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与富阳有着不解之缘。他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阳市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从此,黄公望的名字与美丽的富春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为一代大师的摇篮,而他也为美丽的富春江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9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黄公望终日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7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展开画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渔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画家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点问题: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于是,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谁知这位朋友的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走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就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然而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
此后,沈周丢失的《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它再次出现时,是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收藏家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
清顺治年间,这幅画传到吴洪裕手上,吴洪裕得到这幅画之后对其珍爱之极。战乱期间,吴洪裕置其家藏于不顾,唯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后来,吴洪裕临终之际心里还念念不忘这幅心爱的山水画,让人取出来再看上最后一眼后,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这是要焚画殉葬呀!于是,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
就在这幅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为了掩人耳目,吴静庵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虽然被救下来了,但画中间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作《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至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
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被收藏家王廷宾重金购得,后来便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画家吴湖帆曾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剩山图》残卷,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当时在浙博供职的西泠书画院院长沙孟海得此消息后,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最后还是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于是,1956年,画的前段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1746年被乾隆皇帝以不菲的价格买下收藏,然后在乾清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1948年,因为战乱,《无用师卷》随着大批文物辗转到中国台湾,从此一幅画卷分隔两地,台北故宫博物院、浙江博物馆都把它们视为压箱底的宝贝,不轻易示人,因此很少有人能看到两段真迹。
2011年6月1日,来自于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剩山图》到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与这里珍藏的《无用师卷》合璧展出。至此,这幅600多年前的古作,在断为两半300多年之后,双卷合璧,山水梦圆。
《周易》的故事
摘编/艺和
远古的时候,人们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下雪、打雷打闪,地上为什么会刮大风、起大雾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首领伏羲通过长期对天地宇宙万物的观察和思考后发现,宇宙万物之间有一个规律。那时人类没有文字,为了表达这个规律,聪明的伏羲便用符号“-”表示。“-”是太极,是道,是天地未分时物质性的混沌元气。伏羲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这个整体衍生出来的。太极“-”动而生阳,阳就是阳爻,用“——”表示,阳为奇数;太极“-”静而生阴,阴就是阴爻,用“――”表示,阴为偶数。一阴一阳就是两仪。伏羲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
然而宇宙万物之间的阴阳到底是怎么转换的呢?转换的规律是什么呢?伏羲想来想去,咋也想不出个头绪来。
有一天,伏羲在河边捕鱼,逮住一个白色的龟。这只龟龟形近圆,龟爪像龙,周身洁白,玲珑剔透。龟身上的纹理错落有致:中央有5块,周围有8块,龟盖外围有24块,腹底12块。
伏羲认为这只白龟是个神物,所以就没有把白龟吃掉,而是挖了个池子,把白龟放养在池子里。伏羲每次逮些小鱼虾去喂白龟时,白龟都会凫到伏羲跟前,趴在坑边不动弹。伏羲没事儿就坐在坑沿儿,边看白龟边思考宇宙万物之间的规律。
有一天,伏羲折一根草秆儿,在地上比着白龟盖上的花纹画。画着画着,竟画出了四象,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然后,他在四象的基础上,用一通道儿当阳,一断道儿当阴,一阳二阴,一阴二阳,来回搭配,画来画去,竟产生8种新的符号——八卦图,即先天八卦。
八卦图画出来后,伏羲把象征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按照龟盖中央的5块纹理的秩序排列出来;把象征八卦的“乾、艮、震、巽、坎、离、坤、兑”按龟身周围8块的纹理秩序排列出来;把象征二十四节气的符号按照龟盖外围24块的纹理秩序排列出来;把象征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龟腹底12块纹理的秩序排列出来。
那时,人们靠打渔、狩猎过日子。一个人出去打渔、狩猎最怕的是半路上碰到激烈的天气变化,来不及逃生。所以,很多人出门打渔、狩猎时,都要去问首领伏羲天气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精确预测出天气后,人们对伏羲越来越信赖,问天气的人也越来越多,伏羲来不及应付,就说:“从明天开始,我在村口的大树上挂了一个图像,你们一看图像就知道明天是什么天气。”
从此以后,每天伏羲都会用八卦图分别把代表8种最基本的自然现象挂在村口。村民每次出门时,只要去村口看一眼八卦画,就知道出门后会不会遇到恶劣天气了。
伏羲的八卦图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乾代表天。天是以三个阳爻留有一定的空间垒叠而成为“乾卦”,三是个概数,以此表示不知天有多高,即天有看不见的上空。
坤代表地。“地”是以三个阴爻垒叠而成为“坤卦”。意思是,不知地有多深。地上也有沟壑、山川、河流、湖泊、崖石、山洞等。
震代表雷。当时人们最敬畏雷,所以,以两个阴爻覆盖着一个阳爻表示。意味着雷声震耳、电光闪闪,能撕破天的形象。
巽代表风。当时人们认为风在天下流动,所以,以两个阳爻覆盖在一个阴爻之上表示。因为人们最清楚洞穴里有风,山川里有风,山头上有风,广阔的平地上也有风。
坎代表水。坎卦中间一个阳爻,上面一个阴爻,下面一个阴爻。中间的阳爻象征河道,上、下面的阴爻就象征是流淌着的水。
离代表火。离卦中间一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和下面一个阳爻。离卦意会为燧人氏的钻木取火,两个阳爻是为两条树木,阴爻是从中钻出来的火苗。当时人们看到山火的肆虐,火山的爆发,以及木棍上火苗的飘动,普遍认为火是流动的。所以,用两个阳爻夹着一个阴爻表示。
艮代表山。艮卦是一个阳爻在上,两个阴爻在下面,突出的是天底下的山,地上的山。艮卦不仅可以理解为“山在天底下、天底下的山”,还可以理解为“山上面是天,地上面是山”等概念。
兑代表泽。兑卦是一个阴爻在上面,两个阳爻在下面。这两个阳爻,可以理解是盛水的地方或器皿。当时人们认为水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水是流动的、无孔不入的,所以,一般薄的器皿盛不住它,会漏,需要用两个阳爻来代表盛水的木制、陶制器皿或厚实的泽地或湖库。
八卦图虽然能代表世间万物的八种基本性质,但世间具体的事物则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只有8种,渐渐地,用于反映天道规律的伏羲先天八卦不能准确反映越来越复杂的人类社会规律了。
商末的时候,国君商王纣昏庸无道,西部诸侯长姬昌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由此引起商王纣的猜忌和不满,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姬昌最初入狱的那些天,因气愤难息而在这所高出地面5米的台形监狱里不停地踱步。最后,他镇静下来,明白不管心中多么不满和气愤,他也必须接受眼下的现实——暂时无法走出这座监狱。既然如此,那就找点事做吧,要不然,怎么度过漫长的白天和夜晚?可在监狱里有武士在监督着,能做成什么事呢?这时,他想起了伏羲的八卦,想起了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于是他依此琢磨,开始了自己的发现和创造。
姬昌被关了整整7年。在这两千多个日夜里,姬昌用监狱地上长的蓍草作为工具,从自然界选取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物,作为万物生成的根源;然后把世上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他把刚柔相对、变在其中,作为自己对世事和人生的基本看法,最后,姬昌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64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
“六十四卦”每卦共有6条线条,称为“爻”。“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
另外,周文王还在每一卦卦形符号下面写上文辞,即卦爻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通过这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周文王把自己如何立志,如何心怀天下,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交友,如何走出逆境,如何治理国事,如何居安思危,如何对待婚姻、家事,等等,时而借喻,时而象征,时而真发感叹,时而暗指影射,把自己所欲表达的东西寄寓在卦辞和爻辞上。
周文王出狱后,这部披着占筮外衣的著述终于问世了。这部著述就是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
由于《周易》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周易》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了,于是,那时候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周易》的易学家。
至圣先师孔子起初并没有学《周易》,一次,他偶然间用周易占卜自己的命运,占得一卦为“火山旅”。他便以此卦请教于经通《周易》的商瞿。
商瞿对他说:“‘旅’卦的彖辞曰:‘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意思是虽有太阳般的光明但却静止不动。您占这卦表明,您虽然具有圣人的智慧,集大道于一身,却没有权威的地位,不能施行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