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浙商
2958700000012

第12章 改革开放——浙商独树一帜(4)

对金钱嗅觉灵敏的甬商,已不满足于“国内无敌”,他们还要走出去“赚洋钱”,做进军国际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领军人物。截止到2008年,宁波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8996家,对外贸易总额达到565.09亿美元,宁波创造的外贸顺差和一般贸易出口额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当前,直接与宁波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10多个;在每4个宁波人中,就有1人的就业与外贸息息相关;在政府的外向战略和主动降低门槛政策的引导下,宁波还连续多年成为全国参加境外展览最多的城市。宁波“中国出口名牌第一市”的地位,正是以宁波外贸的雄厚基础为依托的。

这正印证了一句话:有多大胸怀做多大的事业,有多少精明做成多大的事业。

宁波商人取得如此瞩目成就的一大保证,就是他们具备无可比拟的强烈的效率意识。与内地一些国企人浮于事现象不同的是,宁波民企十分强调“今日事、今日毕”,决策一旦形成便能进入高速、高效的行动,因而其雇员的工作饱和度自然较高。据了解,现在有不少宁波企业策划营销活动,头天晚上形成方案和下发通知,第二天一早就能在全国同步开展,而且丝毫不会走样。这种快速反应的决策机制、迅速行动的执行能力,成为其制胜市场的突出竞争力。

仍旧拿服装行业来说,宁波服装商人过去特别让人称道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办事效率:这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迅速,没有大公司的迟缓病,如意大利或欧洲发布一个新的流行款式,第二天他们就可以拷贝进行大批量生产。为收集欧洲最新的服装款式,许多公司在意大利等国专门设立信息收集点,做到“三天出小样,五天成批量,七天上市场”。纷繁复杂的差异性使得其他地方难以拷贝,也难以竞争。

甬企还普遍极为重视效率提升。如雅戈尔投资1.2亿元,与中科院合资成立分公司启动并实施“雅戈尔数字化工程”,对整个集团的管理进行信息化调整,旨在借助管理工具提高效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无缝隙的连续工作方式。自该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库存量比过去下降了逾30%,节省的库存成本过亿元;繁复的订单处理及采购管理成为自动化,部门间的沟通亦得到改善;因人为错误所引起的损失减少了约20%;公司对订单的反应能力增强,生产周期也从过去的90天缩短至45天——“服装巨人”变得更加灵活。

做电表和空调起家的奥克斯集团,是比雅戈尔早3年实施ERP的宁波另一家大型民企,其老板就自称“对信息化工具上了瘾”。该公司迄今已投入近1.4亿元,建立起了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系统。在第三方机构的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估数据中可以看到,其中ERP项目为企业创造了2.62亿的价值,PLM项目创造了2.1亿元的价值。据了解,在他们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里,严格设定了每个人处理事务的流程和时限,并进行效率考核。近日该企业老总本人批阅文件延误了一天,也被系统自动罚款。再如,其每天要做哪些事,手机都会自动提示。老总的一切行动和日程安排,都是听时间的话。

信息化管理的拥趸者中,还包括大量宁波中小企业。如慈溪的浙江长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有2300多款产品,在成功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之后,管理人员只要点击鼠标,就能查看物流、财务、人力资源等模块的信息,生产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原料采购更为透明,产品库存减少,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据统计,慈溪目前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企业中的60%都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并从中尝到甜头。

甬商这样热衷于借助现代化的管理工具确保效率最大化,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宁波制造业最明显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即制造产品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省外,制成品的主要销售市场也在省外,这就决定了宁波企业信息化必须依赖电子商务的支持。扫描宁波各地的支柱性企业,从石化、能源、钢铁到服装、家电、仪表、汽车零配件,宁波企业大都从事制造业,所以宁波企业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是制造业的信息化。

目前,宁波市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方面成绩显著,走在了全国前列,其中1万多家宁波企业进入信息化管理阶段、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独立的网站、2000多家外贸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寻找商机、1000多家企业实现移动办公和远程视频会议等移动信息化、50多家企业被评为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示范创建单位,入选中国信息化标杆企业的3家浙江企业全部在宁波,全市先后共有15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此外,宁波还是全国首批CAD应用工程重点示范城市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是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优秀示范城市,也是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位居全国城市电子商务成熟度前10位……

宁波商人的优点比较突出——他们头脑灵活、长于思考、善于经营、富于机变,在激烈的商战中常立于不败之地;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审时度势、灵活善变,遂成为矗立于中国商界的“常青树”;他们讲究诚实、重视信用、追求质量、擅造品牌,因而在经营中能不断制胜。不仅如此,宁波商人还能做到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寻找和克服自身缺点,这也是他们走向世界、激扬“宁波活力”的基本保证。

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宁波商人在外地打拼的很多,尤其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据了解,在长三角,80%以上的甬商企业都在做商贸流通、中介服务、餐饮、房产开发等“三产”和建筑生意,而且大都成为该行业在当地的佼佼者。

上海是宁波人打拼的天堂,目前有300多万宁波人在此闯天下,主要集中在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服装销售业、出租车、绿化等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在上海,有许多著名建筑都有着宁波人的贡献。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标志性建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地桩就由宁波企业“龙元建设”打造;同样位于陆家嘴金融区的上海银行大厦由仲盛集团(宁波镇海人叶立培创立)投资兴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也有宁波企业的贡献。另外,贯通上海市区的主动脉延安路高架也是由在沪施工的宁波宏润建筑公司建设的。

上海无疑成了甬商除宁波之外的又一福地。与他们的前辈比较起来,新生代的上海甬商有自己的新特点:一是知识结构和经历不一样。今天宁波人来到上海发展,许多都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已拥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而老宁波帮出道时都是十几岁的学童,文化程度有限,更不用说人生经历,在这点上,新生代宁波商人有优势。二是来上海的目的也不一样。老宁波帮在上海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但实际上他们刚来上海时,还只是为了谋生,但现在的新生代宁波商团,比如杉杉等,他们在宁波本身就已有了相当基础。这些企业家来上海发展,早已超越谋生这个层次,是为了让企业和自身得到更好发展而实施战略转移。

尽管新生代宁波帮已在上海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新生代也有新优势,但和宁波商团在上海历史最高峰时期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就认为,宁波商团再创往日那种辉煌已不可能。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不管是改革开放前还是后,上海的经济一直是政府主导型的,宁波商人在上海可能取得一定成就,但要完全恢复解放前的辉煌,应该不可能”。正因为上海目前的经济结构,国有经济还是占优势,大概占60%到70%的比例,宁波商人要再创造上海1/3以上的经济总量,完全不可能,但宁波人在上海的非公经济中占据1/3以上的份额,还是大有希望的。

其实不必在新老甬商之间分个高下,新一代甬商身上永远流淌着老一辈人的血液,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才是真正的目的。当代宁波商人也有自己的短板,受家族化的影响比较严重,甬商发展目前还面临着地域性的限制和障碍,如何让企业外迁、实行梯度转移是近期甬商需要认真思考的一大问题。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新一代甬商的发展才能做到顺风顺水,取得更大的成功。

大气越商,横空出世

浙江古代史,让人印象最深的当数“吴越争霸”一幕,这里的越国,其实就是绍兴。原先的绍兴商人也并不叫越商,而称“绍兴帮”,与“徽商”齐名。近几年,绍兴各业发展迅速,渐渐地,社会上把绍兴商人从绍兴帮中分化出来,简称“越商”。

越商叱咤风云数千年,今天更是高歌猛进。这里有一个重要人物,很有意思。现在商人信奉的财神菩萨、中国儒商鼻祖——陶朱公范蠡,出生于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不过也是大家公认的绍兴帮成员,现在当然叫越商了。

在很多人的眼里,商人是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但是越商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把钱看得很淡薄,经常把钱财分散给穷朋友和疏远的亲戚。越商既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济贫,有很好的口碑。

越商的聪明能干,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水,小麦,糯米,焦糖塞,是四种非常普通的东西吧,哪个地方没有?越商,却把它们发酵酿制出世界公认的极品黄酒——绍兴黄酒,即女儿红,号称世界第一情酒。

现在的越商,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走进大上海,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是越商汗水的结晶。2008北京奥运会游泳池,是越商智慧的体现。前不久,有个越商投资1.7亿元把“百货航母”开进了徽商腹地,把越商的种子埋入徽商肥沃的土壤中,徽越两商的两种文化结合起来,结出丰硕的果实当指日可待。此其一例。越商已经和各地人们心连心,齐首并进。

越商最近的风光盛事是:小舜江工程、中国轻纺城、环城河综合整治、绍兴古城保护、围垦海涂、公祭大禹陵、曹娥江大闸、南连北建工程等……当然,最大最风光的盛事莫过于民营经济取得大发展。

绍兴民营经济的发展因“绍兴模式”而独具魅力,但它和其他地方一样,都经历了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建国初期,民营经济曾有较快发展,但随着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完成,民营成分所剩无几。“十年动乱”期间,民营经济不复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私营经济开始成长,绍兴民营经济才逐步得到恢复。到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绍兴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党的十五大确立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以后,绍兴提出放心、放手、放开、放胆的“四放”要求和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四不限”原则,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使当地的民营经济迅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今天,我们翻开绍兴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依然能感到一种振奋。文件写道:“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绍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促使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十二条措施中,“放手”、“鼓励”等字眼屡屡显现。

当时,这个文件是在浙江省11个地市中率先出台的,时隔1个月,金融、工商、人事等部门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各项具体政策措施。1999年3月,绍兴市政府还成立了分管副市长任组长、19个部门和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制定了工作制度,从而建立了既有统一领导,又有分工负责的个体私营经济管理体制,加强了对全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统筹规划。

2000年前后,绍兴95%以上的企业改制。这部分企业全部改制为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经营者持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较为彻底的改制,使绍兴的企业产权清晰、归属明确,建立起了现代企业运作模式。

2002年8月,绍兴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民营企业协会。

2003年后,绍兴民营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走差异化、品牌化经营之路,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市场和政府的合力推动下,绍兴民营经济经过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依托体制先发优势,迅速成为该市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截至2009年12月底,绍兴全市个体工商户达200506户,从业人员343833人,资金数额773368万元;私营企业(含分支机构)47723户,投资者93429人,雇工877508人,注册资本(金)1274.45亿元。全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总产值3079.49亿元,销售收入3042.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3.25亿元。另外集体(联营、股份合作制)企业达1万余家。民营企业在全市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达到95%以上,上缴税金占到85%以上,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0%以上。

绍兴民营经济的兴旺得益于其独特的发展模式——“绍兴模式”。“绍兴模式”,简单概括就是十二个字:“乡镇基础、民营机制、市场经济”。“绍兴模式”是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兼容并蓄,“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个体为主、私营机制、市场经济”;“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乡镇基础、集体机制、外向经济”。而“绍兴模式”既具有苏南民营经济的区域集约性优势,又兼容了温州民营经济高度灵活的市场机制优势,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复合型发展模式。正是这种别具一格的发展模式,为绍兴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绍兴模式”的优势,使民营经济在绍兴体现出独特的行业的群体优势、骨干的带动优势、产业的集聚优势、市场的依托优势。

绍兴把培育发展区域块状经济作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着力点,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或“几乡一品”的产业集群,民营企业依托块状经济而成长,块状经济因民营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绍兴市较有影响的块状经济主要有市区的家私,绍兴县的纺织、印染,诸暨的袜业、衬衫、珍珠、五金,上虞的伞业、化工、机电,嵊州的领带、厨具,新昌的医药、轴承等。块状经济成为绍兴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阵地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体力量。

民营企业的快速崛起和迅速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造就了绍兴黄酒、化纤纺织、染料、化学药品、塑料薄膜、机电产品及一些日用消费品等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而且呈现出工业、商业互动发展的态势,各具特色、工贸结合的专业化产业区和市场互为依托。目前绍兴6个县(市、区)中具有特色产业的块状经济,相应形成了122个专业市场,大部分的产品销售依托相应的专业市场,基地和市场互为依托,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