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浙商
2958700000011

第11章 改革开放——浙商独树一帜(3)

另外,被业界预言为“中国的道琼斯指数”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已正式面向世界发布。目前,“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被称为中国商务天气预报,香港凤凰卫视也开始在其财经栏目定期发布,此举预示着,拥有40万种商品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已具备影响全球小商品价格走势的力量。

义乌市的小商品市场惊人的发展变化,义乌人敢于创新创业、善于“无中生有”的闯荡精神,早已经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国内不少城市纷纷前往取经。浙江省还曾发出通知,要求在全省深入推广“义乌发展经验”。

很显然,义乌模式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是全方位的创新,包含市场组织与功能的创新、市场形态与交易方式的创新以及产业创新。义乌模式的精髓是产业间联动发展的结果,它以强大的产业为支撑进行市场运作,走规模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各要素市场(运输市场、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以小商品市场为核心而展开,不断培育和壮大。产业、商业等配套设施以及城市化发展,实现多方的联动,最后实现现代市场体系的充分发展与完善。

金华永康,自古便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之誉,一代代永康五金匠人共同孕育了其底蕴丰厚的五金文化传统与历史,成就了永康“五金之都”的美名,永康颇具活力的经济模式,曾以“十年十倍”的发展速度和经验,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永康的主要经验是先有产品、后建市场,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规模化运行,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市场取向,家庭经营的个体经济私人企业因而获得大发展,结果形成了一个中小企业大群体。论其特色,它是一种高于个体经济基础之上的自发的、扩张的经济秩序。而这个群体的形成,减少了经营的交易成本,取得了聚集效应,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了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永康市现有各类工业企业近1万家,产品达1万多种,其中国优、部优、省优产品40多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23家,无区域性企业集团4家(鹰鹏、星月、王力、步阳)。在永康八大五金行业当中,电动工具总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已与日本、德国并称为“全球电动工具三强”,剃须刀等小家电及厨具行业的出口量则居全国首位,防盗门市场占有率也达70%以上,永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门都”。

总结永康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程,离不开“五金”二字。五金是永康最大的特色,永康市委、市政府曾对永康经济发展作过精辟的概括,即“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强项在工业,活力在市场,后劲在科技”。但从永康经济的发展模式来看,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被永康人民广为人知的“浪潮经济”发展模式——上世纪80年代末,永康依托“永康拖拉机厂”这个大型国有企业发展起来的“小铸造热”,产生了一大批农机乡镇企业。90年代初的“小冶炼热”、“小家电热”和“电动工具热”,使永康的工业总量超过百亿,税收超过1亿。1995年以后的“保温杯热”、“防盗门热”、“滑板车热”、“摩托车热”,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到上世纪90年代末,永康工业经济总量迅速达到了200亿。进入21世纪,永康经济浪潮继续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形成了电动工具、衡器、有色金属、小家电及厨具、不锈钢制品、防盗门、休闲运动车、汽摩配等五金八大行业,八大行业占永康整个工业经济总量的70%以上。

永康的确是个善于创造“模式”的地方,成立于1992年的步阳集团,是永康最为出名的一家以生产防盗门为主的企业。当时,步阳是通过数千名直销商在全国进行销售的。这些直销商都是金华人,他们走遍千山万水销售产品,在此基础上建立专营店,使专营店遍布到全国各地,深入每个县城。正是这些专营店,使步阳的销售额迅速增长,创办两年就达到15亿元。这种以人际网络为主的、规模化的营销方式,就被称为“步阳模式”。

当然,任何经济模式都是时代的特定产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劣根性,不可能一劳永逸,包治百“病”。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博弈的加剧和国际化合作要求的提高,曾经风靡一时的“义乌模式”、“永康模式”都遇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走在了十字路口。目前,义乌市和永康市都在全力探索“解围”之策,义乌市着力提升产品和市场的国际化,永康市则提出打造“总部经济”,以取代风行了多年的“浪潮经济”。

不管怎样,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炼,在义乌和永康这块经济热土上涌现出了一批土生土长的企业能人,像“饰品女王”周晓光、“袜王”翁荣金、“防盗门之王”徐步云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也成了义乌人和永康人的名片。

“八婺”企业家群体中有一支很特别的队伍,那就是东阳企业家。东阳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以及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和中国恐龙之乡等美誉。这块不大的地方出过乔行简等五位宰相和北伐名将金佛庄、新闻先驱邵飘萍、科学泰斗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等大批仁人志士和著名人士。有趣的是,东阳孕育的当代企业家也个个是极富特色的顶尖企业家。比如广厦集团的楼忠福,拥有“中国经营大师”、“中国经营管理大师”等称号;复星集团的郭广昌,志在打造“中国第一民企”。他们都是全国人大代表,又都屡屡在各种富豪榜上现身。

在东阳本土“冒”起来的徐文荣似乎更值得一提。徐文荣没读过几年书,42岁才“洗脚上岸”创业,他的产业涉及工业、农业和文化。虽然他的工业项目的产值利润都比文化产业要高很多,可是现在他对文化产业的热心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工业。徐文荣是横店集团的创始人。1996年,为支持著名导演谢晋拍摄迎接香港回归的影片《鸦片战争》,徐文荣果断决策,投资建起了“19世纪广州街”外景基地,首开了企业界与影视界联姻的先河。目前,横店已建成了广州街、香港街、清明上河图、武打片、古战场等11个影视拍摄基地和一座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棚。美国《世界日报》、日本《朝日新闻》称横店影视城是“东方影视城”,美国《好莱坞报道》称之为“中国的好莱坞”。

同时,他又巧妙地把影视拍摄同发展旅游嫁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横店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可谓“横空出世,店乃一城”,目前,横店的游客已达到了浙江省景区接待量的第二位,仅次于杭州的西湖。

皮卡王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贾云也颇具传奇色彩。贾云是地道的东阳人,从过军,坐过机关,还曾有银行工作经历。1991年辞职下海创业,打造了一个以房产建筑、工业商贸、文化传媒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集团。他的独特之处是投资拍摄了《霍元甲》《陈真》《天下》《重组》《包青天》《乱世桃花》《皇宫宝贝》《火蝴蝶》《精武英雄》《人间灶王》《高地》等20多部影视剧,自己还曾在电影《第一军规》中出演毛泽东,过了一把演员瘾。

新式甬商,不负先辈

当人们对“温州模式”、“义乌模式”、“绍兴模式”等津津乐道之时,似乎有意无意地冷落了另一个创富群体——宁波商人。这是一个历史更为悠久、规模更为强大的身世显赫的商帮,它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民营轮船公司、机器制造厂……由此曾赢得孙中山先生“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的评价。就是这个似乎有意隐藏自己的现代商帮,所在城市宁波就有140余种工业产品成为全国销量“单打冠军”,辖下6个县(市)全部名列全国百强,城市经济结构竞争力全国第一;它既有由中小企业构成的140多个彰显“一地一品”特征的块状经济,也有25家跻身中国民企500强的大型企业。一大批新型企业家声名远扬,如丁磊、江南春、李如成、郑永刚、郑坚江、茅理翔、朱敏、沈国军……新一代甬商正在用实际行动续写“宁波帮”的历史辉煌。

仔细观察宁波,我们发现宁波经济发展的路径既不同于“温州模式”的全体民营战略,也不限于新“苏南模式”的两头在外之道,更不同于青岛经济中的国有成分独强的态势。当地在兼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同时,利用计划单列和副省级的行政优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宁波模式”——民营、集体、国有和外资互融的混合经济发展之路,而民营经济正是其中的生力军。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宁波的民营经济经历了萌生起步、鼓励发展、快速发展和稳步提高四个阶段,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补充地位”发展到“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和对外形象的代表者。除了石化、电力等垄断行业是国有企业外,宁波其他支柱行业几乎完全民营化,全市民营经济对宁波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70%;从经济总量看,宁波市民营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80%以上。

当代宁波商人之所以能延续“香火”,取得新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们自身具备的超前的市场观、精明的财富观、强烈的效率观。

以民企为主体的甬商,对于商机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总能够捕捉到他人视而不见的商机。哪怕在飞机、火车上,他们也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商机,并运用于商业当中。如杉杉集团创始人郑永刚决定进入服装领域,即是源于在火车上的一次“偶遇”。那一年,郑永刚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年轻人穿着从外国带回的西装,觉得很不错。此前,中国也有西装。不过,大多款式陈旧、工艺落后,用的面料、里料也都较差,穿起来像坚硬的铠甲。而这位年轻人穿的西装,却柔软贴身,自然挺括,让人眼前一亮。郑永刚想:如果我们能做出这样的西装,销路一定好。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没想到一炮打响。1989年9月份,杉杉品牌一上市就受到欢迎。

而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在1994年上马空调项目时,也不被人看好。郑坚江却认准做空调有“钱途”,他的理由是:当时市场上优质空调不少,但价格大众化的却不多;低价空调不少,但质量过硬的也不多。这里就存在一个市场空白点,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往两个极端靠,优质平价的“民牌”空调却乏人开发。而后者,恰恰是消费者最欢迎、最需要的,这也正是奥克斯抢占市场的切入点。用优质和平价两件法宝去得民心、进民家、创“民牌”。今天的奥克斯,已跻身国内空调五强行列。

在当今世界制造业,流行着两句话:千万不要让中国人知道怎么做,中国人在做的千万不要再去做。中国企业争强好胜的精神和日益强大的竞争实力,在全球企业界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仅以中国的家电产业为例,无论是空调、冰箱,还是洗衣机、彩电,牢牢占据国内市场前5位的全都是中国品牌,国外品牌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并且这种骄人的地位,全都是从打破洋品牌垄断开始,从洋人手中毫不客气地把市场抢夺过来的。

而新甬商的表现,似乎尤显醒目:一根“敦煌”线、一支“贝发”笔、一把“长城”尺、一节“双鹿”电池、一只“韵升”八音盒、一台“海天”注塑机等均居全国首位,且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占有率,成为业内名副其实的“单打冠军”或“隐形冠军”。改革开放30年间,宁波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累计拥有233个中国驰名商标、61个中国名牌产品;在商业部重点扶持的出口名牌里,全国190个,宁波拥有20个,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如今,宁波已初步形成了优势知名品牌集群,并摘得了“中国品牌之都”桂冠。

支撑这些“隐形冠军”和知名品牌的,是强大的产业链。宁波商人既追求大生意、大规模、高利润,同时也盯准小买卖、小项目、小商品——只要有生意可做,则一概涉足。大钱要赚、小钱也要赚;别人不屑去做的,宁波人也愿去做。而且,往往就是从别人不太注意的小地方着手,去开创一番事业,这些都是宁波商人的精明之处。而当他们积蓄了资本后,就会把产品由小做大,最后从塑料小面盆到汽车外壳,从电子元件到成套电子设备,从日常用的小物品到高科技产业,并且涉足地产、金融业,于是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牛。

今天,一个个产业集群已支撑起了宁波制造业的大厦。宁波的块状经济萌芽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形成规模。发展到今天,全市已共拥有各类块状经济145块,占全省总数的30%;其中单体规模产值超亿元的有90多块,超5亿元的有10多块。这些以无数大大小小宁波民企组成的块状经济,总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因此,“块状经济”可谓是“宁波现象”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破解“宁波现象”的一把钥匙。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慈溪市的小家电、打火机、轴承,余姚市的小家电、灯具,宁海县的文具、手电筒,象山县的针织品、电工材料、海水产品,宁波鄞州区的服装、小家电、蔺草制品,奉化市的服装、齿轮,北仑区的文具、科技园区的电脑、通讯IT等产业。靠着“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这种“三小三大”的经济模式,宁波众多块状经济已足以辐射和影响全国乃至全球。举几个例子,比如余姚的电动工具,抢占了全国30%的市场;余姚市梁弄镇的灯具,销售额占到国内市场的40%,还被装到了天安门广场;余姚市陆埠镇的软管,年产量17万多公里,可绕地球4圈;北仑的书写工具,产能占全球的4%以上;大榭的钢套,为全国一半摩托车提供配件;慈溪的小家电,整机制造企业最多时高达两千余家、配套企业逾万家,拥有全国最大的饮水机、电熨斗、电吹风、双缸洗衣机、电源插座生产基地,成为与山东青岛、广东顺德齐名的家电重镇;而在鄞州区,共拥有300余家服装制造企业,4000多家服装加工、销售企业,年生产服装近7亿件,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中国人身穿由鄞州企业生产的服装……这些“产业链”式的产业集群,直接构成了其他区域所无法模仿或复制的产业竞争力,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亮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述产业集群已“孵化”出了大批执行业牛耳的旗舰级企业和著名品牌,而且各相关企业间层次分明、优势互补。仍以宁波市鄞州区服装业为例,目前在区域内已形成以雅戈尔、杉杉、罗蒙为代表的第一梯队,这3家在业内五强中分居一、二、五位的企业,战略目标为争创国际一流服装品牌;太平鸟、培罗成、爱伊美、布利杰等中型企业组成第二梯队,主攻国内一流服装品牌;第三梯队是上千家星光闪烁的个体私营小企业,生产优质平价的大众化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