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24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对学生一团和气,平易近人,讲学鲜感,通俗易懂,宣道劝仪,循循善诱。学生虚来实归,皆都获益,有“如沐春风”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仅登封就中了5个。名儒景冬,就读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嵩阳书院正是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声名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具有“海内书院第一”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星子县白鹿镇境内),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全院山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山环水合,幽静清邃,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初为唐代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李渤养一白鹿,出入跟随,人称之白鹿先生。后李渤为江州刺史,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俯视似洞,因此而名。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此读书。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园学”。宋初扩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时,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至此,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年),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自宋至清的700年间,白鹿洞书院一直是中国宋、明理学的中心学府,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学,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摘编/静芳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为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和安徽九华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这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是我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
五台山
五台山,中国佛教第一圣地。在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方圆500余里,海拔3000米,由5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汉唐以来,五台山一直是中国的佛教中心,此后历朝不衰,屡经修建,鼎盛时期寺院达300余座,规模之大可见一斑。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无存,仅剩下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
五台分别为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叶斗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
五台山被国内外佛教公认为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它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改称华严寺,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代又重修,形成今天的规模。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上,有文殊殿、大雄殿、无量殿等7座大殿。中轴线后部高坎上有一铜殿,面阔3间,高不足5米,小巧精致,铸于明万历年间,殿内有铜铸小佛像万尊,中间台上有大铜佛。门前钟楼上有一口重达万斤的铜钟,敲击时声音传遍全山。
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寺内以舍利塔为主,舍利塔是一座藏式白塔,故又名大白塔。我国共有珍藏释迦舍利子的铁塔19座,五台山的一座慈寿塔就藏在大白塔内。此塔居于台怀诸寺之前,高大醒目,一向被看作是五台山的标志。
菩萨顶在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传说文殊就住在菩萨顶,所以也叫真容院,又称大文殊寺,它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时,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蒋全曲而计到五台山传扬黄教,这是黄教传入五台山的开始。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大喇嘛住在菩萨顶,这里就成为黄庙之首。
殊像寺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始建于唐,元重建,毁于火,明成化年间再建,其中佛龛的背面塑三世像,即药师、释迦、弥陀三佛。三佛居于文殊背面的倒座上,不合一般寺院惯例,颇为特殊。
罗睺寺在显通寺东,是一座喇嘛庙,唐时初创,明弘治年重修。罗睺寺还有一种奇观,后殿中心有一座活动莲台,是一木制圆形佛坛,坛上周围雕有波涛和十八罗汉渡江,当中荷蒂上有木制大型花瓣,内雕方形佛龛,四方佛分坐在佛龛中,莲台设有中轴和轮盘,操纵机关时莲台旋转,莲花一开一和,四方佛时隐时现,这叫作“花开见佛”。
五台山除五大禅处外,名寺还有金阁寺和碧山寺等。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十方禅寺是可以使各方名僧来作住持的禅院,又叫十方刹。
五台山在隋唐时已经声名远播,宋以后,日本、印尼、尼泊尔等国的僧侣与五台山都有往来。从五台山源远流长的兴始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在四大佛山所占据的特殊地位。它不仅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中国佛教起落兴衰的过程,同时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灿烂和进步。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游人。
普陀山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是观音菩萨道场。
普陀山的名称,出自佛教《华严经》等68卷,全称为:“补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花”,由于中国历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来,惯称此山为“南海普陀”。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
普陀山的海天景色,不论在哪一个景区、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虽有海风怒号、浊浪排空,却并不使人有惊涛骇浪之感,只觉得这些异景奇观使人振奋。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教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所在。
普陀山既以海天壮阔取胜,又以山林深邃见长。登山揽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点点白帆行驶其间,景色极为动人。
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20多所寺庵中最大的。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
岛的四周有许多沙滩,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千步沙是一个弧形沙滩,长约1500米,沙细坡缓,沙面宽坦柔软,是一个优良的海滨浴场。夏天去游览,可带上游泳衣在这里畅游。
岛上树木葱郁,林幽壑美,有樟树、罗汉松、银杏、合欢等树,大樟树尚有1000余株。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树围达6米,荫覆数亩。还有一株“普陀鹅耳枥”,为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现仅存一株母本,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普陀山流传着许多有关佛教的民间故事。
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千米,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峨眉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眉山。近两千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
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铜铁铸、瓷制、脱纱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如万年寺的铜铸“普贤骑象”,堪称山中一绝,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阿弥陀佛铜像、三身佛铜像、报国寺内的脱纱七佛等,均为珍贵的佛教造像。还有贝叶经、华严铜塔、圣积晚钟、金顶铜碑、普贤金印,均为珍贵的佛教文物。峨眉山佛教音乐丰富多彩,独树一帜。峨眉山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三大流派之一,享誉海内外。这些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甲天下的峨眉山,终年常绿,素有“古老的植物王国”之美称。特殊的地形、充沛的雨量、多样的气候和复杂的土壤结构,为各类生物物种的生长繁衍创造了绝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在方圆154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生长着高等植物3200多种,有人说峨眉山植物种类的数量相当于整个欧洲植物种类的总和。在峨眉山生长的植物中,有被称之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桫椤,有著名的峨嵋冷杉、桢楠、洪椿,有品种繁多的兰花、杜鹃花等,还有许多名贵的药用植物和成片的竹林。峨眉山有23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珍稀的大熊猫、黑鹳、小熊猫、短尾猴、白鹇鸡、枯叶蝶、弹琴蛙、环毛大蚯蚓等。特别是见人不惊、与人同乐的峨眉山猴群,已成为峨眉山中独具一格的“活景观”而闻名中外。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距池州市青阳县20千米,距长江南岸贵池区约60千米,方圆120平方千米,主峰十王峰1344.4米,为黄山支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旅游避暑的胜境。
九华山相传为地藏王菩萨(或称地藏菩萨)道场。
九华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9峰最雄伟,群山众壑、溪流飞瀑、怪石古洞、苍松翠竹、琦丽清幽,相映成趣,名胜古迹,错落其间。
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唐代大诗人李白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后人便削其旧号,易九子山为九华山。
九华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众多。有龙溪、缥溪、舒溪、曹溪、濂溪、澜溪、九子溪等,源于九华山各峰之间,逶迤秀丽,闪现于绿树丛中。龙溪上有五龙瀑,飞泻龙池,喷雪跳玉,极为壮观。又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处乱弹。舒溪三瀑相连,注入上、中、下雪潭,断崖飞帘,如卷雪浪。
九华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4.4米,其次为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30余座,云海翻腾,各展雄姿,气象万千。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的“大鹏听经石”,传说是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