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豪门兴衰
2418700000005

第5章 郭氏兄弟紧追不舍

1907年8月28日,距离先施百货几步之遥的皇后大道中167号,永安百货开张营业。

马应彪并不感到讶异。几个月前,28岁的同乡郭泉去拜访他的时候,他就料到迟早有这么一天。但郭泉速度如此之快,多少令马应彪有些吃惊,他忧心的是,永安别把先施拖入恶性竞争。

马应彪很快发现自己多虑了。永安开业当天,他作为同乡与同业应邀出席。看到永安货架上的商品与先施有所差异,但是同一款商品标价相同,除了门口的迎宾小姐长得漂亮一些外,并没什么特别之处。马应彪如释重负,后生可畏,看来还是低估了郭泉的商业格局。

郭家祖籍广东省香山县竹秀园村,世代务农,家有薄田20余亩,郭泉是六个儿子中的老三。郭泉15岁远渡檀香山,打过杂工,做过生意,等到五个兄弟在澳洲立足,他才姗姗来迟,5年后到斐济主持生安泰公司,经营果蔬百货,几乎无所不做,为创办永安公司攒下不少经验。

马应彪年长郭泉近20岁,几乎相差了一代人,与他并不相熟,对其二哥郭乐还算有些了解。这了解多半来自生意。马应彪的永生公司养活大批华人摊贩,其中一个就是郭乐。

永生公司有个名叫郭标的合伙人,是郭乐堂兄,郭乐初到悉尼时,由他引荐到永生做伙计。

郭乐精明干练,富有奋斗精神,将马应彪视为榜样,有一段时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开办一家永生公司那样的果蔬批发行。1897年8月1日这天,这个梦想终于成真了。悉尼当地一家华商开办的“永安栈”果栏寻求出售,郭乐与好友梁创、马祖星、彭容坤等筹集1400英镑盘下,更名为永安果栏,此后郭家兄弟相继赶赴澳洲悉尼谋生,协助郭乐将永安果栏做大[ 参见郭泉在1948年8月28日香港永安公司成立41周年之际写下的自述文章《四十一年来营商之经过》。该文刊登于《档案与史学》杂志2003年第3期P14-P18。]。

郭乐、郭泉是六兄弟中最出色的两个,他们将郭家发扬光大并非偶然,有两件事很能说明这点。

郭乐初到澳洲时投靠大哥郭炳辉,两人在墨尔本一家农场做苦力,每天凌晨3点起床劳作直至天黑。这样的日子郭炳辉已经过了整整7年,天天如此,简直牲口不如,他却对此感到满足,并不打算做任何改变。两年后,郭乐离开了郭炳辉,到悉尼冒险,临行前留下这样一句话:“为别人赚钱,不如为自己赚钱,若还想有大出息,就该请别人为自己赚钱。”[ 参见祝春亭《香港商战风云录(上)——激荡的百年史》,第十四章:先施永安窝里斗难分难解。广州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P93。]

永安果栏在1879年开业,郭乐任司理(经理),主要经营水果批发业务,兼营百货批发和零售,主要是中国土特产。由于经营得当,永安果栏发展十分迅速,在悉尼总共开设了四家店面,职工近百人,郭乐便把郭泉等一干兄弟召唤过来,分担一些管理做工。到1990年,在郭氏兄弟的合力经营下,永安果栏终于超越马应彪的永生公司,成为悉尼最大果蔬批发商。当然,应该看到,马应彪将经营重心和产业资本转向香港先施公司,是永安超过永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规模扩张,永安需要增大采购力度,其中香蕉供应尤其紧迫。

澳洲对香蕉的需求非常巨大,本地种植园无法满足巨量需求,水果经销商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盛产香蕉的斐济成为热门之选。悉尼到斐济近千公里,乘坐帆船,单程至少要一个月,并且风高浪大,风险极大,也因此,利润增加不少。以往每到香蕉成熟前一个月,郭乐便亲自去斐济采购,但在风浪里谋利润,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能够建立稳定的供应体系,便可坐收渔利了。

1990年,郭泉向郭乐提议:“兄弟最好不要老窝在一起发财,应多辟几条财路。”

郭乐深以为然道,“我正是这样想的,兄弟间,应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不管怎样,兄弟到老总是兄弟。”

于是,郭乐拿出1000英镑给郭泉做本钱。用这笔钱,郭泉在斐济重起炉灶,事业发展壮大后,郭泉又把钱还给郭乐——创业之初,他就对郭乐说过:“这笔钱算我借的”。[ 同上。]

值得一提的是,华商之间虽然存在潜在的竞争关系,但又常常一处抱团打天下,特别是开拓有风险的新事业时更为如此。郭泉在斐济创建的公司并非他们兄弟独资,而是由澳洲香山籍华侨集体投资,三家公司合办,其中包括马应彪的永生公司,以及大新百货创始人之一蔡昌创办的泰生果栏,因此在命名时从永生、永安、泰生三家各取一字,即为生安泰果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