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豪门兴衰
2418700000007

第7章 香港德辅道:先施斗永安

俗语说“同行是冤家”。先施与永安,中国最早的两家百货公司,在发轫之初,保持着一种奇怪的均衡:看似和平相处,井水不犯河水,其实暗流汹涌,个中利害,几件小事便可管窥而知。

为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马应彪在1909年2月27日到香港当局立案注册,将先施从商号改组为有限公司,设立董事局,使之初具现代公司的形态。与此同时,马应彪为扩大经营添招新股,由于先施盈利前景得到广泛认可,认股者众多,不仅有马应彪兄弟马焕彪、马永灿,还有澳洲华侨陈少霞、夏从周、许敬枢等人,扩股之后,先施股本扩大到20万港元。

马应彪随即展开大手笔扩张,一并租下德辅道中215号至221号相连5个商铺,新建四层百货商场,规模上为香港当日第一大百货公司,一楼出售百货、烟酒、五金、糖果等小商品;二楼出售服装布匹;三楼出售珠宝、钟表、乐器等贵重物品;四楼出售地毯、家具等大件商品[ 参见《上海企业家》杂志2007年6期P33,《旧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记解放前上海先施百货公司创办人马应彪肖经营之路》一文,作者周庆才。]。

这种布局方式模仿欧美百货公司,充分考虑客流、购物与商品陈列的关系,对商品销售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经过马应彪的探索而成为先施一大经营特色,并被其他百货公司效仿。

当日香港商业中心集中在皇后大道一带,德辅道周边是新开发地区,交通不便、人流稀少、店铺疏落、消费冷清,因此,马应彪的这次扩张起初并不被看好,选址时好友、股东多有劝阻。

马应彪却有自己的如意算盘:此地目前虽荒凉萧条,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张,日后必可成为繁华街区,此时正应趁地价便宜抢占先机,于是力排众议,将先施迁往德辅道中。

事实果如马应彪所料。一年之后,电车开通,德辅道人流如织,店铺林立,迅速热闹起来。先施占尽地利之便,再加上马应彪经营得法,推广有术,比如率先从美国引入霓虹灯招牌装点门面,吸引客流,生意自然十分兴隆,不仅日进斗金,还将人气不足的德辅道带动为新兴的商业街,反之也促进了自身营业额的提升。几年间,先施在德辅道盈利剧增数倍。

先施百货的兴盛引起永安的注意。1909年,郭乐把澳洲生意交予几个兄弟打理,亲赴香港主持大局。1912年,永安由私人合伙制改为股份有限公司,但并未对外招股,郭乐任总监督、郭泉任司理,并提出“统办环球货品”的口号,主营洋货,只有绸缎、火腿、皮蛋三种国货。

与此同时,永安迁到德辅道中紧邻先施,租赁4间铺面,建造5层高总部大楼,装潢、设施、面积、气势均压先施一筹,先施股东看不过去,指责永安跟风,郭泉还击道:“凭什么你来得,我就来不得?”马应彪则大度地说:“店多旺市,永安不来别家也会来”。[ 参见祝春亭《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十四章:“先施永安窝里斗难分难解”,广州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P96。]

第二年,马应彪即在德辅道中173号至179号大肆购置地皮,仿照美国纽约百货大厦的样式建造6层高的总部大厦。

正当先施大楼紧张施工之际,郭泉将目光投向仓储建设。1916年,永安公司在德辅道西修建5层钢筋混凝仓库,即香港有名的“永安货仓”。永安公司的一位主管曾夸口称:“永安货仓”存储的罐头,足够全香港人口数月食用[ 参见陈谦著《香港旧事见闻录》,中原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这一年,永安改组为“公共有限公司”,公开向外招股,将股本扩大到200万港元,使以上扩张成为可能。

马应彪也不落其后。1917年,先施突破重重障碍,在香港股票交易所公开上市,成为香港首家进入资本市场的百货公司,为其日后的迅猛扩张打开了资本通道。这一步,又走在永安前面。

1917年1月8日,先施成立17周年之际,开工3年的总部大楼如期竣工。这座建筑共有三座大门,分别面向三条街道,结构恢弘,气派非凡,率先使用升降机载客,两部升降机直通6楼,楼顶开辟游乐场,附设咖啡厅、酒吧、餐馆,夜间还有歌舞杂耍表演,将风头又抢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