大集团竞争力500强第10位、2009年度中国企业500强第379位、2009年度中国最大1000强大企业集团第401位、2008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64位。

在企业经验和发展方面,徐冠巨无疑是一个成功者,但是他的巨大影响力还是在“政治”方面,也即是说他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众不同。尽管以民营企业家的身份担任副省级高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徐冠巨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他关注的实际问题上。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的浙江省的工商联会长,徐冠巨认为,尽管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但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受重视程度仍有提升的空间。

2005年,浙江省工商联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在听取了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和26个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召开了15次企业家座谈会(19个行业协会、商会和122家企业参加了座谈会),走访了74家企业、3个市场后,完成了主题为“浙江省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查报告。徐冠巨主持并参与了这项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民营企业仍然遇到一些不公平待遇。以金融方面为例,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他告诉记者,“外资可以在中国办银行,中国民营经济却只能参股,不能控股,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至今还没出现”。徐冠巨还在不同场合为民营企业争取发展空间。

徐冠巨是全国政协委员,在每一年的全国“两会”中,他的提案都被作为反映非公经济这个阶层的形象代言出现。从2001年开始,徐冠巨的相关提案,恰好对应了这个阶段民营经济发展的轨迹和焦点。从2002年开始连续5年,他就农业问题提出相关提案。除了农业之外,徐冠巨提得最多的一个提案内容是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如《诚信是每个建设者应尽的责任》《用责任集聚的观点理解民营企业的财富集聚》《树立开放与合作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民企新飞跃》等等。

在号召民营企业练好内功、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如何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鼓与呼是这个阶层的代言人所不可推卸的责任。

2004年8月27日至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到浙江台州、温州、杭州市的农村、企业考察,在浙江企业,温总理重点调研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徐冠巨等20多位浙江知名企业家齐聚温州。最后,作为浙江非公经济的代表,也是作为浙江数十万非公经济界的“掌门人”,总理会见了徐冠巨,听取了他对非公经济发展的看法。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众多的民营企业再次走到了拐点时刻。浙江一万多家规模企业出现亏损的消息震动了中央。这一年的7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浙江考察,深入万向集团、中控集团、正泰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进行调研。“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微观是宏观的基础”,这是李克强副总理在调研时对浙江经济的判断。对于浙江民企遇到的暂时困局,徐冠巨认为,“对我省当前经济态势,可以用两句话来评价:即目前现状的‘总体平稳’到下一步的‘趋势严峻’,怎么能平安渡过去,就是要发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化挑战为机遇,变困境为佳境,走出一条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为此他喊出了“面对困境浙商要信心不灭、精神不死”的口号。

进入2010年,徐冠巨又大声呼吁“将建设创业型国家上升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这位曾引发“徐冠巨现象”、不拿工资且“我对共产党有感情”的民企高官,始终在担当着“饮水思源”般的使命与责任。

王均瑶一飞冲天

他不过只有38年的人生经历,但就在这短短的岁月中,他从一名普通的辍学青年,最后成为让梦想和资本“飞”上蓝天的企业家。他敢为天下先,凭借着惊人的胆识和智慧开创了均瑶时代,谱写了一个草根企业家的神话。

王均瑶虽然逝世于繁华的上海,但他的出生地却在远离上海的一个小渔村——温州苍南县大渔镇。这里一面临海,三面环山,距离县城50公里,过去这里没有公路,村民要去一趟县城得翻山越岭,步行七八个小时。

小时候的王均瑶家里很穷。父亲是个孤儿,是“倒插门”过来的,母亲腿脚不便,只能在家里织网,做些家务,一家七口人全靠父亲打渔为生。

作为长子的王均瑶,三年级时就退学了,到他大姨家去当学徒。

大姨在与大渔镇相邻的金乡镇办印刷厂。上世纪80年代初,金乡是全国第一个搞印刷、商标的专业镇。王均瑶在厂里白天跟着大家学印刷,晚上就给全国各地的客户们写信拉业务,把印刷样品通过邮件的方式寄往各地,如果哪个厂家有兴趣回了信,王均瑶就进一步联系,直到把用户抓到手里。就这样干了两年,他觉得如此下去很难赚到大钱,要赚大钱,必须走出金乡搞推销。当时王均瑶只有14岁,他知道如果单独一人出去闯,即使自己有这个胆量,客户也不会与他这个“娃娃兵”谈业务。于是,他回到家里找母亲商量,希望隔壁的肖玉宝叔叔能带他出去。

肖玉宝在福建一家木材厂做会计,后来回到家乡做起了推销员,主要是推销家乡一家工艺厂的塑料和商标制品,一年四季都在外面跑。他见王均瑶人小机灵,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肖玉宝第一次带他出去是到江西。在与一些厂家的洽谈中,感觉王均瑶的脑子特灵:对方出个什么价,他的眼珠子一转,根据自己的成本,马上就知道这笔生意能不能做,合算不合算。第二次是到河南郑州。一天,两人去市政府谈一笔业务,王均瑶见到门口卫兵就有点紧张,肖玉宝告诉他,出外联系业务,首先要胆大,什么地方都要敢闯,做生意不是做坏事,人家不会吃掉你。王均瑶连连点头。两人跑了一整天,累了,肖玉宝回到旅馆就想睡觉,王均瑶却说,他想一个人去看戏。肖玉宝想这么大的省城,一个小孩跑丢了怎么办?王均瑶说不会的,他白天已经把路线都记下来了。王均瑶走后,肖玉宝躺在床上,一直睡不着,担心他会走失。没想到两个小时后,王均瑶就乐哈哈地回到了旅馆。从那一刻起,肖玉宝觉得这小孩将来定有出息。

1983年,17岁的王均瑶成了乡镇企业苍南星光工艺厂的购销员,随着温州10万购销员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在千辛万苦中找寻赚钱的机会。

在长沙,他第一次看到了飞机起飞,巨大的轰鸣声伴随着飞机远去,王均瑶若有所思。

1990年初的一天,正是这一天使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成为中国民航史上的一段佳话。

当时,24岁的王均瑶担任苍南金城实业公司驻长沙办事处主任。临近春节,他和乡亲们结伴回乡了,30个小时的行程,在拥挤的大巴上颠簸着,雨下个不停,归家的路仍很遥远。众人的心情跟这天气一样糟糕。

“为啥不包飞机?那回家多快呀!”王均瑶的一句玩笑话刺激了大伙昏昏欲睡的神经。

“包飞机?”车厢里顿时炸了窝,买一张机票都要县团级单位的介绍信,太异想天开了吧,不如省点力气回家拜年。

王均瑶却没有笑,他把这事当真了。两个月后,他的身影出现在湖南省民航局。

从那天开始,他整整跑了半年多,印章盖了100多个,批文摞起来有几十公分厚。终于,他用信誉和诚恳,拿到了民航局和空军的批准文件。在亲人和伙伴们的质疑声中,在人们还得花很大唇舌解释的时候,奇迹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1991年7月28日,一架安-24型飞机从长沙起飞降落在温州机场。

媒体轰动了,当时有记者问,现在包飞机,以后会不会搞个航空公司?王均瑶满怀激情地说:“有一天,我有实力,国家允许,我会试一试,这是我的梦想。”

几年后,王均瑶的天龙包机公司率先开通了温州至香港的航班。

凭着“胆大包天”获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后,王均瑶意识到,从民航开禁到允许他自己买飞机办航空公司还遥遥无期。他开始尝试多元化投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均瑶选择进入乳业。他判断:“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白酒年消费量超过牛奶的国家,年人均喝奶不足7公斤。富起来的中国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喝牛奶。”1994年,均瑶乳品公司成立,在全国建立乳业生产基地,销售网络遍及全国,乳业成为其第二大主业,也让“均瑶”品牌走进了千家万户。

1995年,他整合了民营企业很少涉足的航空、乳业,成立了温州均瑶集团有限公司,以企业集团为载体实施多元化战略发展,从而走出了作坊时的家族经营模式,开始了较为规范的现代公司化运作。

1998年,王均瑶在家乡温州以平均每辆70万元拍得了上百辆出租车的经营权。他的账是这么算的——让每个到温州的人总能先见到“均瑶”。满地跑的是“均瑶”的品牌,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但过了不到3年,他却以平均每辆80万元价格拍卖了百辆温州出租车经营权。因为,王均瑶明确了发展主业——航空加乳业。

2002年,在上海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时候,王均瑶投资打造“均瑶国际广场”,成为上海首座以民营企业冠名的高档商务楼,带动了周边楼市的发展,推进了徐汇区商务圈的建设。

就在天龙包机公司成立10周年的日子里,王均瑶又向关注他的人们展示了在航空业的又一创举——以18%的股份入股东方航空武汉公司。王均瑶终于实现了进军航空主业的梦想。一系列的大手笔,让王均瑶在2003年中国的经济舞台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亮点,他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并购人物”,而且还当选为颇具影响的上海浙江商会会长。

王均瑶还是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最年轻的理事,虽说他不是中国最富有的民营企业家,但却有着比一般的企业家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000年起,他响应“光彩事业”的号召,参加“三峡光彩事业行”,在三峡地区投资建乳品厂,推广万户移民养牛计划,为三峡移民开辟就业渠道,成为中国“光彩事业”的典型案例,并在2001年10月作为中国企业联合会推荐的唯一企业代表到英国伦敦参与并签署了包括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内容在内的联合国全球协议。

对于未来,王均瑶从来都是满怀激情,他放言道:“我的梦想是做到李嘉诚那样的事业。”然而命运多舛、天不假年,正当王均瑶踌躇满志意欲大展宏图之际,他却于2004年11月7日因病突然辞世,年仅38岁。王均瑶的英年早逝,给他未竟的宏图大业,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

王均瑶一生所处的时代,是我国民营经济告别混沌时代的一个缩影。他在自己短暂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创建了一个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民营企业集团。王均瑶虽然走了,但他敢闯敢为、勇于创新的精神却长存人间。

王均瑶的弟弟王钧金接过了均瑶集团的重担,有了兄长夯实的基础,“后均瑶时代”的王钧金们同样干得有声有色,王均瑶曾经描绘的航空之梦仍在不断地延续:

2005年6月,均瑶集团获准筹建上海吉祥航空公司,购机、招聘飞行员、培训乘务员、建团队、落实基地、落实航线等等,一气呵成,至2006年9月28日,带着吉祥红的凤凰标志的飞机来到了15年前起飞的地方——长沙机场。全资的吉祥航空公司成功实现了首航;

2006年3月,均瑶集团又成功控股了国内首家起飞的民营航空公司——天津奥凯航空公司。至此,均瑶集团的主营航空业务规模初具,形成了以上海和天津为基地,呼应上海的亚太航空枢纽及天津滨海新区航空城的战略布局。

王振滔为信誉而战

在王振滔的办公室里,挂着一条“言必信,行必果”的字幅,这是王振滔做人的座右铭,更是他立志要为温州企业立牌的警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