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既贞静自守,又滋养万物。水是有包容性和亲和力的,虽然有浑水污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之过。水本身是清澈透明、光明磊落的,水也是自然净化、善于沉淀和流淌的,水又是能够荡涤污浊、清洁他物的,使不洁的归于洁。人们常讲“洗心”,就是喻之用纯洁若水的思想品德来净化受污染的心灵。水容纳万物,接受万物,滋润万物,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从不彰显自己。
——水既能顺势而为、处下不争,又不畏强势、坚韧不屈。水养育万物,居功至伟,但又不与万物相争。水的流动总是顺着地势,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往哪里聚,体现着低姿态、高境界,甚至愈深邃愈安静。但是,当水真的遇到障碍时,它又激起百倍努力,激发全部潜能,信念执着追求不懈,咬定目标百折不回。它始终不忘归海的使命,总是不断流动寻找自己的方向和路径,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冲破一切关隘险阻,义无返顾地前进。
因此,老子称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孔子也赞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可以说,水之善、水之德已臻化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水为榜样,努力地修炼提升自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边生长的人们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为水所陶冶。江苏人就是这样,骨子里、品性里不时透出一股集水百德、汇水百美而成的精神气质。如水般的灵秀、包容、坚韧、低调,在江苏这片底蕴深厚、文脉绵长的土地上不断显现。
#水性灵秀,融会贯通
河流湖泊润泽的大地,透着灵动和秀气。得水之益,江苏百姓相对比较殷实;小康之家多了,百姓就会更加关注子女的教育;崇文之风兴盛,自然就青蓝相继、人才辈出。明朝时,江苏乡村的私塾就已相当普及,明清两朝产生的五万多名进士、二百多名状元中,江苏分别占了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四大名著中,《水浒传》、《西游记》均为江苏人所著,施耐庵是兴化人,吴承恩是淮安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籍是北方的,但他长期生活在南京,《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虽是山西人,但也长期生活在江苏。一定程度上,正是江苏的水滋育了这四部作品,特别是运河城市的繁华为创作这些鸿篇巨制提供了养分和素材。《红楼梦》里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曹雪芹要不是少年时代在江宁织造府生活过,耳濡目染烟雨江南的秀美与灵动,这样的文字估计是难写出来的。再听苏州评弹,抑扬顿挫,委婉回环,正如潺潺流水般颤动;而以“水磨腔”独树一帜的昆曲,其细腻柔婉的韵味,也会让人把它与水联系在一起。
水本是自然的、物质的,一旦被注入文化的元素,便极具内涵情致和感染力。李白曾随滚滚长江水,出川东下,在江苏留下了不少诗歌名篇,“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写尽了离愁别绪。南唐宰相冯延巳一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传神又传情。朱自清先生以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让世人领略了秦淮河的诗情画意。咏水华章荟萃于江苏,应该不是偶然的,这里的水含情韵,方能孕育出千古风流文章。
水流就下,因而能够融汇百川,自成一家。江苏出过很多文化大家巨擘,比如徐悲鸿、华彦钧(瞎子阿炳)、钱钟书,一个是大画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学问家,三人虽然各有专长,但一个共有的特质就是“融”。徐悲鸿在推进国画改革中,融入西画技法,开创出一片艺术的新天地;华彦钧汲取民间音乐和道教音乐精养,成为一代民族音乐家;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通晓多国文字,著作等身,巍然学问一大家。
今时今日,江苏继续传承着崇文重教的传统。在江苏出生的两院院士人数全国最多,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通高校数量、在校大学生人数等,均居全国前列。以紫砂驰名的宜兴,也是全国著名的“教授之乡”、“大学校长的摇篮”,以至于有“无宜不成校”之说,现代宜兴出了100多位大学校长、25位院士、6000余名教授。我到江苏工作时正值新世纪之初,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全省技术创新大会,当时我们商定把在宁的32位院士全都请到主席台就坐,让领导干部坐在台下。这在全省是第一次,大家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反响热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鲜明导向,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名家辈出、人才辈出的浓厚氛围。2002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一脉同源的9所高校举行百年校庆,省委、省政府向9校分别捐赠三足大鼎一尊,既以“鼎,国之重器”来表明我们对高校工作的重视和肯定,更蕴含我们的“三鼎之意”:对各所高校鼎力支持的态度、问鼎一流的祝愿、革故鼎新的期望。转眼间十几年过去,大鼎所承载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江苏正加快迈向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海纳百川,开放包容
水具有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放眼中国,承接江河入海的省份以江苏首屈一指,江苏人所具有的开放包容的性格,或许可以从中找到源头所在。
和多数省份一样,江苏历史上也是一个移民省份。前面所提到的泰伯生活于殷商末年,他和仲雍为了让天下于季历及其子昌,千里迢迢从关中平原跑到江苏,成为东吴之祖,开创了吴文化和江南文明的先河。孔子称泰伯“至德”,司马迁《史记》将其列为“世家之首”,泰伯以天下为公的社会道德理想之光至今仍光芒闪耀。后来,每逢战乱,不管是东汉末年、西晋末年还是安史之乱和赵宋南迁,江苏特别是苏南都成为北方难民的避难之所和落脚之地。若是承平盛世,则各地精英汇集于此,或游学、或经商、或为官,虽文化各异,方言混杂,但当地居民始终以包容的姿态予以接纳,各地财富在此流通和沉淀,文化随之汇聚和传承,江苏也渐成“富庶之乡”和“人文渊薮”。
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航海活动,包括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都与江苏有关。唐朝鉴真和尚先后六次、历经十二载,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矢志不渝东渡日本,孜孜不倦地传扬佛教和中华文化。明朝郑和下西洋更是妇孺皆知,先后七次、历时二十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这两次航海,一次由民间发起,一次由政府组织,但船只在江苏打造,人员由江苏募集,远航从江苏启程。可见,江苏这片土地上一直有着面向大海的基因,风云际会之时便显示出开放开明、包容万千的气象。
众所周知,清代在扬州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画派——扬州八怪。虽然八人中有一半是外省人,但他们不仅能够在这里鬻画为生,而且能够充分地施展才华。历史上,徽商的名气很大,他们千里迢迢从黄山脚下、新安江畔来到江苏沿海、运河沿线,在这里贩销盐米茶纸营生,苏商没有排斥他们,当地百姓也没有排斥他们,反而是苏商徽商各展其长,苏州杨州同为都会,江南江北共现繁华,这种景象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后来,很多徽商就定居在江苏,成为那个时代的“新江苏人”。
时至改革开放的当代,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在江苏人身上继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江苏以其大胸怀和大视野,接纳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兄弟、大学毕业生以及各类人才在此安居乐业,他们成为当代的“新江苏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江苏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大力度引进来,大跨步走出去,大手笔打造开发园区,把开放型经济做成了一大特色和亮点。2003年开始,江苏的到账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首位和第二位,去年分别占了全国的1/4强和近1/7,国家级开发区总数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也为全国之冠,昆山在全国率先自费兴办开发区的故事更是广为人们称道。开放包容是一种涵养,一种气度,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源于对事理的透彻认知。江苏人明白,自己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总体变革与进步,离不开兄弟地区的支持和帮助。江苏人以感恩的心情铭记这一切,并把努力回报作为发自内心、义不容辞的义务。正因为如此,江苏在内部逐步形成了政通人和、上下同心的良好局面;在外部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密切、亲和的地域关系和人际关系。这一切犹如一种气场,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江苏的确具备了这么一种气场。
#水滴石窗,坚韧开拓
水是柔和的,但柔中带韧,柔中藏锋,以柔克刚,无坚不摧,用一种温婉的方式展现生命的气度、力度和硬度。由水及人,就是一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特质。
历史上,北方移民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等待他们的不是遍地稻菽,而是遍布的沼泽和湿地,开垦起来实在比拓殖黄土地费力艰辛得多,但北方的混乱断了他们的后路,他们唯有面水一战,苦心孤诣地在太湖流域建起既可蓄水灌溉又可排水防涝的圩田。本来移民都是较有开拓精神的,特别是在安土重迁的古代,千里流徙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艰难困苦淬炼了他们的意志,生产实践又激发了他们的智慧,薪火相传,也为其后人留下了开拓的因子。
与拓殖农耕的先民一脉相承,后世开风气之先的江苏人也为数不少。明代江阴徐霞客在外游历三十年,足迹遍及今天的十六省,风霜雨雪、险峰绝谷、毒虫猛兽、强盗土匪不知遭遇了多少回,但其探幽之心不渝,游历之志不改,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精神财富。到了近代,清末状元张謇以“父教育、母实业”为己任,在江苏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和业绩,比如以水利为专长的河海大学,中国民族工业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生纱厂,还有颇具近代规划理念的南通城,等等。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不胜枚举,但像张謇这样因开风气之先、影响一座城几代人的似乎没有第二人。徐霞客家乡有个华西村,是改革开放后举世闻名的华夏第一村,老书记吴仁宝虽然已经仙逝,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将长存。我觉得,纵观吴仁宝同志一生,别的不说,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精神是极为鲜明的,拓荒坡为平畴,买磨盘建磨坊,建小厂盖大厂,合小村建大村,这些事现在看来似很平常,但在当年却需要不一般的胆识。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不同时期为人称道的华西精神、“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都可以浓缩淬炼为“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诚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地区和个人均不可能事事占先的。江苏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在奋力争先的同时,总是保持着一种清醒和自省。这种客观科学的态度与开拓进取争先的精神相得益彰,便是江苏文化的一个特质,也是江苏持续发展的精气神所在。
#低调务实,水平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