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浙商
2958700000038

第38章 觉醒时代的人物(5)

1987年,“游方木匠”王振滔改行做起了皮鞋推销生意,转战南北,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各大城市。记得当时,他带着温州五家皮鞋厂的产品,兴冲冲地走进武汉一家国营商店,要求承租柜台。可面对这样的游商,人家一百二十个不放心。“我可以提前交纳租金!”一家经理经不住王振滔的软磨硬泡,终于答应先提供给他一节半柜台试试。过了一个月,他一节半柜台的销售量,居然比商场其他十个柜台还高。

正当王振滔的皮鞋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席卷而来。在当时,温州的皮鞋、电器开关等产品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原本给王振滔带来财富梦想的“温州鞋”,竟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1987年8月8日,在杭州的武林门广场上,浙江省工商部门联合行动,声势浩大地在广场上慷慨激昂,宣布温州皮鞋为劣质产品。5000多双温州皮鞋被一把大火点燃,黑烟冲天。围剿“温州鞋”的号角由此吹响,南京、上海、武汉等查抄的温州鞋堆积如山……

王振滔同样未能幸免,与朋友在武汉商场合租的柜台被工商局给查封了,4000多双质量上乘的皮鞋被以5元一双的价格拍卖。就是这样的拍卖,王振滔损失了20多万元,元气大伤。“我的鞋子没有任何质量问题”,王振滔心里很不服气,与武汉工商部门打起了“民告官”的官司,最后他胜诉了,可只获得2000元的赔偿。

多年后的王振滔至今还忘不了这件事,他说,他明知道这场官司在经济上已不可挽回,但他要为荣誉而战、为信誉而战。这次围剿温州鞋对王振滔的刺激很大,他认为“如果温州人连一双小小的皮鞋都做不好,那还有什么事情能做好呢?”他决定从头做起,自己做鞋,做堂堂正正的温州鞋!

1988年3月,王振滔筹集了3万元资金,买来一台制鞋机,以住房为厂房,请了几位手艺不错的制鞋师傅,开始精心做鞋。

当时,全国正在申办奥运会,“奥林匹克”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于是,王振滔便将自己的企业命名为“永嘉县奥林皮鞋厂”,意思很简单:要发扬奥林匹克的拼搏精神,艰苦创业。可是后来,当王振滔去工商部门注册商标时,却被告知“奥林”属国际公有,不能作为企业商标进行注册。热心的工商人员给他提了个建议:不如将“奥林”改为“奥康”,意即发扬奥运精神,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当时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么一改,便改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中国真皮鞋王。

“奥康牌皮鞋,温州制造!”1989年初,王振滔带着自己生产的皮鞋重返武汉,他要来一个自产自销。可是一连半个月,就是无人问津。

有一次,他急中生智,一大早在柜台前贴出告示:“这不是以前被焚烧的温州皮鞋,而是经久耐穿的奥康皮鞋,保质期六个月,如出现质量问题以一赔二。终于有一位男顾客,试探性地买了一双。王振滔立刻递过一支笔来,要求他留下姓名和通讯地址,并告诉他他将是奥康皮鞋永远的荣誉顾客。奥康将来能做大的话,他将永远免费穿奥康皮鞋!

这桩有点儿离奇的事儿,被媒体宣扬出去后竟然大起作用:10箱4000双皮鞋,十天内就被闻讯而来的市民一购而空。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一个月卖了近9000双皮鞋。到了1990年底时,他更是出现了三天销售一车皮鞋的辉煌业绩。由于奥康皮鞋质量好、款式新颖,又注重信誉,王振滔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然而,随着奥康皮鞋走俏全国,一些不法商贩开始竞相仿冒,造成大批假奥康皮鞋充斥市场,这就引来了“第二把火”——

1999年的12月15日,在杭州武林门广场,王振滔亲自点火大烧假冒的奥康皮鞋、假冒的温州鞋。这把火不仅让温州人扬眉吐气,更让温州鞋挺直了腰板。温州市长后来评价说,这把火应该被记入温州史册。

从讲诚信中尝到甜头的王振滔不仅自己讲诚信,他还要求自己的员工也要讲诚信。在王振滔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条“言必信,行必果”的横幅。.

“为什么要写这几个字呢?”王振滔解释道:“我是一个商人,不是书法爱好者,也没有欣赏书法艺术的天赋。挂出这几个字是看中这几个字的重要作用,一是为警示自己,二是为教育广大员工,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诚信’二字。”

王振滔的诚信故事远不止这些。对待信誉,王振滔是较了真的,在他看来,只要涉及经营,都有信誉问题,质量是信誉,商标是信誉,合同是信誉,交货期是信誉,为了信誉,一切都必须小心从事。他对外通过打假、放火来保卫自己的信誉,对内也不惜血本来维护信誉。

有一次,工厂为外商加工生产的一批皮鞋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外商提出将这批鞋以次品提走,但王振滔不答应。他不能背上生产次品的恶名,给外商留下不讲诚信的坏印象,他当即果断作出决定:剪鞋!

于是在办公楼下的一块空地上,许多人见证了令人惊奇的一幕:二十几张大桌子上摆着刚生产出来的2000多双奥康皮鞋和一些剪刀,只听王振滔一声令下,几百名亲手制出这些鞋子的工人极不情愿地拿起了剪刀。王振滔规定每双鞋至少必须剪五刀,他们是含着泪下手的。虽然工人们心疼不舍,但此刻的王振滔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1999年的时候,一位日本客商到奥康集团实地参观后,对公司的硬件设施非常满意,但出于第一次合作的谨慎,他所订的业务量并不大,并强调一定要按期完成生产任务。

当奥康如期完成生产任务,正准备装货海运到日本时,不巧碰上了台风,等台风过后,离交货期只有两天了,海运已无法如期送到日本客商的手中。

本来按照合同,这是出于客观原因而无法按时交货,奥康集团可以不承担责任,但考虑到若迟到几天可能会使对方造成损失,王振滔坚决要求把货物空运到日本。海运改为空运,奥康的运输成本无疑会大大增加,但是本着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态度,货物被如期空运到了日本。

日本客商后来知道这个“小插曲”后,非常感激奥康集团这种诚信负责的做法。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位日本客商把接下来的几笔大业务都放心地交给了奥康,从此双方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另有一次跟意大利客商打交道,王振滔也同样用诚信打动了对方。

那是2002年2月下旬,奥康集团接下了意大利客商的一笔订单,双方谈好产品单价为23美元,并签订了购销合同。

但在产品投产时,工作人员发现生产部门在核算成本时将皮料的价格算得过低,若按实际成本计算,出口价格每双鞋至少还要增加1美元。

当公司国际贸易部负责人将这个情况汇报给王振滔,并请示是否与外商洽谈加价,王振滔当即表示:既然签了合同,就是亏本了,这笔买卖也要做。

后来,王振滔的这个决定被意大利客商获知,客商非常感动并表示愿意多加1美元以弥补奥康的损失。但王振滔表示:“奥康多赚1美元少赚1美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恪守信用。”

……

王振滔讲诚信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讲诚信,王振滔吃了不少的“亏”,但也正因为讲诚信,王振滔赢得了国内外众多客商的青睐,奥康集团得以迅猛发展,奥康皮鞋从此也屹立于世界名牌之林。

陈晓锋三度“转身”

2010年5月的墨尔本,正是秋色渐浓的日子,陈晓锋坐在墨尔本万豪酒店的商务厅内,操着并不熟练的英文,正与当地商界人士洽谈在澳洲合作投资事宜。对于在国内正处于事业成熟期的他来说,把企业带向海外,把经营思想移植到每一项所从事的事业中,是最大的期盼与乐趣。

也许鲜有人知道,18年前,陈晓锋是浙江大学校团委书记;15年前,他是宁波市北仑区副区长;现如今,他的身份是宁波丰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合作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单从企业规模和个人影响力来说,陈晓锋在浙商群体中并不出众,与郭广昌、南存辉、马云等业界精英似不可同日而语。陈晓锋的特殊性在于,中国民营经济尤其是当代浙商实现再度崛起之际,他不仅见证了这一辉煌的历史,而且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体验不同的角色,实现华丽的转身。在他身上,闪烁着一名另类浙商、知性企业家的独特魅力。

16岁时,陈晓锋少年拔萃,考上浙江大学机械系液压专业,成了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一名弟子。大师的教诲及严格要求,为他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年过后,陈晓锋因学业优异,获毕业留校资格。在浙大,他是属于年龄最小、资格最浅的教师之一,但他那时已表现出了异于同龄人的才干,25岁就被火速提拔担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系领导,随后出任浙江大学校团委负责人。

单位栽培、同事交心、学生敬重,所有人都认为陈晓锋会在浙大校园内继续绽放青春,书写美好的前程。而这位少小立志回报社会的青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看到了中国式觉醒所带来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这从心底激发了他走出象牙塔,去更广阔的天地挥洒青春的冲动。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作为优秀基层培养干部,他被选派到宁波北仑区任副区长,时年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