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素简清欢
21907900000007

第7章 情感(1)

梦想花开

有这样一种说法,全国学生最想上的大学是北京大学,全国党员最想上的学校是党校,全国作家最想上的学院是鲁迅文学院。鲁院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个梦想,是存在于中国作家内心的一个神话。

2014年1月底,中国金融作家协会阎雪君主席在电话里告诉我,经中国工委、金融作家协会研究决定,推荐我作为金融作家代表,到北京参加鲁迅文学院第22期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为期4个月的研修学习。这个消息对我来说太突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做梦!鲁迅文学院高研班,中国哪个作家没有做过这个梦,而且这个梦是那么神圣而遥远,又有几个人能实现呢?我真不敢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好运气。当我确认这消息货真价实之后,新的烦恼又出现了,离开工作岗位4个月去参加文学培训,金国金融系统是第一例,领导会同意吗?会不会认为我不务正业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虽然中国金融工委正式发文给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我的心里还是忐忑不安,而且当时已临近春节放假,大家都忙着回家过春节了。在等待单位领导批假的时间里,我坐立不安,茶饭不香,失去以往的淡定与悠然。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好领导,从农发行总行到福建省分行再到泉州市分行,领导一路开了绿灯。泉州市分行党委专门开会讨论了这个事,他们很快地就把替班人员安排好了,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感觉自己的好运气来了。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通知书上写着学员填写的表格与相关材料必须在1月30日前寄回鲁院,鲁院还将对我们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核,只有审核通过了,才正式通知入学。当时已经是29日了,我再怎么快也来不及了,因为表格还得寄到中国金融作协给主席签字盖章。阎雪君主席说:“你先发电子表格,我打电话给鲁院领导,告诉他们我们行业作协的困难,相信他们会理解的,年后我亲自开车把材料送到鲁院。”怀着期待又焦虑的心情,我度过了2014年的春节。春节过后上班,我就处在焦虑的等待中。2月19日,收到鲁院张俊平老师发来的录取通知短信时,我反复看了好几回,才确信梦想终于开花了,瞬间,泪水迷糊了双眼,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包裹了我。

刚开始写作时,我就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知道了鲁迅文学院,有一年,我还自费参加了一年的鲁迅文学院函授班。鲁迅文学院是一所专门招收中青年作家、文学理论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编辑家和文学翻译家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专业培训机构,是中国作家协会直属的局级事业单位。鲁迅文学院的前身是由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共同创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1950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在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直接安排下,经著名作家丁玲、张天翼等老一代文学工作者精心筹备,我国唯一一所以专门培养文学人才为中心任务的国家级文学教育机构—中央文学研究所在北京鼓楼东大街103号的一座四合院里宣布成立。丁玲任所长,张天翼任副所长;1954年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协所;1980年经党中央批准恢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1984年正式更名为鲁迅文学院。

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是我国培养新世纪文学人才的一项重点工程,每期50名学员,由每个省作协或专业团体作协推荐二到三名作家报送相关材料,由鲁院研究决定录取一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鲁迅文学院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使得一大批作家、评论家、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在这里充电加油后成绩斐然,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的星空中,鲁院的学员占据了无数耀眼的星座。蒋子龙、叶文玲、叶辛、陈国凯、张抗抗、王安忆、高洪波、邓刚、赵本夫、朱苏进、刘兆林、莫言、毕淑敏、余华、刘震云、迟子建、周大新、麦家等,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大厦的主要支撑力量,他们是鲁院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学的自豪。鲁院也成为中国的“文学黄埔”“作家摇篮”,是文学人才辈出、享誉世界的文学殿堂。看了鲁迅文学院的相关材料,我对鲁院的向往更加迫切,我希望学习的日子早些到来。

2014年3月10日是我去鲁院报到的日子,我提前一天到了厦门。早上7:30从家里出发,飞机没有晚点,11:50准点到达首都机场。有接机的,路上也没有堵车,只是南方那满眼的绿色不见了,路两边都是干枯的树枝。很快就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门卫一听说是来报到的,很热情地给我们指了路,望着鲁迅文学院的校牌,我的内心百感交织,仿佛看到了那个怀揣作家梦想的女孩,磕磕碰碰地走在业余写作的路上,这一路,有痛苦,有失落,然而她坚持走到了这个神圣的殿堂,她在心里笑了!

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大多的树木还在冬眠,校园道路两边的玉兰花已撑起了结实的花蕾,嫩黄的柳条在风中摇摆。鲁院的校训镌刻在教学楼对面的一块造型奇巧的石碑上“继承、创新、担当、超越”。推开教学楼大厅的玻璃门,大厅里有一排桌子,鲁院的几位老师满面笑容地等在那里,一位斯文儒雅的年轻老师一下子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让我备感亲切与激动,有了回家的感觉。我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我们鲁迅文学院第22期高研班的班主任张俊平老师,我们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班上所有的学员都比他年长,可是每个学员都很尊重他。举目仰望,明亮的大厅有三面墙布置着中外文学大师的浮雕像,北面正上方是鲁迅先生,置身于这些文学巨人中,我心里油然地涌起了敬意与自豪。来到了这神圣的文学的殿堂,一方面感到幸运,更多的却是压力。

学员的一切活动都在这幢楼里,安静的小回廊上摆放着绿色植物,墙上挂着山水中国画。地下室是餐厅与健身房;一楼是电教室与接待室、贵宾室;二楼是图书馆与会议室;三楼是办公室与教学部;四至六楼都是单人公寓,也就是学员居住的地方,门上有我们的名字。我的房间安排在501,是5楼回廊最左边的那个位置,非常安静。室内有液晶电视、电脑,挂画也是中国画,我房间的挂画是一幅黑白水墨画,画上是一只向上浮游的鱼,很是清雅。新发的资料就放在桌上,有《岁月如歌》《我的鲁院》《贾大山小说集》等书籍。每个房间都有一本古朴的留言本,上面有历届学员的留言,我翻看501的留言本,看到的是往届学员对鲁院的深情及不舍,鲁17的周正正写道:“这是一个让梦想栖息的小屋,很高兴,它曾经属于我。再过几天,我就要离开了鲁院了,很有点舍不得呢。”鲁18的刘莉写道:“我身心栖居于此的记忆是一生一世的。我走了,你又来了,我们就有了共同承载文学的空间。因为这,我们成为朋友。”翻看这本透着时光色泽的褐色封皮的留言本,我想象着这些师姐的容貌与文字,心里涌上了无限的感慨。鲁15的师姐季晓涓写道:“这里看得到鲁院最美的景色,巴金老人在我的窗前,冰心先生与我深情凝望,我是如此幸运!”是啊,我是如此幸运!

鲁院的教学是独一无二的,课程主要分为国情时政课、大文化课、文学专业课,还有研讨与社会实践课,来讲课的专家全是在自己钻研的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大师。鲁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她传授给学员的不仅仅是写作的技巧,更多的一种精神、一种观念、一种境界!引导作家学员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那样的高远、纯净、美丽!

鲁院的氛围安静而纯净,节奏舒缓而优雅,完全除却了现代都市的喧嚣与繁杂。每天早晨,我都会被清脆的鸟鸣声唤醒,站在501的窗前向外看,中国现代文学馆不同的展馆与办公楼散落在鲁院四周,没有特别活动时,院落十分安静,几乎见不到人影,唯有繁茂的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自由呼吸生长。院子里有鲁迅、老舍、冰心、赵树理、丁玲等十几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师的雕像,平日里,他们守在这座文学殿堂的不同方位,不发一语,那表情与神态又像对我们说着什么。刚到时,玉兰花鼓涨着花苞侍机待放,不经意间已悄然绽放,玉兰花称得上怒放两字,它们花开的那么大气、那么霸道,又那么气势磅礴。一团团,一簇簇,白色的如只只白鸽飞落枝头,紫红的如晨曦中的彩霞压满枝梢,时不时可看到有女生拿着手机在树下拍照。到了鲁院后,我才第一次看到了梅花,我原以为是桃花,看到树上挂着的标牌才知道是梅花,再认真一看,花瓣果然比桃花小得多,花的颜色也不似桃花那样艳丽,而是多了一分清雅。一朵朵的小花或粉或白,依次吐蕊……在寒风中傲然枝头,冰心玉骨。细细一闻,一股香气迎面扑来,馨香阵阵,淡雅清新,使人如入仙境,心旷神怡。窗外正对着一汪池塘,红色的大鲤鱼时不时地跳出水面向外探望,时有一两只野猫在池边的花丛中悠然自得地逛荡。

教学楼里宁静安详,我们是鲁院第22期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为了称呼方便简称鲁22。鲁22的学员一共有50名,来自全国各地,按招收条件,鲁院高研班招收的学员年龄,原则上是45岁以下,成绩特别突出的可以放宽到50岁,鲁22的同学从60后到80后都有,70后占了大多数,平均年龄42岁。50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岗位的作家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感悟,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文学傻傻的孩子,他们内心都有着对文学执着的热爱与激情,来到这个神圣的文学殿堂,格外珍惜学习机会。课余时间,大多人都在看书写作。李一鸣院长说,有一次他出差回来,整个鲁院静悄悄的,他以为学员们都出去玩了,服务员告诉他,都在屋子里用功呢。当时他非常感动,他相信勤奋的鲁22是会出人才、出成绩的。

鲁22高研班为期4个月,共设48堂课,举办了5次学员作品研讨会和2次文学对话活动。期间,学员们自发形成了散文组、小说组和鲁院历史上第一个诗社,共开展了17次文学交流研讨活动及两次社会实践。老师们都说,鲁22的同学是最安静、最有内涵,也是学习最主动与最刻苦的一届。大家都渴望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里多学习,多长见识。在这里,一群有着共同爱好的人,暂时逃离了世俗的琐碎、物质的压迫,回到最初的本真的自己,一起谈文学、谈人生,这段美妙的人生体验将是我们一生中无法复制的经历。

有学员说:“鲁院这样一所学校的存在昭示着:中国人是优雅的,也是浪漫的,同时也是高贵的。鲁院所传承给我们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意境、一种眼界,一种大美大爱的熏陶和濡染,一种更深远意义上的人文品质与情怀。”走进鲁院是文学的约会和修炼,我坚信,经过鲁院4个月的洗礼,我必然会有所改变,鲁院给予我的熏陶与浸染、传递给我的气质与情怀将会伴随着我的一生!

我的鲁22

2014年3月11日,这一天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值得我一生去铭记,这一天,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开学典礼在鲁院一楼教室里隆重举行。

穿过鲁院大楼的旋转门,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梅花屏风,屏风后面正对着青铜质地的几扇门,上面雕有美丽的汉字,门关着的时候像一幅巨大的书法作品,打开那道门,就是我们的教室。走进教室,每张桌子上放有两个粉红色的桌牌,上面写着50名学员的名字。我的座位在正中间的第一排,我的同桌是来自广西贺州的女作家林虹。

九点整,开学典礼正式举行。开学典礼由鲁院副院长李一鸣主持。在主席台就座的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党组书记李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陈崎嵘、白庚胜,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鲁迅文学院院长钱小芊,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一鸣、成曾樾、王璇。

首先,全体起立,奏国歌!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学典礼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