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素简清欢
21907900000008

第8章 情感(2)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鲁迅文学院院长钱小芊致辞。钱小芊院长的致辞,将我们的学习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中。我们这些被各省选送的学员,就是要来这里充电加油,汲取母校的乳汁,以便快速茁壮成长。鲁院就是要像当年黄埔军校培养近代高级军官那样,培养文学的领军人物。这对于一个国家级的文学院来说,目标一点儿也不为大。因为鲁院被称为中国的“文坛黄埔”,不是哪一个人授予的,而恰恰是,从这里走出的当代文学大家用自己的作品擦亮了这块招牌。他说,鲁迅文学院高级研修班至今已经办了二十二期了,有一千多名作家在这里充电学习过,能够这里学习的作家是优中之优。20世纪的老作家们和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作家们,绝大多数都在鲁院深造过。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其每届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得主大都是出自鲁院的学员。一个成功的作家既要有天赋也要有地赋,地赋就是勤奋学习,鲁院就是锻造地赋、激发天赋的平台。他对作家学员们提出四个希望:一是尽快转变角色,投入到鲁院的学习状态中来。他要求我们应该转换三个角色,即社会角色转换为学员角色,家庭角色转换为集体生活角色,工作角色要转换为学习角色。珍惜学习机会,力争在四个月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二是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学习,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进文学修养,多阅读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各方面的书籍。三是增加道德修炼,提高自身素质。四是努力增强鲁22的集体荣誉感,珍惜同学友情。让鲁院的光荣传统届届相传,在文学的道路上同舟共济,共创辉煌。

部分学员代表在开学典礼上作了饱含深情的发言。首先上台发言的是来自甘肃庆阳的杨永康同学,在他的发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落寞”这个词。在他看来,文学需要更多落寞的人,文学本来就是一群落寞的人一起干一件落寞的事,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太热闹,而鲁院给予大家的正是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包括共同“落寞”的绝好平台。鲁院汇聚了一种强大而自觉的传承、创新、超越和担当力量,作为鲁院人,“首先应该面对和战胜的就是文学的落寞”。马金莲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是一位80后的年轻女作家,她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远途颠簸踏进鲁院的大门,使她的心里激荡着难以诉说的激动。她谈到,自己喜爱文学,并一直坚持写作,完全是出于一种天然的喜爱。“其实,像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在西海固还有很多,我们身上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文学态度是痴迷的、沉醉的,用宗教般虔敬的心态来看待文学、敬重文学。”来自山东烟台的散文作家王月鹏在文学创作中有着自己的疑惑,他说:“对时代的把握,并不是双脚插在泥土里,当然也不是悬在半空中被风吹得飘来飘去,那么它究竟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表示相信,鲁院会解决他的问题,同时又会给他提出新的问题,让自己始终带着一种问题意识,投入到以后的写作与生活中去。西藏阿里军分区狮泉河医疗站护士长汪瑞多年来扎根雪域高原,那里条件非常艰苦,学习的途径和机会也相对较少。她感慨道,高原戍守的岁月里,一次次经历艰险,一次次目睹牺牲,当一切的一切在心中汹涌激荡时,自己终于写下了一段段生涩的文字。“但我一次次为自己功底浅薄而愧疚,因为我没能用文字复原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我一次次为词语匮乏而沮丧,因为我无法用文字重现熟悉战友的音容笑貌。”学员们纷纷表示,将珍惜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力求通过四个月的“充电”和切磋,切实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听着台上同学的发言,我想到了自己,从生活条件相比,我比他们幸运,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没有吃太多的苦。最初对文学的喜爱是从在枕边听妈妈讲童话开始,白雪公主、拇指姑娘、巫婆、小矮人构筑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让我心驰神往;最初热爱写作,源于那些总是被当作范文的作文。高中第一节作文课,老师布置作文《我的理想》,那时的我,年少不知天高地厚,大大咧咧地在作文中写道,长大了我要当作家。没想到这篇幼稚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特别的赞赏。从那以后,作文课上,我的作文总能被老师饱含激情地大声朗读,那是我整个学生时代最幸福、最骄傲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底埋藏着的当作家的种子慢慢地生根发芽了。不知多少个夜晚与周末,当别的同事都忙着去唱歌喝酒或是打牌聊天时,我独自待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在键盘上敲下一行行的字。从1997年6月份发表第一篇散文,我至今在全国各级刊物发表的文字已近百万字,出了书,获得了一些奖项与荣誉,着实满足了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但最初的惊喜与成就感很快地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惶惑与不安。

近三十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波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各个层面,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以裂变的速度与方式撞击我们的视角与神经,我们身边的人随着社会的变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完全改变了。我时常在思考,以我这样一个经历简单、阅历尚浅的小女子如何能写出反映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力作?惶惶然,我不敢动笔了,然而放下笔的我更看不清前面的路,彷徨而迷茫。一个秋日的下午,阳光澄明透亮,我重读莱蒙托夫的《帆》:“在苍茫的大海上,一只孤立的帆儿闪着白光。他在寻求什么,在这遥远的异地?他抛下了什么,在自己的故乡……下面是蔚蓝的大海,上面是金黄色的阳光,而它却不安地企求着风暴,仿佛在风暴中才有安详。”仿佛间我觉得自己就是诗中的“孤帆”,我问自己在寻求什么?寻求的意义又在哪里?就在一瞬间,我明白了世间之事或许并没有绝对的价值与意义,热爱就是坚持与守望的全部意义所在。也许我并不能走得太远,然而只要有梦想就会有一份光明照亮内心;只要在路上,生命就会因努力而充盈丰厚。或许是这样的一种坚持让我坐进了鲁院的教室里。

学员代表发言结束后,李一鸣副院长总结说:有一种力量叫文学,有一个家园叫鲁院,有一种希望叫勤奋,有一种感动叫学员。

随后,学员与与会领导、老师到院子里合影留念。美丽知性的铁主席被学员们团团围住,大家都想与她合影。铁主席穿着灰色的上衣、黑色的裙子,围着一条灰白格的围巾,烫过的短发微微向外卷,整个人显得干练而美丽。她亲切随和,脸上始终带着温暖的微笑,对同学们的要求,有求必应,拍照时,她很热情主动地搂着女学员的肩,就像对待自家的姐妹。这些不那么年轻的学员们,可能从来不追星,今天却出于对文学的敬仰,对铁主席的敬佩,当了一回追星族!

下午,在一楼会议室举行了入学教育。鲁院的领导及全体教师都出席了会议。郭艳主任主持,成曾樾常务副院长向大家介绍了鲁院的教师情况,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支教师队伍可谓精兵强将,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博士也不少。才华横溢、涵养深厚的学者将陪着我们度过四个月的美好时光,我们是多么幸福啊!鲁院共有5个部门(院办、教学研究部、培训中心、图书馆、后勤部),29名教职员工。李一鸣副院长向大家介绍了鲁院的历史。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今天对于鲁院来说是一个节日,全国各地五十名作家来到了红尘的净土、闹市的息园。他说我们这届学员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恰是党的十八大后的一届,我国文学进入了一个较好时期,在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文学是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有人说,全国党员最想上的学校是中央党校,全国学生最想上的大学是北京大学,全国作家最想上的学院是鲁迅文学院。他说这是所特殊的学校,有三大特点:

1.不同:鲁迅文学院是一所招收中青年作家、文学理论评论家、文学编辑家和文学翻译家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专业培训机构。这是一所国家级的联系作家、团结作家、服务作家的文学院。它不同于一般院校的文学院以及省级文学院。

2.不俗:在于它的奠基性。鲁迅文学院的前身是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是丁玲,副所长是张天翼,是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成立的。1984年更名为鲁迅文学院。学院组织有大批国内一流的作家、评论家、学者、教授参与教学。举办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是我国培养新世纪文学人才的一项重点工程,是中国作协践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体现社会主义体制培养作家优越性的重要举措。迄今,在中国作协的领导下,鲁迅文学院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使得一大批作家、评论家、编辑家、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在这里充电加油后成绩斐然,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不凡: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当今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大多数作家都是鲁院的学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是鲁院的学生,获得国家奖的学生有一百多人,获得省级奖的不计其数。这段学习经历将会是每个作家人生中最闪光、最宝贵的经历。

李一鸣院长对大家提出几点要求:一是珍惜机会,好好学习。一个人在经历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工作经历后,能有这样一段安静的充电学习机会是一种奢侈。一定要好好学习。二是团结,五十名学员,今生有缘才能相聚在一起。鲁院有个好传统,大家都很团结。大家在一起的这段时光会是一生中最美的时光。要以体恤的心理去对待同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三是注意安全,安全大于天。四是纪律。严肃上课纪律,严格请假制度。

我们都相信这四个月的鲁院生活会是我们一生中最深刻的文化记忆、最闪亮的青春记忆、最刻苦的创作记忆!时光在流逝,历史在延续,今天我们以进入鲁院为荣,明天要让鲁院以我们为傲!

爱的回声

人人都是说这是一个奇迹。

偶然的奇迹后面一定有它的必然,我想那是爱的回声、善的报答。

没有任何的征兆与预告,2014年4月10日,奇迹就发生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餐厅门口。那晚,我应邀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第22期中青年作家班山东老乡的聚会。在餐馆门口幽暗的灯光中,山东作家王月鹏在等我们。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个戴着眼镜的斯文安静的年轻人。来鲁院一个月也没和他说过话。他知道我是从福建来的,并不知道我也是山东人。见面后,他有些好奇地问我:“你是烟台人?”“是啊,我父母都是烟台人”我说。他问:“烟台哪的?”我说:“烟台海阳。”他若有所思地又追问:“海阳哪里的?”我有些反感他的追问,随口说:“不清楚。”在餐厅门口,他停下来,继续穷追不舍:“你多大了,你父亲叫什么名字?”这时,我有些不耐烦了,心想,这个年轻人怎么这么不懂事啊?第一次见面就这样刨根问底的,犹豫了一会,我还是回答了他的问题。没想到,他立刻像中了彩票一样,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起来,我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他又认真地问了一句:“你还有一个妹妹吧?”他情绪高涨,非常肯定地说:“那就对了,你爸就是我二爷爷!我家里存着二爷爷寄回来的全家福,那时候你还小,我隐约觉得有点像,但不能确认。我小时候和二爷爷通过几年的信,二爷爷在信中一直鼓励我好好学习!这些信我也一直留着。”瞬间,我惊呆了!同学们也目瞪口呆地望着这戏剧性的一幕,这世上真有这么巧的事吗?随着他的诉说,记忆的碎片慢慢地拼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王月鹏所说的二爷爷就是我父亲,我父亲王忠亭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忠厚村,1947年6月,年仅19岁的父亲加入了华东野战军,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随部队一路到了福建,1950年转业到三明市商业局,后调到明溪县公安局,最后一个工作单位是明溪县法院,1990年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父亲去世后不久,我们就搬了家,先是到了三明市,后移居厦门。辗转中,与山东老家失去了联系,算起来,已整整24年了!

鲁迅文学院被称为“文学黄埔”“作家摇篮”。鲁院第22期高研班的同学是从全国13亿人中选出来的50名作家。这样的机会与幸运本身就极其珍贵与难得;而失联24年的姑侄俩,竟然出现在同一期作家班上,更属奇缘。父亲有兄弟三人,他是老二。王月鹏的爷爷是老大。这样算来,王月鹏就得喊我姑姑了,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向我们表示祝贺。同学们说,我们的重逢,从数学概率上计算,比买彩票中几个亿的大奖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