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浙商
2958700000013

第13章 改革开放——浙商独树一帜(5)

当然,绍兴民营经济的最大分量是集中在纺织、服装等轻工行业龙头行业上。绍兴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拥有众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在中国民企500强中曾有41家上榜,居全省第一位,其上市公司的数量更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其中纺织业、服装业可谓居功至伟。

绍兴最具标志性的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商行达到1.6万余家,营业用房1.9万间。场内经营人员5万余人,经营面料3万余种,日客流量10万人次,日成交额1.8亿元,市场区金融网点76个,日存款额20多亿元。市场交易持续兴旺,年成交额从1988年的0.76亿元跃升到2008年的634.53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12.82亿美元),连续18年居全国纺织专业批发市场第一位,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设施齐备、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也是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

绍兴县则又是该市的纺织大县,纺织生产能力大,年生产各类化纤200万吨,占全省的18.1%、全国的7.3%;化纤布53亿米,占全省的28%、全国的7.5%;印染布151亿米,占全省的58%、全国的28.3%;纺织面料出口量占全国的近7.1%,纺织产业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国的4.2%。纺织装备先进,拥有近3.5万台全国一流、全球先进的无梭织机,技术装备水平居世界一流,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生产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设备在绍兴县都可以看到;纺织产业链完整,这里已经形成了从PTA化纤原料到织造印染到服装家纺的完整生产链,产业集群优势十分明显,就一个县级行政建置地区来说,这样一个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恐怕是不多见的。

有人说,“代言”其实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象征和时代文化,就像如今的新书即使请不到名人作序也都要套上一个某某名家推荐一样,好一点的商品广告似乎也都要请到代言人才能真正安心。先后为绍兴企业产品做过代言人的,还真是不少,家喻户晓的名字一大串:“洁丽雅”继请到“博客一姐”徐静蕾后,又请到了“奥运一妹”林妙可;孟关良大家也够熟悉了;某家居广场的代言人为前奥运乒乓球冠军吕林,某管材企业的代言人为中国花剑队主教练王海滨。当然,更多的是影视明星,“古越龙山”的代言人是陈宝国,“喜临门”床垫的代言人是巩俐,“太子龙”的代言人是姜文……绍兴的魅力可见一斑。

绍兴民营经济的大发展除了时代的诱因、政府的帮衬外,更体现了企业家主体的进步与成熟。有一本叫《看浙江民企》的书中写道:“绍兴最大的财富是什么?不是鉴湖水也不是会稽山,而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

千百年来,绍兴形成了独特的区域传统文化,特别是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精神激励和影响着绍兴人,绍兴民营企业家秉承这一精神,形成了精明、理性、内敛、务实、不事张扬、稳扎稳打的风格,这是推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

绍兴的企业家多从国企改革的第一线来,从乡镇企业的崛起中来,从私营企业的土生土长中来,是受过磨砺的企业家,有卧薪尝胆的精神,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带头人。

从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虽然带有一定的家族企业特性,但自它们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积极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弥合。其企业制度从合伙制(股份合作制)演变为合资公司,再发展为集团公司,而管理模式则经历了从粗放经营的家庭工厂式管理到总厂式管理,再到股份制的公司化管理,进而到集团化管理的过程。其中,将现代科学管理内涵与家族企业管理融合成为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式,如高薪聘请技术专家及管理人员在绍兴已很是普遍。一些大型的民营企业正是以产权制度变革为核心,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开放式的多元化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出了一条宽敞豁亮的道路。

不过,尽管绍兴的经济块状不算小、出名品牌也够多,但名声在外特别是全国知名的绍兴企业家却寥寥无几。绍兴也许是“中国驰名企业家”最少的城市,就是在颁奖典礼上,也难得见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的老板。如果做一个随机调查,能够说出绍兴知名企业家的恐怕很少。

2009年,由绍兴市越商研究会和绍兴日报社联合评选出了绍兴“十大风云越商”,他们是: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晓民,浙江洁丽雅纺织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裁石磊,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根,浙江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张道才,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庞宝根,冠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骆冠军,浙江富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建昌,浙江宏达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国生,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爱华,浙江冠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少雄。这些人中,个个都是当地的企业“大亨”,实力不赖,有的还是本省甚至全国的“隐形冠军”。比如尹晓民,堪称“茶叶大王”,所掌控的“华发”公司,为中国农业企业500强中第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全国第一家获得绿茶自营出口权的民营企业和第一家通过ISO 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2001年—2004年连续四年获得全国茶叶加工企业自营出口第一名,仅2004年,出口绿茶就达2.3万吨,占据全球绿茶贸易15%的份额。还有张道才的浙江三花集团,创立了闻名海内外的“制冷部件王国”。在三花的产品系列中,冰箱用二位三通电磁阀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85%以上,家用空调截止阀、四通换向阀销量全球第一。还有徐海南,领导着中国制伞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和第一家登陆澳洲资本市场的中国制造企业;石磊携“洁丽雅”也走在行业前列,志在打造中国毛巾第一品牌;骆冠军一举成了闻名中国的“香榧王子”;庞保根的“宝业”资产市值则超过80亿港币,美国高盛、GE、UBS瑞银、大和房屋等国际知名的资本和实业投资大鳄都已成为“宝业”的股东和合作伙伴……上述义乌民企“英雄”中,除了庞宝根在胡润富豪榜上露过名之外,其他似乎都不为人知。倒是在沪义乌籍企业家如陈天桥、陈爱莲等颇为义乌人争“名气”。

绍兴商人群体深谙“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的道理。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老板的不务虚名,才造就了绍兴企业的集体实力。企业小的时候老板走在队伍最前面,集团作战了老板就在后方营帐运筹帷幄。老板是一棵树的根,最好不要钻出地面。这样做既避免分心劳神,也比较安全。而且,淡化法人与法人代表的等号关系,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接班换代。另外,与浙商普遍低调有关,绍兴商人群体又是其中最为低调的,他们在媒体或其他公众场合露面的时候极少。最典型的就是杨汛桥,一个小小的乡镇竟然拥有8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全部是产权清晰的私营企业,密度之高为全国之最。可是,就跟约好了一般,所有这些公众公司的老板们,无一例外地不喜欢上镜。在Google、Baidu上输入他们的名字,很难找到他们大篇幅的个人专访,只有在一些会议活动上的零星发言。不管企业红火还是黯淡,他们永远像深潜水底的鱼,不愿意浮出水面来让公众观瞻。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刻意回避公众或无谓保持低调也并非都是好事,现代企业家讲究综合素质的锻造,企业及地域文化也少不了榜样力量来充实。“满园春色关不住”,这是必然的。

儒雅杭商,异军突起

说起杭州商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胡雪岩,可在很多人看来,他寄居杭州,但籍贯绩溪,模式更代表“徽商”。真正意义上的杭商,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众多杭州企业的做大做强,才逐渐浮出水面。

其实杭商同样源远流长,特别是在南宋,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运送最多的商品就产自杭州和周边地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它的起点就在杭州。

改革开放以来,杭商获得新发展,涌现出两代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群体:第一代是上世纪80年代以冯根生、鲁冠球、宗庆后、徐传化、沈爱琴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企业家;第二代是以马云、屠红燕、谢宏、吴忠泉、孙德良、林东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企业家。

在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杭州有21家企业入选,位居全国城市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大直辖市。

当今杭商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杭商和后杭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可谓前杭商阶段。这一时期的创业活动,以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为主,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转制为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或者延续国有企业的产权,但是仍然焕发强大的经营活力,如冯根生等。同时,一部分个体开始创业,并成长为令人瞩目的知名企业,如传化集团的第一代创业元老徐传化,正是在这一阶段开始起步。

出生于杭州一个药工世家的冯根生,14岁就在“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当小药工,17年后,胡庆余堂更名为杭州中药厂,冯根生历任车间副主任、主任、保卫科长等职务。1972年,37岁的冯根生受命担任厂长,自此走上了一条改革创业之路。1984年,冯根生大胆向旧体制发出挑战,在全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前,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员工劳动合同制,成为全国第一个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的厂长,轰动一时。1996年,冯根生在胡庆余堂制药厂濒临倒闭时,毅然接收“江南药王胡庆余堂”这块金字招牌,上演了一出“儿子兼并老子”的活剧。为实现“工者有其股”,让工人当上“事实上的主人”,冯根生从银行贷款270万元,加上他30万元的积蓄,买下了青春宝2%的股份,促成了青春宝这一老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体制的突破。目前,76岁的冯根生仍在执掌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成为国企改革不老的“常青树”。

丝绸女王、万事利女掌门人沈爱琴与冯根生相似,也都是临危受命接手困难中的国企。1946年,沈爱琴出生在杭州城外的一个普通蚕农家庭,从小就与蚕丝打交道。1975年,她接手了当时的杭州笕桥绸厂,一个仅有17台老旧织机、22位刚放下锄头的工人、4万元资金和十几万元债务的小厂。沈爱琴就是在这里艰难起步,从销售丝绸面料到生产真丝服装,一步步夯实基础,1999年完成乡镇企业改制,成立了现在的万事利集团。沈爱琴个人出资5000多万元,成为该企业的控股股东。2001年,她以6亿元身价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成为闻名遐迩的女富豪。

1988年,国家出台私营经济政策,成为那一时期的重要转折点。一方面,原有的乡镇企业开始转制,形成一大批转制型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并实现了新的发展,第一代杭商实现了从创业到成长的转变;另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经理人通过改制成为具有经营自主权的企业家,正式登上前沿舞台。另外,这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创业活动已经十分繁荣,诞生了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这些民营企业家或为杭州本地人,或为外地来杭创业人士。几方面的叠加,形成八九十年代杭商各逞其能、色彩斑斓的发展格局。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中有徐传化、宗庆后、汪力成、童云芳、李成新、李诚等人。

后杭商除在时间上与前杭商有延续性之外,其行业选择与众不同,创业方式方法也与前杭商大异其趣。最引人注目的是,以马云、孙德良、胡之光、蒋伟华、丁伟儒等一大批代表新型杭商的企业家横空出世,引领浙江乃至中国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成为杭商群体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风景线。

长得瘦小甚至有些难看的马云,其蕴藏的智慧和力量却是强盛无比的,他十几年的奋斗经历,成为当今中国青年人创业的楷模。1995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30岁的马云在美国西雅图见识了互联网,从此与网络结缘,成立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此时,离中国电信通互联网还有4个月;5月9日,“中国黄页”上线,此时离国内能上Internet还有3个月,成了看不见的“中国黄页”。2000年,马云因引领互联网经济,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成为第一位登上福布斯的中国企业家。2005年8月,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一项并购。2007年11月,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于香港上市,一跃成为中国互联网首个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成功,还引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率团前来考察和取经。

其他几位“网商”也各具特色,成绩卓著。孙德良,网盛科技的董事长,1997年以来,成功运营了中国化工网、全球化工网、中国纺织网、国际纺织网、医药网等全国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集群。2006年12月15日,国内A股市场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股——网盛科技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国内互联网第一股”自此诞生。32岁的胡之光,他于2002年创建的中国博客网,现在已是国内最大的、注册人数最多的中文博客托管网站。《福布斯》《商业周刊》等多家海外媒体对其进行过报道,被誉为“Web2.0时代的数字英雄之一”。杭州天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郭羽,于1999年投资边锋游戏,只用3年时间就让边锋游戏实现注册人数超过5000万,同时在线人数达到36万人的规模,排名全国第三;2004年投资天畅科技,只用1年时间就把天畅科技打造成为中国领先的全3D网络游戏开发和运营商;2006年投资新型广告交换媒体共合网,只用半年时间就引来软银、鼎辉等著名风投高达数千万美元的资金;之后,他又和绿盛牛肉干集团老总林东共同投资了商务差旅服务的畅翔网。

“互联网赚钱的秘密就是,你要能够提供、发现或创造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要能够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人在虚拟世界中去实现这种愿望。”郭羽说,“这个伟大的时代,就是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只要你有梦想,有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