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千古恒常,水为万物所需,水是江苏凸显的文化符号。
水性仁爱,滋润万物,生生不息;水性坚韧,水滴石穿,百折不回;水性柔和,顺势而为,随物赋形;水性豁达,虚怀若谷,包容一切。水的辩证法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边生长的人们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为水所陶冶。江苏人就是这样,骨子里、品性里不时透出一股集水百德、汇水百美而成的精神气质。如水般的灵秀、包容、坚韧、低调,在江苏这片底蕴深厚、文脉绵长的土地上不断显现。
我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有幸在素称水乡的江苏工作过。那段时间虽然算不得长,但确实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段岁月,是我事业中宝贵的一段经历。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凝聚的情感,往往不能简单地用时间长短来衡量。江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在这方热土上,我接触了许多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的风物,听到了许多启人心智、陶冶心灵的故事。
无论是在江苏工作期间还是离开之后,我都一直在思考,江苏省情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江苏文化的鲜明特色是什么,江苏人的显著特质是什么?答案不一而足但似乎都离不开水——长江的万丈豪情、黄河故道的历史悲情、黄海的澎湃激情、运河的千古幽情、太湖的秀美风情、秦淮河的婉约诗情,以及种种与江苏有关的讯息,时如汩汩清泉扑面而来,时如万千江河涌入胸怀,在我心中反复激荡回响。水能千古恒常,水为万物所需,水是江苏凸显的文化符号。我所认知的江苏地域的根、本、魂,江苏风情的意、蕴、脉,江苏人文的精、气、神,早已与这包容万物、滋养生命、情韵流动的水融在一起了。
○造化神奇,依水而生○
江苏多水,江苏的水形态各异,江苏的水有着独特的情韵,这是我对江苏省情特点最突出的一点认知。
在江苏工作期间,我常常讲起历经多地工作后的一个体会,就是对一个地方的域情,本地人或许是“身在此山中”的缘故,未必都有很深刻的感受、很清晰的认知。外面来的人往往会于映照比较之中产生更加鲜明而敏锐的感触,反而能看得更加明了。
在中国,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运河皆备的省份只有江苏。这里辖江临海、扼淮控湖,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面接近六分之一,平原面积占70%,水面和平原的占比在全国各省区中都是最高的。这里水网密布,有大小河流2900多条,大小湖泊290多个,五大淡水湖,江苏就占了两个,太湖和洪泽湖。
万里长江在江苏境内被赋予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扬子江。没有了金沙江的奔腾激越,没有了川江的险滩急流,也不像荆江九曲回肠,长江至此江面开阔、水静流深,浩浩汤汤与大海相会相融。就像人的一生,青春期总有些叛逆,血气方刚时不免躁动,待到阅历和历练多了,方才变得深沉含蓄、大度平和。
千里淮河虽然水量、长度未必居前,但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古代“四渎”。淮河还与秦岭共同构成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广为人知。说起淮河,那是一部交织着喜乐与哀愁、辉煌与苦难的历史。淮河流域平畴沃野,物产丰富,素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但宋至清七百多年的时间里黄河鸠占鹊巢、夺淮由江苏入黄海,直到1855年再次改道经由山东入渤海,把清清如许的淮河折腾成一条横贯苏北大地的废黄河。黄河改道给两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其裹挟的泥沙也重塑了苏北地貌,孕育了广袤的沿海滩涂。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治淮成效卓著,淮河两岸旧貌换新颜,呈现勃勃生机。江苏治淮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在艰难曲折中奋进的一个缩影。
“沧海桑田”的故事,让江苏来述说最为生动。数千年来,大江大河大海的吐纳交接,使这里成为泱泱中华最年轻的土地之一。唐宋之前,今天的南通还是海里的一些沙洲,经过千年“拼盘”,方有了今天的模样。盐城的滩涂资源十分丰富,现在仍以每年3万亩左右的速度继续生长,对人多地少的江苏来说,这真是一片神奇的“息壤”,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当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在盐城所修筑的海堤如今已成204国道线,而海岸线整整东移了50余公里。大自然的伟力,无疑是最雄奇的。
如果说,自然的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那么人工运河则是人类文明的杰作。江苏地势低平、水系发达,为运河的开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关于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开凿的胥河,有的说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时开凿的邗沟。近些年有人提出,更早之前的泰伯奔吴后,在今无锡梅里兴修水利开凿的泰伯渎,为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无论是哪种说法,“运河之祖”都在江苏。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虽然都不在江苏,但1794公里的运河有将近一半在江苏。大运河的修筑对沟通南北、发展经济、稳固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大运河开通之后,中国以淮为界、南北分裂的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元明清三朝,大运河俨然成为关系社稷安危、维护国家统一的生命线。从历史角度客观地看,隋炀帝其实完成了一件大功业,唐朝诗人皮日休曾留下点评隋炀帝的千古名句——“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在今年6月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大运河当之无愧地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反映出中国人民超常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有人发现,在中国的版图上,北部横亘东西的长城与东部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仿佛是写在神州大地上一个巨大的“人”字。这样的发现具有丰富的想象,寓意却不乏深刻。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两项最伟大的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伟力。而江苏段大运河河道最长,文化遗存最多,保存状况最好,利用率最高,至今仍是繁忙的黄金水道,因而江苏也当然地承担起了牵头申遗的任务并不辱使命。
江河湖海奔流汇聚的地方,自然蔚为壮观,但有时未免单调,时间久了会有“审美疲劳”。江苏的水韵之美则不然,涓涓流水润湿了这里的青山,滋育了这里的良田,激活了这里的园林,扮靓了这里的城乡,显得多彩多姿,令人百看不厌。
江苏的山大多不高,但山因水而秀美,水缘山而朗润。镇江三山夹江耸峙,大江壮其声色,中泠泉水增其雅致;苏州虎丘号称吴中第一名胜,剑池平添三分神韵,憨泉更显一般灵秀;连云港花果山雄峙黄海之滨,俯瞰浩瀚海波;南通狼山卧于海头江尾,是江海平原唯一浅丘,高仅百米却位列佛教八小名山。江苏的山川因有水的润泽而扬名,景色之美、名声之隆让不少高山巨峰亦然失色,吸引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登临酬唱、陶醉其间,创出“米点山水”画法的宋代书画家米芾就定居镇江,或许正是这儿的江水激发了他的灵思,浸润了他的笔墨。
江苏的田,则是因水而沃、因水丰饶。“一水护田将绿绕”,王安石闲居金陵时写下的诗句正是江苏万顷水田的美丽注解。太湖流域的圩田,是长江流域农业开发的重要标志。苏中里下河流域的“千岛花菜”堪称人水和谐的典范。所谓千岛,实际上就是一块一块的垛田,田上种油菜,河沟里养鱼虾,各得其所、和谐共生,收获的不仅是鱼虾菜蔬,还有惊艳宜人的美景。
择水而居、逐水而迁,可以说是人类活动的一大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城市作为人口集聚的载体,其形成和发展往往与水息息相关。江苏的城市,更是因水而兴、因水灵秀。常州的淹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运河四大名城,江苏占了三座——苏州、扬州和淮安。苏州古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但建城史起码要比威尼斯早上千年,如今“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依然;扬州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城,邗城与邗沟同步建造,扬一益二的绝代风华就是拜大运河所赐,这次大运河申遗扬州也是牵头城市;淮安历史上是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点,清朝漕运总督驻地,南北人流货物集聚于此,古淮安城焉能不富庶?世人都说,南京虎踞龙蟠,实际上紫金山、幕府山、古城墙的美景,与长江、秦淮河、玄武湖的映衬是分不开的。往日的徐州,总给人一种重工业城市的粗重之感,可现今烟波浩渺的云龙湖确给徐州平添几多灵秀。大城如此,小镇亦然,特别是那些古镇几乎都是依水而建。甪直最有意思,因水流为“甪”形,便改名“甪直”,以水的形状作地名的,估计世界上都不多。江苏地名中带水的比比皆是,有人统计过,南京因水而起的地名就有229个,占其总数的17%。
所谓“胸中有丘壑”,园林无疑是造园者将心中的“桃源”搬到现实中来了,然而能让假山竹木、亭台轩榭活起来的必有一池碧水。江苏园林首屈一指,苏州的拙政园、南京的瞻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虽各具特色,但一溪清流、一池风荷都是少不了的。
有水就有桥梁,就有津渡,就有码头。扬州二十四桥几度繁华而又几多离愁别恨,苏州宝带桥屡经兴废而不倒,南京桃叶渡、镇江西津渡等都是闻名遐迩。这些地方,往往既是南方漕粮的汇集起运地,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士子达官、商贾旅人渡江络绎于此。千百年来,春风又绿、明月照还的美景还在,如今走在青石板上,船桨的拨水声依稀可闻,旅人匆匆的足迹也隐约可见。
水的滋育,让江苏成为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繁体“蘇”字拆开,即为“鱼米”。江苏与粮食相关联的地名也不少,太仓、常熟、大丰等地名都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仓廪殷实的愿望。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供给便仰仗东南,号称“苏湖熟、天下足”。后来江苏稻米种植减少,桑棉增多,丝织业和棉织业获得大发展,清朝便在江苏设了江宁、苏州两个织造府,足见当时纺织业之兴盛。虽然“苏湖熟、天下足”让给了“湖广熟、天下足”,却也赢回了一个“衣被天下”的美誉。今天,江苏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工业增加值列全国之首,即便如此,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也始终没有动摇过,农业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水稻单产连续多年居全国主产省之首,粮食总产量一直居全国第四、五位,粮食自给有余,这确实十分了不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江苏的饮食也深深地打上了水的印记,比如长江三鲜、太湖三白,比如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比如南京板鸭、高邮双黄蛋,等等。过去讲,“漕运之地必有美食”,著名的淮扬菜系,就起源于运河古城淮安和扬州。此外,老百姓的日常饮食也离不开水鲜水菜,八卦洲的芦蒿、水芹是不少南京人的最爱,至于莲藕、荸荠、菱角、茭白等“水八仙”更是遍布江淮南北。即便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必需品,在江苏也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江苏淮盐、镇江香醋、“三沟一河”(汤沟酒、双沟酒、高沟酒、洋河酒)、碧螺春茶都是海内闻名的佳品,这些都离不开水的滋育,离开这里的水,便没了这个味道。
○上善若水,为水所润○
在中华文化中,以水喻人的传统久矣。“上善若水。”这应该是对水最高的褒奖,也是对“善”精妙的概括。古往今来,世人也对此作了无数的阐释。《道德经》中指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大致意思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往低处流”,总是处于众人所不愿待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于“道”。水性仁爱,滋润万物,生生不息;水性坚韧,水滴石穿,百折不回;水性柔和,顺势而为,随物赋形;水性豁达,虚怀若谷,包容一切。水的辩证法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水既是柔弱的,又是强大的。水至柔,却柔而有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的“柔弱”是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水的力量是以柔克刚。《淮南子》中说:“齿坚于舌而先之敝”。人的舌头之所以能伴随人的一生,大概是因为柔软的缘故,而牙齿的凋落,某种程度或许是因为它刚硬的缘故吧。就像柳条枝,是不容易被风吹断的,但是树干,往往容易被风吹倒。所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因而有水滴石穿之说,只有柔性的东西才有这么强的渗透性;因而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道,以刀斩水,水好像断了,抽刀回来,水又合起来了,水因其团结一心、凝聚力强而大显威力。当水发怒的时候,水也可以覆舟,所谓“洪水猛兽”,横扫摧毁一切,改变地貌地形。有时候,貌似平静的水面下亦有激流涌动,力量十分惊人。所以有诗云:“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水既是善于变化的,又是永恒不变的。水能发而为云,结而为雨雪,化而为雾,凝而成晶莹之冰;水舒缓为溪,陡峭为瀑,深而为潭,浩瀚为海。所以水是能够随机应变的,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有时因器而变,随处而安。但水无论呈现气态、液态还是固态,都是由水分子构成,变而不失其性,万变不离其宗。