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石评梅与体育系12人、博物系14人组成“女高师第二组国内旅行团”南下旅游,她们沿京汉铁路,经保定、武汉、南京、上海,从青岛、济南返回北京。返校后,石评梅写了一篇五万余字的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连载于《晨报副刊》1923年9月4日到10月7日。
同年,石评梅完成学业,走出女高师“红楼”。她接受师大附中聘请担任女子部学级主任和体育教员、国文教员,后来还在春明女校、女一中、若瑟女校、师大等校兼任教员和讲师。北京师大附中从1921年开始男女同校。1923年石评梅担任女子部主任后,在管理上她采取理智指导、真情感化的方法,使学生心悦诚服接受规则约束。在教学上她是无时无刻不在想尽方法,使学生有所受益。她平时担任的教学课时很多,但是她无论怎样忙碌,从来没有对学生的课程敷衍过,常常在深夜里为学生批改作业,第二天一早又到学校去上课,由此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同人的尊敬。
1925年3月,高君宇因病逝世。高君宇的突然病逝,对石评梅精神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是石评梅并没有沉沦下去,悲痛之余,她严肃认真地思考社会和人生,逐渐理解高君宇所从事的事业,精神开始振作起来。
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在北京西栓马桩八号寓所发病,不久开始昏迷。23日由日本山本医院转到协和医院,诊断为脑炎。30日石评梅即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
张爱玲
张爱玲(1920——1995年)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年改名张爱玲。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她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张爱玲写的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文坛前辈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张爱玲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张爱玲语录:
1.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3.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借口。
4.一个知己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
5.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
6.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
7.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
8.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9.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10.对于30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11.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12.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着上面略加点染成一枝桃花。
13.人生恨事:海棠无香;鲥鱼多刺;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高鹗妄改,死有余辜。
14.小小的忧愁和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
15.人类总是害怕自己未知的东西。
16.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17.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多数事情超出我们的理解之外。
18.我是一朵不开花的花,尚未学会绽放,就已学会凋零。
19.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20.人的一生中有大大小小的等待,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等待的是什么。
21.啊,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22.即使是家中珍藏的宝物,每过一阵也得拿出来,让别人赏玩品评,然后自己才会重新发现它的价值。
23.但是,酒在肚子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像隔着一层,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摘编/振宁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分别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洞书院。
应天书院
应天府书院即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唐哀宗天佑四年(907年)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府书院由此而生。
五代的后晋时期,名儒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后来他的学生戚同文继续办学,应天府书院的前身就是当时归德军的南都学舍,是赵直为杨悫筑室聚徒的场所。
北宋立国初期,朝廷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睢阳学舍的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一度关闭。
宋真宗时,为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开创宋朝,1005年将其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改名应天府。1008年,当地人曹诚在南都学舍旧址建筑院舍150间,藏书1500卷,并请令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院,以曹诚为助教,经由应天府知府上报朝廷,受到宋真宗赞赏,翌年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经应天知府、文学家晏殊等人加以扩展。范仲淹曾受教于此。
在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应天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四大书院之首,是四大书院中起源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最久、人才最多的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现为长沙市文化旅游主要景点之一。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朱洞接受了学者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住宿的场所。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年),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60余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逾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
后来,在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时,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
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张栻去世后,著名理学家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
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年)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
复兴后的岳麓书院,除了对斋舍屡加扩建外,其书院性质也由民办而逐渐演化为官办。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元年进士旷敏本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任职约3年,后出任石鼓书院山长,因学问精湛,出类拔萃,备受时人称颂,士子争以出其门下为幸。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著名汉学家主持,学习的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特别是在雍正进士王文清主院期间,更以“群经教授诸子”。此后乾隆十六年殿试传胪(二甲第一名)罗典任山长,“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千米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时称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侍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
嵩阳书院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嵩阳书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其特点主要是: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模式。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3.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采用问难论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训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