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豪门兴衰
2418700000010

第10章 还有后来者:“新新”与“大新”

20世纪初叶,先施、永安的商业成功如一盏灯塔,给浑浑噩噩的中国商人们指出一条明路。意识到百货公司是一门赚钱生意,人们如过江之鲫般投身这项事业,在这些后来者当中有两家公司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与先施、永安并驾齐驱的“百货巨子”,它们就是“大新”和“新新”。

大新百货几乎可以视为永安百货的翻版。

先施公司的12名创始股东中有一个名叫蔡兴的澳洲华侨,也是香山农家子弟,少年时远赴澳洲谋生。由于同乡的关系,蔡兴与马应彪有所往来,马应彪创办永生果栏时,蔡兴入股,成为合伙人。后来,蔡兴之弟蔡昌去悉尼投奔他,就被安排在永生果栏做帮工。

蔡昌善于观察,又肯吃苦,他发现金矿华工没时间进城采购,于是低价收购每日卖剩的果蔬运往矿区出售。从中赚取了第一桶金后,蔡昌在悉尼开办了自己的泰生果栏。蔡昌虽然起步晚,又是小辈,做生意却丝毫不输他人,在他经营下,泰生果栏与永生、永安三分悉尼果蔬市场。

马应彪十分欣赏蔡昌。1900年先施成立之初缺乏人手,马应彪便委托蔡兴,把蔡昌招致麾下,委以重任。十年后,掌握百货公司经营诀窍的蔡昌从先施辞职,与兄长蔡兴联合创办大新百货,取“旭日初升,大展新猷”之意,英文名为“The Sun”,蔡昌担任总经理。

大新百货初始股金40万港元,选址先施、永安总部汇聚的德辅道中,租赁一处狭窄的铺面。虽身处先施、永安围攻之下,蔡氏兄弟吃苦耐劳、经营有术,大新百货1912年开张后发展迅速,很快在香港立稳脚跟并积极向外扩张。1916年,蔡氏兄弟步先施后尘,在广州惠爱中路建成一座5层高的百货大楼。两年后,大新又在广州西堤建成一座12层混凝土大厦,规模之大,气势之恢弘,冠绝华南,到20世纪20年代初一直是广州城最高的建筑。

1932年,蔡氏兄弟公开招股600万港币(实际募集不到500万),挥师北上,进军上海南京路。这时候,南京路上硝烟四起,开业6年之久的新新百货正与先施、永安激烈地争夺市场份额。

与大新一样,新新公司也是先施旧部创建,不过,过程却比蔡氏兄弟创业曲折得多。

先施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广州先施、上海先施都是分公司,受香港方面节制。上海先施效益大大高于香港总行,但公司财务却由总行统一计算调拨,管理层日益不满,到了1923年,上海先施开业第五个年头时,监督黄焕南、经理刘锡基决定带领一帮手下脱离先施,另起炉灶。

黄焕南、刘锡基都是百货行业的老手,但他们手中资金有限,勉强够开一家中等规模的百货商店,显然不足以与先施、永安抗衡。这件事传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简照南耳中,简照南有意支持二人开办一家大型百货公司,与先施、永安竞争,于是兴致勃勃地提出入股,不料条件尚未谈妥,简照南忽然病故,计划便搁置下来。

不久之后,澳洲华侨李敏周归国,来上海寻求机会。李敏周娶了黄焕南的外甥女,于是便找到黄焕南,请他在先施公司安排一份工作,黄焕南劝他道:“不如开一间罢”。[ 引自李敏周之子李承基所写回忆文章《先父李公敏周与上海新新公司──一个澳洲华侨的奋斗史》,原文刊载于《中山人在澳洲》一书第45页,《中山文史(第24辑),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1992年2月出版。]黄焕南把李敏周介绍给刘锡基。年龄相仿的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决定联手创业。他们从《大学》一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名句中得到启发,取“新新”二字为公司名称。

刘锡基在上海、香港两地招股,从在沪粤商领袖陈炳谦、陈雪佳等人以及广东银行创始人李煜堂、东亚银行股东李星衢那里募集到100余万港元,但至少还需要200万[ 陈雪佳为太古洋行买办,其子陈康齐曾担任宋子文机要秘书。李煜堂为旧金山华侨,1912年在香港德辅道中创办广东银行,曾担任民国政府财政部长、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李敏周随即动身前往悉尼,以“推销中华国货”为宗旨向澳洲华侨招股,成功招股150余万,并自掏腰包,一共筹集180万港元,后来又从上海民间散户募股,终于凑齐300万启动资金[ 《史林》增刊2009年5月刊p32-p41,《上海百货业史口述访谈录》一文,李承基口述,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培德采访。]。

新新公司地址就选在广西路与南京路交叉口西北角,面向南京路,与先施大楼仅一街之遥。这块地当时同样也归哈同所有,新新公司以每年8万两白银的价格租下,租期三十年。

新新公司计划修建7层高钢筋混凝土大厦,分前后两栋建筑,从2层往上中空,两翼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前座一至三楼为商场,四楼为办公区,五楼货仓,六楼、七楼建造游乐场或饭店、餐厅;后座一层与前座相连为商场大厅,二层酒楼,三至五层为旅店,其余楼层设置茶楼、剧场。整栋建筑用了2年时间建造,1925年底竣工,1926年1月正式开门营业。

新新大厦设计前卫、结构新颖,内部也大胆采用最新技术与产品,它是上海第一家装置冷气空调的百货大楼,七楼西餐厅聘请法国大厨主厨,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位于6楼的广播间,用玻璃墙隔成,顾客对墙内的广播场景一目了然,吸引大批市民前来参观,时称“玻璃的广播电台”。[ 引自《史林》杂志2006年第2期第99页,《战时上海的百货公司与商业文化》一文,作者菊池敏夫。上海最早的中国播送局不定期地广播新闻、音乐、戏曲及广告。呼号是XGX,或XHHI。]

刘锡基、黄焕南都是先施功臣,熟知先施、永安的优势与不足,他们采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避开先施、永安领先的洋货业务,主营国货精品,打出“提倡国货”口号,在“玻璃电台”就此大做广告,并采取有奖促销等多种营销手段,赢得大批顾客的惠顾。后来,在历次“国货运动”中,新新因提倡国货而获得迅猛发展,最终与先施、永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正当新新高速扩张之际,厄运不期而至。

先是上海爆发工人大罢工,新新被迫中断经营,继而总经理刘锡基积劳成疾,不治身亡,李敏周接任总经理。李敏周起先在新新势单力薄,因为解决了一次罢工危机,这才当上总经理,此后不断吸纳散股,逐渐成为大股东,与此同时,李敏周在香港开设分公司,将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不料1935年,就在新新公司即将迎来开业10周年时,一名当值喝酒被辞退的公司警卫闯入李敏周办公室,开枪击中其心房。李敏周在送往医院途中不幸身亡。

新新公司规定,员工犯大过三次,一律开除。该名警卫已被记大过两次,值班时再次酩酊大醉,被人事主管发现后当即革职。人事主管不堪其扰,推说“老板关照”,于是迁罪于李敏周将其杀害。

但李敏周至死不明白警卫为何向他开枪。据说,他在救护车上曾醒来一次,留下最后一句遗言:“我一生从未做过对不起人的事,何以竟遭人杀害,大概是命中注定如此!”[ 引自李敏周之子李承基所写回忆文章《先父李公敏周与上海新新公司──一个澳洲华侨的奋斗史》,原文刊载于《中山人在澳洲》一书第50页,《中山文史(第24辑),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1992年2月出版。]

新新还沉浸在李敏周去世的悲痛中时,竞争者已经到来了。1936年1月10日,大新大厦在南京路西藏路口落成开业,楼高10层,营业面积1.7万平方米,位居上海百货业之首。

当时,上海百货业主要有5家公司,全部集中在南京路,除先施、永安、新新外,还有澳洲华侨创办的从香港发源的丽华百货,以及上海商人投资创建的专门销售国货的中国国货百货公司。丽华百货是由先施伙计创办,规模较小,始终处于退让状态。国货公司亦无力与香港帮正面竞争。

大新的加入无疑会加剧竞争,也因此,大新尚未登场,就让各家百货公司捏了一把汗。

大新开业前夕,先施、永安、新新联手通知国货厂商,以停止采购为威胁,禁止它们向大新供货。大新开业后,三家公司联合举行“春季大减价”,企图给大新一个下马威。

面对三大百货联手绞杀,大新多方组织货源,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避开锋芒,并且别出心裁地向生产商订购特制“大新牌”香皂、衬衫、雪茄等商品,在地下一层开辟面向普通大众的廉价商场,一时间上海市民蜂拥而至,由于人数众多,只能凭票入场,赚足了人气与名气。

大新创下上海百货公司多项第一:面积第一、楼高第一、最先全天开放冷暖空调,最早采用自动扶梯,当时上海男女老幼皆以乘大新自动扶梯为摩登时尚。此外,大新大厦六层以上全部为娱乐场所,茶馆、影院、剧场应有尽有,所谓“天台十六景”,吸引大量客流。

不仅如此,大新公司吸取前人经验教训,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服务,譬如在大厦专设吸烟室、休息室、公共电话间等空间方便有需要的顾客,还推出代客试穿、代客雇车、代客送货、代客设计、代客安装、代客送礼、送货上门、与约订货等一系列服务,深受市场欢迎。

大新虽突破同行围剿,终因资本有限,一直居于四大公司之末。一年后,战后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