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豪门兴衰
2418700000006

第6章 郭氏兄弟创办永安百货

由于郭氏兄弟率先在斐济打开局面,加上永安出资最多,所以永安在生安泰占有控制权和管理权。反过来,生安泰的成功也令其获利不菲、实力大增。据《上海永安公司史料》记载,生安泰在斐济以每条2先令收购大条香蕉,运到悉尼后批发价高达5先令,每条至少可获利3先令。后来,生安泰在斐济开辟种植园,招募华工种植香蕉,实现自产自销,利润大幅提升。

生安泰于1903年开业,1919年因三家公司转向香港、上海百货业而停业。期间,因为权力分配、分销比例等基本利益问题,三家公司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却免不了一番勾心斗角,“挖墙脚”、“抢户头”等情况时有发生。不过,永安因为掌握主动权,所以常常占据上风。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在他们涉足百货业后有增无减,成为一大特色。

郭泉可以说是生安泰奠基人,他主持生安泰期间,在斐济建立了20多个收购站,每个站点有两三名采购员,除收购香蕉外,还经营百货推销,主要从当地居民手中收购椰子干、贝壳、海参等土特产,椰子干转卖给英国人用来制造肥皂,贝壳卖给纽扣生产商,海参则向中国出口。

当时斐济有60多家同类公司,大多数是资本雄厚的外商,生安泰资金有限,无力与之竞争。而永安果栏在悉尼也发展到一定规模,积累下可观的资本,当时除经营水果外还兼营百货批发与零售,兜售花生、瓷器、丝绸、大米、白酒等近百种产品,粗具综合商店形态。

在制定未来发展计划时,郭乐萌生创办百货公司的想法,但他自感势单力薄,考虑到经济政策、消费习惯、工资水平等种种因素(比如,澳洲对华人征收高额的盈利所得税和遗产税,打压华人商业活动,华人经商可谓困难重重),认为在澳洲很难立足,于是便将目光投向大陆。

郭乐在《回忆录》中记下这时心迹:“我国工业固未萌芽,则商业一途也只小贩方式,墨守陈法、孜孜然博蝇利而自足,既无规模组织,更茫然于商战之形势。余思我国欲于外国人经济侵略之危机中而谋自救,非将外国商业艺术介绍于祖国,以提高国人对商业之认识,急气质追不可……”[ 引自《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一期P42-P61摘录的王有枚、缪林生所著《上海永安公司史料》一书。]

马应彪在香港创办先施百货的消息传开后,郭氏兄弟静观其变了一段时间,认定这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买卖,也动了去香港开百货公司的念头。这个任务最终落到年轻的郭泉肩上。

1907年8月28日,郭泉步马应彪后尘,以16万港币创办香港永安有限公司,涉足百货零售业。相比先施,创业之初的永安颇为简陋,仅一间铺面、20余名员工,除百货外兼营金山庄的各种业务,如办理出国手续、投递信件、汇兑外币等等,主要面向来往大陆、澳洲的华人。

郭泉在香港戮力经营,背后更有郭乐等人在澳洲鼎力支持,很快便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百货大王”之争。这一次,郭氏兄弟能否延续果蔬生意的辉煌,上演后来居上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