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峰上观音石,酷似观音菩萨凌风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鱼石”,钵盂峰有“石佛”,中莲花峰有“罗汉晒肚皮”,南蜡烛峰有“猴子拜观音”,等等,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寻味。
九华山山水风景最著者,有九华十景: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东崖晏坐、天柱仙踪、桃岩瀑布、莲峰云海、平岗积雪、舒潭印月、九子泉声、五溪山色。此外,还有龙池飞瀑、闵园竹海、甘露灵秀、摩空梵宫、花台锦簇、狮子峰林、青沟探幽、鱼龙洞府、凤凰古松等名胜。
中国四大古城
摘编/小梵
中国的四大古城分别是阆中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和歙县古城这4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阆中古城
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境”“巴国蜀国要冲之地”“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美誉。
阆中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聚结处,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形成山水紧密契合的形胜之地。古城地理位置、城市选址和建筑布局,深契传统风水理论,山、水、城融为一体,具有典型的古代城市建设风格和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城区文物名胜众多,自然风景如诗如画。古往今来,古城阆中以其独特的魅力,使得无数墨客骚人流连忘返,并为之折腰。杜甫、元稹、李淳风、袁天罡、吕洞宾、司马光、苏轼、陆游、张善孖、丰子恺等先后来阆中旅居观光,留下不少著名诗篇和珍贵墨宝。
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夏代为梁州之域,殷商时代为巴方,周代属巴国(包括重庆全境、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国都位于今重庆渝中区)。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年)置县,除隋朝改为阆内县外,历代均名阆中。
汉代,阆中城在今城北郊一带。其后,因江水啮城,城市逐渐南移,唐宋时稳定于今城区位置。古代,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孔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形、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和历代军政大员驻节之所、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后期,阆中城为巴国别都。东汉建安六年(201年)至民国初,先后为郡、州、府、道治地。三国时,蜀将张飞镇守阆中7年,死葬于此。唐代,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出镇阆中。五代唐天成四年于阆中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明弘治年间,曾封寿王于阆。清代,川北镇总兵署设于阆中。清顺治年间,四川临时省会设阆中十余年,四川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并在此举行了乡试四科。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3年,曾在县城设立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抗日战争时期,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和巴山警备司令部均设于阆中。
近现代,随着宝城铁路、公路的开通,川北主要交通孔道西移,阆中遂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阆中城市建设逐渐发展。1991年,阆中撤县建市,1992年列为全开放市,1993年被列为省直辖市,2004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古城阆中千百年来的经营发展,创造出绚丽、奇绝的“阆苑仙境”,积淀了丰厚、深邃的历史文化。1984年6月,阆中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撤县设阆中市,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丽江古城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千米,始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丽江古城选址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东南的整体格局。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
丽江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则呈现出一派“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轻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涵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丽江古城在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成为全国首批受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2001年10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2年,荣登“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城市”行列。
平遥古城
平遥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距省会太原90千米。汾河穿境南流,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由县城西北侧而过,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平遥自古就是商贸集散市场,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和“小北京”之誉。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10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千米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
平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帝尧初封于陶,故平遥亦称“古陶”“平陶”。境内的中都,春秋时期就是晋国古邑,战国时属赵。秦始置平陶县,西汉置中都县和京陵县,北魏初废,改为平遥县。2700多年来,平遥虽一直是座县城,然而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却有过辉煌。
源远流长的历史,给平遥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现有各类文物单位300余处,列入各级政府公布保护的重点文物单位有99处。其中,国家级3处:镇国寺(五代一清)、双林寺(明)、平遥城墙(明);省级6处;县级文物90处。平遥古城是依据汉族传统“礼制”规划建设起来的,古城的形制,恪守以“礼”为本,完全反映了以明清时期为主的汉族历史文化特色。
歙县古城
歙县位于黄山市东部,在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歙县山明水秀、风光旖旎,城内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古民居到处可见。
歙县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同时又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
歙县主要景点有太白楼、新安碑园、太平古桥、许国石坊、斗山街、渔梁坝等。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双层楼阁,是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句。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融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200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太白楼前的太平桥,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多孔巨型石拱桥的代表。
许国石坊位于县城中心,建于1584年,牌坊四面八柱,雕刻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
斗山街坐落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得名,全长500米左右,多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坐北朝南,临街都是侧面山墙,墙上马头高低错落,加上门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独特的幽雅风貌。巷内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
歙县城内还有两座谯楼,南谯楼建于隋末,东谯楼建于明弘治年间。这两座谯楼咫尺相望。
渔梁坝始建于宋,距今已有千年。渔梁坝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出渔梁坝不远有一古桥,名曰紫阳桥,朱熹之父朱松曾在桥南结庐而居,朱熹自闽归省,也曾在此居住。
中国四大名园
摘编/蓝天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4处,这4处园林分别为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因此,这四大园林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