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听后长叹道:“凤凰不向此地飞来,黄河没有龙图出现,这真是天命啊!”
从那以后,孔子开始反复研读《易》。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再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也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过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透彻理解《易》的精神和实质后,孔子写下了10篇观后感:《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7种10篇。这10篇观后感被后人称为《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另有说“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也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还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所以叫《周易》。“易”一说由蜥蜴而得名,为一象形字;一说在西周,易即雅乐,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还有说,日月为易,象征阴阳,揭示阴阳循环交替之理。另外,易也有日出、占卜、变易、变化、交易、恒常的真理“道”的意思。
《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7种10篇。因“传”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关于《周易》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向有争议。《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我国人文始祖伏羲氏画八卦,西周奠基人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至圣先师孔子作传解经。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作为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周易》的内容极其丰富,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我国的文明。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易经》在西汉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
民国四大才女
摘编/晓月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和张爱玲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城
吕碧城(1883——1943年),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父亲吕凤歧是光绪三年进士,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1895年,吕碧城的父亲吕凤歧去世,此后不久,吕碧城的母亲带着4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1903年春,20岁的吕碧城有意到天津市内探访女学。思想守旧的舅父严辞骂阻,吕碧城一时激愤,第二天就逃出了家门,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车。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吕碧城,在去往天津的火车上,熟识了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到达天津后,就暂住在她家中。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吕碧城的生活一时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吕碧城写信向居于《大公报》报馆的方夫人求援。这封信恰好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英敛之一看信,即为吕碧城的文采所倾倒,连连称许。不仅如此,爱才心切的英敛之还亲去拜访,问明情由,对吕的胆识甚是赞赏,并当即约定聘请她任《大公报》见习编辑。从此,吕碧城就走上了独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吕碧城到《大公报》仅仅数月,就在报端屡屡发表诗词作品。她的诗词作品格律谨严,文采斐然,颇受诗词界前辈的赞许。接着,她又连续撰写鼓吹女子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韧之志》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吕碧城也因此在文坛崭露头角,声誉鹊起。她在诗文中流露的刚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横刀立马的气概,深为时人尤其是新女性们所向往和倾慕。一时间,出现了“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
1908年,光绪与慈禧先后亡故,一大批人为之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国家就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如何办才好。这时却有人填了一阕《百字令》登在报上,痛斥慈禧,说她在主朝的近半个世纪中,把大清皇朝的江山搞得一塌糊涂,把中国边疆的大片领土、国库中的大把银钱送给帝国主义国家,她到阴曹地府,一定怕和汉高祖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见面。这首词使清政府十分恼火,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而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当时年轻的吕碧城。
1904年到1908年,吕碧城借助《大公报》这一阵地,积极地为她的兴女权、倡导妇女解放而发表大量的文章和诗词。她结识了大批当时的妇女运动领袖人物,与秋瑾尤其交好。
1907年春,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刊,其发刊词即出于吕碧城之手。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遇难。吕碧城用英文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颇大反响。吕碧城与秋瑾的交往也引起了官方注意,以致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一度起了逮捕吕碧城的念头。只是由于找不到恰当的借口,才没有实行。
除了在《大公报》积极宣扬女权,做妇女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吕碧城还在办女学的实践上,积极筹办北洋女子公学。首先,吕碧城发表多篇言论以作舆论宣传,宣扬兴办女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把兴女学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以此冲击积淀千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反过来说,女权运动的兴起,恰恰证明了社会上男女观念的不平等,“欲使平等自由,得与男子同趋于文明教化之途,同习有用之学,同具强毅之气。”吕碧城认为办女学,开女智,兴女权才是国家自强之道的根本。
为了实践自己的理论,吕碧城积极筹办女学,英敛之介绍她认识严复、严范孙、傅增湘等津门名流,以求支持和帮助。在天津道尹唐绍仪等官吏的拨款赞助下,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任总教习。两年后,“北洋女子公学”改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年仅23岁的吕碧城任监督(相当于今天的“校长”),为中国女性任此高级职务的第一人。吕碧城在这所当时女子的最高学府,从教习提任到学校的监督,一待就是七八年。她把中国的传统美德与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结合起来,把中国的传统学问与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北洋女子公学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她希望她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也能致力于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到来尽各自的力量。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曾经在这里亲聆吕碧城授课。
吕碧城的志向不仅在于教育,还有振兴国家的宏愿。在许多文章中,她都谈到怎样建立一个强国的想法。她认为在这竞争的世界,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强国就必须四万万人合力,因此不能忽视二万万女子的力量。解放妇女,男女平权是国之强盛的唯一办法。她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世人,济世救民。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吕碧城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她雄心勃勃,欲一展抱负,但是黑暗的官场让她觉得心灰意冷,等到1915年袁世凯蓄谋称帝野心昭昭时,吕碧城毅然辞官离京,移居上海。她与外商合办贸易,仅两三年间,就积聚起可观财富。可见她不只是才学过人,同时也有非凡的经济头脑。
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为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将她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发回中国,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后学成归国。1926年,吕碧城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美,此次走的时间更长,达7年之久。她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吕碧城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诗词,脍炙人口,传诵一时。她的诗词造诣深厚,尤擅填词,字字珠玑,吟咏自如,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传世著作有《吕碧城集》《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香光小录》等。
1928年,吕碧城参加了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决计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并在日内瓦断荤。1929年5月,她接受国际保护动物会的邀请赴维也纳参加大会,并盛装登台作了精彩绝伦的演讲,与会代表惊叹不已。在游历的过程中,吕碧城不管走到哪里,都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言行,她认为自己在代表中国二万万女同胞,她要让世人领略中国女性的风采。此后,她周游列国,宣讲动物保护的理念,成为这一组织中最出色的宣传员。
吕碧城虽姿容优雅,但终身未婚,其后逐渐对宗教产生兴趣。1930年,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吕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1943年1月24日,她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
萧红
萧红(1911——1942年),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备受父亲虐待、继母冷眼,年幼时一直住在祖父家,与祖父相依为命。长大后因受不了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青年编辑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石评梅
石评梅(1902——1928年),原名汝壁,山西省平定县城关人。父亲石铭是清末举人,其家庭为平定城内一个书香门第。
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遇到教的字没有认熟时,即便是深夜,严父也不许她去睡,直到念熟为止。后来石评梅进了小学,白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晚上放学以后,她父亲仍然教她读《四书》《诗经》等。正是由于童年时代父亲严正的教育,使得石评梅打下了坚实的国文根底,为她以后从事文学活动打下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不久,石评梅的父亲石铭到省城太原山西省立图书馆任职,于是评梅随父来到太原,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附小毕业后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在学校里她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
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到北京后,她本来要报考女高师的国文科,但是当年女高师国文科不招生,她便改考体育系。
石评梅到北京时,正值“五四”爱国运动以后不久,新文化、新思潮方兴未艾。就文学革命而论,鲁迅等已发表了一系列新文学作品,白话文已开始取代文言文。封建旧道德、旧礼教受到强烈冲击,民主与科学已成为思想进步青年心目中新的旗帜。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石评梅一方面在女高师勤奋学习课业,一方面即开始写诗和散文向各报刊投稿。1921年12月20日,石评梅的诗歌《夜行》在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办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号上正式刊出。
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这是石评梅一生中又一重大转折点。在同乡会交谈中,她得知他们父辈即有交谊。他乡遇故友,格外亲切,于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谊,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由于思想深交,高君宇认为石评梅是一个才情十分可取的女子,便由友情转成了爱情。石评梅也视高君宇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