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浙商
2958700000014

第14章 改革开放——浙商独树一帜(6)

在意气风发的新杭商与开创时代的老一辈杭商之间,其实还有一个年富力强、颇具实力的杭商群体,他们的共同点是起步较早,基础扎实,在实业和传统商业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其视野之宽阔、思维之活跃、手法之奇巧、境界之高远完全不输前辈。比如现年49岁的徐冠巨,从其父徐传化手中接掌传化集团,将传化集团打造成为业务覆盖化工、物流、农业和投资的多元化民营企业集团,位列2009年度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第十位。还有一点胜过其父,徐冠巨自32岁起先后担任萧山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会长,杭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会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常委以及萧山市政协委员、萧山市政协副主席、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被认为是浙商的代表人物,尤其在2003年当选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后被媒体誉为“民企高官第一人”。徐冠巨的成长经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浙商的政治觉醒和社会责任。

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年度“中国第一商人”的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1960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桐庐县。他从一个经营雨伞的集体所有制小作坊主,38年后,摇身一变,成了坐拥上百亿资产的民营企业集团主人,拥有11家核心子公司、27家分公司、3家上市公司(国内2家、纳斯达克1家),业务涉及仪表及系统、制药、信息电子、房地产。汪力成有着超强的商业敏感度,敢于不断创新甚至“试错”,他在资本运作、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显示出了一名现代浙商的超凡能力。

比汪力成大几岁的杭州萧山人士陈妙林,更从8岁起就开始经商。1980年,28的陈妙林担任萧山物资局金属公司经理。5年后,陈妙林受命改造萧山招待所。1985年,重新投资改造的萧山宾馆开始营业。在陈妙林的组织下,萧山宾馆突破“招待所模式”而逐步壮大。1999年萧山宾馆改制,陈妙林成立开元旅业集团。目前,该集团拥有30多家酒店,其中包括多家五星级酒店,还涉足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酒店集团。这位曾获得2007中国饭店业“中华英才”白金五星勋章等殊荣的酒店业奇才,首创租赁式管理,被称为“开元模式”。

宋城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巧灵,是世界休闲组织国际顾问、浙江省企业联合会和浙江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2004年获评首届浙商年度风云人物。

黄巧灵1958年出生于浙江丽水龙泉市,1975年参军后曾任军报记者等职,多次立功受奖。回地方后在文化系统工作,先后担任云和县市文联、新华书店和群艺馆等单位负责人,期间曾师从北大著名教授乐黛云从事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黄巧灵弃文从商只身远走海南创业,创办海南天涯海角实业有限公司,成为开发海南旅游业第一人。1994年,黄巧灵来到杭州继续他的文化和旅游开发之旅,1996年开园的宋城景区成为省内第一家主题公园和中国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也开了浙江省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休闲产业的先河。目前,黄巧灵掌控的宋城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休闲业投资开发企业。黄巧灵是中国休闲经济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践了“景观房产”这一全新理念,并逐渐发展到更高层面的“大型休闲社区”模式。他领导的宋城集团是杭州成功申办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主要发起人和参与者之一,也是休博会主场馆世界休闲博览园的主要投资和建设单位。

杭州商人的创新思维以及开拓和适应能力在当今浙商中是出了名的,以至于他们能保持持续发展,其整体综合实力——无论是企业数量、企业总资产还是企业年营业收入,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在浙江省已是“四分天下有其一”。在全国500强企业中,杭商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到了全国的1/10。

2009年9月28日,首届杭商大会在杭州隆重举行,来自杭州本地的杭商代表、外地来杭投资的杭商代表和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山东、四川、江西等17个省市的170多名杭商代表及杭州市各级各部门领导、负责人共1100多人参加大会。会上首度提出杭商概念:杭商属于网商,融于网商,是全球化、互联网、新经济时代浙商乃至全国网商的杰出代表,并且在会上表彰了20位“品质杭商”,他们分别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万事利集团主席沈爱琴、开元旅业集团董事长陈妙林、华东医药集团董事长李邦良、三替集团公司董事长陶晓莺、浙江贝因美集团董事长谢宏、西子联合集团董事长王水福、千岛湖发展公司总经理汪建敏、解百集团公司董事长周自力、银泰集团董事长沈国军、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轮动力集团董事长聂忠海、杭州大厦董事长楼金炎、绿城集团主席宋卫平、民生药业集团董事长竺福江、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费建明、信雅达系统工程公司董事长郭华强、祐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戴天荣等。现时代,“品质创业”已成为杭商创业的价值取向、内涵格调,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品质杭商”在不远的将来应运而生,绽放出新时代的熠熠光辉。

创变浙商,与时俱进

“浙商,一般指浙江籍的商人,实业家的集合。从古至今,浙江商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湖州人沈万三是明初天下首富。清末镇海人叶澄衷是中国近代五金行业的先驱。以经营辑里丝起家的刘镛、张颂贤、庞云缯、顾福昌这‘四象’为首的湖州南浔商人是中国最早的强大商人群体。以虞洽卿、黄楚九、袁履登为代表的宁波商人曾经叱咤于当时的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民国时期,江浙财阀是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这是“百度百科”对浙商一词的解释。其中还列举出了一批现代有名的商界人士,如海外的张忠谋、殷琪、董浩云、邵逸夫、包玉刚、曹光彪、董建成、王德辉、安子介、李达三、陈庭晔、吴光正、邱德根,大陆的马云、丁磊、陈天桥、李书福、郭广昌、鲁冠球、冯根生、徐冠巨、宗庆后、王均瑶、邱继宝、江南春、沈国军、楼忠福、周成建等,以上都是数十年来异常活跃的浙商代表人物。

“从古至今,浙江商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这一说法也许鲜有人表示反对,尤其是在3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进程几乎都在浙商身上一一得到实践和验证。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在很多地方已成为一句“商谚”,但实际情况是“哪里有浙商,哪里就有市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赞道:“浙江商人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最让人佩服。”他们凭借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两板精神”以及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地推动着浙江乃至中国市场经济的车轮滚滚向前。“敢为人先的勇气,流光四射的财气,享誉世界的名气”,是浙商凭勤奋和实力换来的一张世界级品牌。

从制造到创造,从“小狗”经济到新经济,从“四千精神”到“新四千精神”,从“草根”商人到现代企业家,历经30余年的摔打磨炼,人们惊喜地发现浙江商人正合着时代的韵律,在偌大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新“凤凰涅槃”。

一切都在静悄悄地发生改变——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的新时代浙商们,已然用现代意识、和合精神及文化品质将自己重新装扮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时,俞巧仙还是义乌城西镇一个15岁的卖蛋姑娘,挨家挨户收购鸭蛋,加工成皮蛋后,挑到十几里外的城里卖。后来,她又到农村的代销店和成立的副食品商店推销,让别人代销自己的皮蛋,生意越做越大,俞巧仙成了远近闻名的皮蛋专业户,人们称她“皮蛋仙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面世,俞巧仙在其中的副食品市场摆起了摊位。她对此记忆犹新,“刚进副食品市场时,摊位摆在水泥台上,每天不等天亮,就得拉着一车的皮蛋上路,晚上总是要最后一个收摊。那个苦,就不用说了……”卖皮蛋的同时,她还经常从广州贩一些开心果、泡泡糖等新玩意儿来义乌卖。

几年之后,俞巧仙走上了一条捷径——品牌代理。她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内做品牌代理的开山鼻祖,一路从金日、万基的地区代理,做到现在国内外800多个品牌的总代理。

按理说,生意做到这个份上,俞巧仙算是很不错了,但心气颇高的她不满足于做别人的“二传手”,她期盼靠创新来获取属于自己的品牌。1997年1月,俞巧仙在深圳创办了今之康保健品有限公司。短短几年,该公司拥有了花儿红阿胶胶囊、芦荟胶囊、壮骨粉等多种拳头产品,尤其是她成功试种和推广的名贵中药“铁皮石斛”,轰动一时。

“铁皮石斛”又名铁皮枫斗,号称“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当时已濒临灭绝,是国家重点保护中药之一,有“植物大熊猫”之称,其市场售价高达每公斤1500~3000美元。由于人工栽培铁皮石斛投入大、周期长、成活率低,难以保证出效益,还没有私营公司敢于涉足此行业。

但俞巧仙有着看准了就不回头的倔脾气。1997年9月,她聘请了有“中华铁皮石斛研究第一人”美誉的原浙江医学科学院的张治国教授为技术总监,成立了义乌市铁皮石斛研究所,不久后,又成立了浙江森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注资科技攻关。经过一番曲折和努力,森宇公司在金华和义乌仿野生大面积种植铁皮石斛取得成功,从而一举解决了市场上铁皮石斛资源紧缺的问题。2003年,森宇铁皮石斛仿野生大面积栽培珍稀药材被选送为“国家药典”标准。2004年,森山铁皮石斛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

铁皮石斛的研发成功震惊了中药界,震惊了国内外顶级的权威专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带领20多位中科院院士实地考察后大为赞叹,他对俞巧仙说:“要把铁皮石斛产业做大做好,把产品推向市场,造福人民,有什么困难,我让中科院的专家帮你解决。”如今的俞巧仙和她的森宇公司已担纲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重任,公司研制的“森山”牌铁皮枫斗冲剂、胶囊系列已经销往全国各地,光是铁皮枫斗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亿元。俞巧仙也成了浙商中的一名奇女子。

俞巧仙的成功,固然与她吃苦耐劳、性格坚韧有关,但更能印证一代“草根”浙商不满足于现状、敢闯敢干、勇于开拓创新的特点。

当年冯根生由祖母送去胡庆余堂学徒时,祖母曾叮嘱他“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成了冯根生一辈子的为人处世箴言,也许还是这棵中国国企“常青树”屹立不倒的秘诀。2003年11月14日,冯根生千方百计从全国各地找来“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获奖者,在杭州举办了一次“15年后再相聚”的活动。结果20位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只到了10位,那些曾经风云一时的改革人物,大部分被无情的岁月淘汰“出局”,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第二个像冯根生那样做得有声有色、永葆“青春”的。这说明冯根生的与众不同,是在于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和冯根生一样,第一代成功浙商清一色都是由“草根”蜕变而来的:鲁冠球是搞铁匠铺出身的,之后成了中国乡镇企业家的典范;徐文荣小学没毕业就当了农民,可偏偏是他办成了“横店影视城”,彻底改变了这个偏僻落后的小镇;被朱镕基总理亲切称呼为“沈爱宝”的“丝绸女皇”沈爱琴,出道之前仅是杭州郊外的一名女赤脚医生……他(她)们在打造民企“基业长青”的同时,自身也成就了响当当的品牌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浙商,无论是所谓的第一代还是第一代半、第二代,整体上都具备当今社会发展所强调的现代意识,表现为在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危机意识和现代契约意识上面走在前面,国际化视野、交流与合作不落人后,企业在实现转型升级、培育核心竞争力及保持可持续发展方面看到了新的更大希望。

有一位知名浙商自我评说,浙江人处世平和,浙江这个地方纠纷少,是最能体现“和谐社会”的。经济学界人士研究浙江商人的特质时,想用一个字来概括上下数百年浙商身上的“DNA”,就是一个“合”字。比如人们说到徽商用一个“诚”字,提起晋商就是“信”字,而最能概括浙商的就是“合”——合作、联合、整合、合力、和合……它似乎比“活”字——灵活、活跃、活力以及“敢”字——敢作敢为、敢闯敢干更能代表浙商身份,揭示浙商长盛不衰的基因。

浙商所表现出来的“和”大致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内和”。改革之初,浙江民营经济之所以能高速增长,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除了靠大胆创新先行一步、不断地有所突破和良好的政策扶持之外,浙江特有的地域文化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浙江人懂得只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有所成就,只有发挥集体的作用才能创出自己的未来,于是发动自己周边的亲缘关系来为己所用。早期家族制企业便是浙商在起步阶段这种“内和”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